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用作楼梯的担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以及交叉设置在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之间的多根主横梁和多根副横梁,所述主横梁上套装有能够绕所述主横梁转动的踏板,所述副横梁上开有盲孔,所述踏板的背面铰接有能够插入所述盲孔中的撑杆,所述踏板的背面固定连接有能够悬挂所述撑杆的挂钩和能够卡紧在所述副横梁上的卡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可以用作担架,又可以用作楼梯,经过简单操作就能实现担架与楼梯之间的转换,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加工制作及使用方便,实现成本低,使用安全性高,功能完备,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救援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可用作楼梯的担架。
技术介绍
我国每年发生的突发性灾难包括火灾、雪灾、地震、突发性事故等,都会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伤害,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现如今,我国的救援担架种类繁多,式样新奇,但所具有的功能都很单一,特别是在一些火灾、地震现场,由于救援现场混乱,不方便行走,有些地方救援担架根本就到不了,也就无法及时实施救援,给我国目前的救援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用作楼梯的担架,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加工制作及使用方便,实现成本低,使用安全性高,功能完备,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用作楼梯的担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以及交叉设置在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之间的多根主横梁和多根副横梁,所述主横梁上套装有能够绕所述主横梁转动的踏板,所述副横梁上开有盲孔,所述踏板的背面铰接有能够插入所述盲孔中的撑杆,所述踏板的背面固定连接有能够悬挂所述撑杆的挂钩和能够卡紧在所述副横梁上的卡扣。上述的一种可用作楼梯的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横梁数量和副横梁的数量相等且均为5 10根,相应所述踏板的数量为5 10个。上述的一种可用作楼梯的担架,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副横梁上开有的盲孔的数量均为2 4个,每个所述踏板背面铰接的撑杆的数量与每根所述副横梁上开有的盲孔的数量相等且均为2 4根。上述的一种可用作楼梯的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杆通过铰链铰接在所述踏板的背面。上述的一种可用作楼梯的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的形状为半圆形。上述的一种可用作楼梯的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的一侧侧边上沿所述踏板的纵向设置有用于套装在所述主横梁上的通孔。上述的一种可用作楼梯的担架,其特征在于第N根主横梁与第N根副横梁之间的距离SI的取值范围为~ WIV,第N根副横梁与第N+1根主横梁之间的距离S2的取值 312范围为~ If,,其中,第N根主横梁、第N根副横梁和第N+1根主横梁依次相邻,N为自 ο 4然数且不大于所述主横梁的数量,W为所述踏板的宽度且W的取值范围为20cm 30cm。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I、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加工制作方便。2、本技术经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实现担架与楼梯之间的转换,使用操作便捷。3、本技术的实现成本低,使用安全性高。4、本技术可以将踏板放下用作担架,转运伤病员,当遇到一些人力到不了的地方时,可以将踏板背面的撑杆撑起,转换成楼梯,供人们爬行到目的地进行救援,在一些火灾、地震现场使用,在不方便行走的现场都能够及时实施救援,减少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5、本技术的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综上所述,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加工制作及使用方便,实现成本低,使用安全性高,功能完备,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用作担架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用作楼梯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除踏板外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踏板背面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左视图。