多功能自动升降立浇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80455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1 21: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多功能自动升降立浇线包括并列设置的多根支柱,在每根支柱上部均固定连接有主体横梁,在每个主体横梁上均设置有双向电机,小链轮固定连接在双向电机的输出轴上,其通过传动链与倒链连接,在倒链的正下方设置有由连接链支撑的副线,在副线底部铺设暖气管、两侧安装有扣板、下端的两侧设置有加压气袋,在副线的下方还设有用于放置模具的主线,模具的底座放置在主线上,注浆管道位于主线一侧,通过小支管与模具的底座连通,在模具母芯上方副线方框内设有传动轴、活动钩和气缸,气缸与传动轴连接并带动传动轴转动,在传动轴上连接有多个活动钩,在与活动钩对应的主线底部上均设置有固定钩,在主线的下方一边安装有侧翻气袋。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成坯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陶瓷制品的成型
,主要涉及的是一种多功能自动升降立浇线。广泛适用于所有陶瓷行业的槽子、拖布池、水箱等类型产品的成型工序。
技术介绍
目前,在陶瓷制品的生产过程中,陶瓷制品的成型工序(如槽子、拖布池等)基本上仍是采用技术含量较低的人工操作,需要两人配合才能开模、合模和放浆,尤其是放浆时,需人力使模具倾斜才能将浆放净,不仅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 极低,而且操作工艺较为复杂,操作稍有不当极易造成坯体吸塌,影响坯体的成坯率,增加生产成本。由于为平面工作模式,开模后占用成型面积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由此产生,研制出一种多功能自动升降立浇线。有效地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的成坯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本技术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自动升降立浇线包括并列设置的多根支柱,在每根支柱上部均固定连接有主体横梁,在每个主体横梁上均设置有双向电机、小链轮、传动链、倒链及连接链,小链轮固定连接在双向电机的输出轴上,其通过传动链与倒链连接,在倒链的正下方设置有由连接链支撑的副线,即每个倒链的连接链均与副线固定连接,副线为框架结构,在副线底部铺设暖气管、两侧安装有扣板、下端的两侧设置有加压气袋,在副线的下方还设有用于放置模具的主线,模具的底座放置在主线上,注浆管道位于主线一侧,通过小支管与模具的底座连通,在模具母芯上方副线方框内设有传动轴、活动钩和气缸,气缸与传动轴连接并带动传动轴转动,在传动轴上连接有多个活动钩,即位于主体横梁下方均设置有一个活动钩,在与活动钩对应的主线底部上均设置有固定钩,在主线的下方一边安装有侧翻气袋。上述并列设置的多根支柱可对称设置为两组,两根对称的支柱之间可只设置一根主体横梁。上述电接点压力表设置在上方打气管上,与浆管上的放浆电磁阀连接。本技术采用立体浇注成型方式,通过机电、电气的有机结合,使模具的开模、合模和放浆实现了自动化,有效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开模采用的是上下垂直方式,合理的利用了空间,节约了成型面积。由于设置了放浆自动控制系统,保证了产品内部的正压或设定压力,避免了产品因负压而造成的坯体吸塌,保证了产品的成坯率。同时,避免了目前因生产不同型号产品时需改造吊模具框架和模具底座的弊端,降低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右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气路原理示意图。图中1、地面,2、注浆管,3、暖气管,4、侧翻气袋,5、滑板,6、模具,7、横梁,8、气缸,9、倒链,10、小链轮,11、传动链,12、气管,13、电接点压力表,14、支柱,15、主体横梁,16、配电控制柜。17、加压气袋,18、放浆电磁阀。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给出本技术的实施例如下如图I结合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升降立浇线是在地面I上架设多根支柱14。支柱14的设置数量可以根据立浇线的长短确定,一般每三米一根。本实施例立 浇线为十八米线,因此,支柱14设置为七根。为了充分利用空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支柱14可对称设置为两组,本实施例每七根支柱14为一组。