附图标记说明I一第一立柱;2—第二立柱; 3—主横梁;4一副横梁; 5—踏板;6—盲孔;7—撑杆;8—挂钩;9—卡扣;IO—铰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 图5所示,本技术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立柱I和第二立柱2,以及交叉设置在第一立柱I和第二立柱2之间的多根主横梁3和多根副横梁4,所述主横梁3上套装有能够绕所述主横梁3转动的踏板5,所述副横梁4上开有盲孔6,所述踏板5的背面铰接有能够插入所述盲孔6中的撑杆7,所述踏板5的背面固定连接有能够悬挂所述撑杆7的挂钩8和能够卡紧在所述副横梁4上的卡扣9。如图I 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横梁3数量和副横梁4的数量相等且均为5 10根,相应所述踏板5的数量为5 10个。优选地,所述主横梁3数量和副横梁4的数量相等且均为6根,相应所述踏板5的数量为6个。如图I 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每根所述副横梁4上开有的盲孔6的数量均为2 4个,每个所述踏板5背面铰接的撑杆7的数量与每根所述副横梁4上开有的盲孔6的数量相等且均为2 4根。优选地,每根所述副横梁4上开有的盲孔6的数量均为2个,每个所述踏板5背面铰接的撑杆7的数量与每根所述副横梁4上开有的盲孔6的数量相等且均为2根。本实施例中,所述撑杆7通过铰链10铰接在所述踏板5的背面。所述卡扣9的形状为半圆形。所述踏板5的一侧侧边上沿所述踏板5的纵向设置有用于套装在所述主横梁3上的通孔5-1。第N根主横梁3与第N根副横梁4之间的距离SI的取值范围为~ J)I L·第N根副横梁4与第N+1根主横梁3之间的距尚S2的取值范围为~ -W,其中,第N根 8 4主横梁3、第N根副横梁4和第N+1根主横梁3依次相邻,N为自然数且不大于所述主横梁3的数量,W为所述踏板5的宽度且W的取值范围为20cm 30cm。具体使用时,如需将本技术用作担架,就将撑杆7收起,悬挂在踏板5背部的挂钩8上,旋转套装在第N根主横梁3上的踏板5,并将该踏板5背面的卡扣9卡紧在第N根副横梁4上固定好,这样所有踏板5就形成了一个平面,救援人员就可以抬起担架转运伤病员了 ;如需将本技术用作楼梯,就将套装在第N根主横梁3上的踏板5上的卡扣9从第N根副横梁4上取下,将该踏板5旋转至水平,并将踏板5背部的撑杆7从挂钩8上取下,插入第N根副横梁4上的盲孔6中固定,待所有踏板5都固定好后,本技术就可以用作楼梯了,供救援人员攀爬到高处进行救援。综上所述,在进行救援时,本技术可以将踏板5放下用作担架,转运伤病员,当遇到一些人力到不了的地方时,可以将踏板5背面的撑杆7撑起,转换成楼梯,供人们爬行到目的地进行救援。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技术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可用作楼梯的担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立柱(I)和第二立柱(2),以及交叉设置在第一立柱(I)和第二立柱(2)之间的多根主横梁(3)和多根副横梁(4),所述主横梁(3)上套装有能够绕所述主横梁(3)转动的踏板(5),所述副横梁(4)上开有盲孔(6),所述踏板(5)的背面铰接有能够插入所述盲孔(6)中的撑杆(7),所述踏板(5)的背面固定连接有能够悬挂所述撑杆(7)的挂钩(8)和能够卡紧在所述副横梁(4)上的卡扣(9)。2.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可用作楼梯的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横梁(3)数量和副横梁(4)的数量相等且均为5 10根,相应所述踏板(5)的数量为5 10个。3.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可用作楼梯的担架,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副横梁(4)上开有的盲孔(6)的数量均为2 4个,每个所述踏板(5)背面铰接的撑杆(7)的数量与每根所述副横梁(4)上开有的盲孔(6)的数量相等且均为2 4根。4.按照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可用作楼梯的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杆(7)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用作楼梯的担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以及交叉设置在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之间的多根主横梁(3)和多根副横梁(4),所述主横梁(3)上套装有能够绕所述主横梁(3)转动的踏板(5),所述副横梁(4)上开有盲孔(6),所述踏板(5)的背面铰接有能够插入所述盲孔(6)中的撑杆(7),所述踏板(5)的背面固定连接有能够悬挂所述撑杆(7)的挂钩(8)和能够卡紧在所述副横梁(4)上的卡扣(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木伟,刘晨敏,刘东明,
申请(专利权)人:长安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