在每根支柱14上部均固定连接有主体横梁15,两根对称的支柱14之间可只设置一根主体横梁15。在每个支柱14上部的主体横梁15上均设置有双向电机、小链轮10、传动链11和倒链9及连接链,小链轮10固定连接在双向电机的输出轴上,其通过传动链11与倒链9连接。在倒链9的正下方设置有由连接链支撑的副线,即每个倒链9的连接链均与副线固定连接。使用时,当双向电机正向工作时,小链轮通过链条将动力传递到倒链上,倒链通过连接链带动副线平稳的向上移动;当双向电机反向工作时,小链轮通过链条将动力传递到倒链上,倒链通过连接链带动副线向下移动。副线为框架结构,在副线底部铺设暖气管3,目的是利用热源烘干模具,如果模具湿度太大,会影响模具的使用性能,采用的热源为蒸汽。在副线下部的两侧设置有加压气袋17、两侧安装有扣板用于固定模具。在副线的下方还设有用于放置模具的主线,模具6的底座放置在主线上。注浆管道2位于主线一侧,通过小支管与模具的底座连通。在模具6的母芯上方副线方框内设有传动轴、活动钩和气缸8,传动轴、气缸固定在副线方框内,气缸8与传动轴连接并带动传动轴转动,在传动轴上连接有多个活动钩,即位于主体横梁15下方均设置有一个活动钩,在与活动钩对应的主线底部轴心位置上均设置有固定钩,作用是在气袋充气时防止方框上移,不能将压力作用在模具上。使用时,气缸8通气后柱塞移动带动传动轴的转动,使活动钩和主线底部的固定钩分离或结合。在方框外侧安装合页、扣板,合页的作用是固定扣板,使扣板在更换模具时可以翻起,扣板的作用是扣住模具母芯与副线方框一起上下移动。在主线的下方一边安装有侧翻气袋4,供放浆时使用。电接点压力表13设置在上方打气管上,与浆管上的放浆电磁阀18连接,作用是放浆时使用,使模具内保持正压,防止坯体吸塌。电接点压力表13采用的是现有的产品。,配电设施包括配电盘、按钮等,供气设施包括三联件、减压阀和电磁阀Cl、DU EUC2、D2、E2,由配电控制柜16控制,气路的控制采用的是公知的控制方法。如图3所示,注浆时,按下立浇线下降按钮,模具6的母芯下落到设计位置自动停止(由行程开关控制),检查合模正常后,按下挂钩按钮自动挂钩、按钮控制接触器,使电磁阀El通电,阀芯动作使气体通入气缸8,气缸充压,柱塞移动,带动轴转动,使活动钩与固定钩紧扣,然后按下充气加压按钮,使加压气袋17充气加压,充气加压时电磁阀Cl吸合,阀芯动作,气体通入副线底部两边的加压气袋17内,使模具母芯与模具底座受压紧扣,防止注浆时漏浆,注浆完毕后按下加压放气按钮,按钮控制接触器,使电磁阀阀芯动作,处于放气状态,使加压气袋的气体从电磁阀排出。放浆需要侧翻时侧翻气袋4充气打压,(因为有些模具放浆时需要侧翻,有些不需要侧翻)使模具倾斜便于放浆,同时打开放浆阀,并根据放浆打气压力的大小,放浆阀自动调整大小,放浆完毕后放浆阀关闭,按下侧翻气袋排气按钮,侧翻气袋排气,模具放平,再按下加压气袋的排气按钮,使加压气袋17放气泄压,然后按下松钩按钮,按钮控制接触器,使电磁阀阀芯动作,处于放气状态,使气缸柱塞反方向动作,带动传动轴,活动钩和固定钩脱开。具备开模后,按下立浇线上升按钮,模具上升到设定位置后自动停止(由行程开关控制),完成一次工作循环。模具侧翻时不同之处在于气压作用在主线的单边侧翻气袋4内,使主线整体带动模具侧翻。侧翻的目的使模具倾斜,便于坯体中剩余的泥浆能放干净;放浆阀与打气压力连锁控制,避免了因操作不当时造成的坯体吸塌现象,提高了坯体的成坯率。排气、挂钩开启、 开模连锁,避免了因挂钩未取而直接上升模具,造成的设备拉坏现象。权利要求1.一种多功能自动升降立浇线,其特征是包括并列设置的多根支柱(14),在每根支柱上部均固定连接有主体横梁(15),在每个主体横梁上均设置有双向电机、小链轮(10)、传动链(11)、倒链(9 )及连接链,小链轮固定连接在双向电机的输出轴上,其通过传动链与倒链连接,在倒链的正下方设置有由连接链支撑的副线,即每个倒链的连接链均与副线固定连接,副线为框架结构,在副线底部铺设暖气管(3)、两侧安装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功能自动升降立浇线,其特征是:包括并列设置的多根支柱(14),在每根支柱上部均固定连接有主体横梁(15),在每个主体横梁上均设置有双向电机、小链轮(10)、传动链(11)、倒链(9)及连接链,小链轮固定连接在双向电机的输出轴上,其通过传动链与倒链连接,在倒链的正下方设置有由连接链支撑的副线,即每个倒链的连接链均与副线固定连接,副线为框架结构,在副线底部铺设暖气管(3)、两侧安装有扣板、下端的两侧设置有加压气袋(17),在副线的下方还设有用于放置模具的主线,模具(6)的底座放置在主线上,注浆管道(2)位于主线一侧,通过小支管与模具的底座连通,在模具母芯上方副线方框内设有传动轴、活动钩和气缸(8),气缸与传动轴连接并带动传动轴转动,在传动轴上连接有多个活动钩,即位于主体横梁下方均设置有一个活动钩,在与活动钩对应的主线底部上均设置有固定钩,在主线的下方一边安装有侧翻气袋(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赖娃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美迪雅瓷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