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75148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1 12: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带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带电装置(10)具备长条状的放电电极(12)以及容纳体(11)。容纳体(11)的与放电电极(12)的长条方向(91)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呈U字形,容纳体(11)容纳放电电极(12),并将放电电极(12)支承在前端部配置于开口面(111)侧的方向上。容纳体(11)包含在包含支承放电电极(12)的电极支承部(115)的边界被分割的第一构件(17)和第二构件(18),第一构件(17)和第二构件(18)是相互拆装自由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装载于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并为了使像担载体的表面带电而使用的带电装置以及具备该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介绍
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像担载体的表面通过带电装置而均匀地带电,在像担载体的表面通过曝光装置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对静电潜像供给显影剂,由此,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装载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电装置具有与像担载体相向的一面开口的截面 呈U字形的容纳体,放电电极配置在容纳体的内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8 - 139522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因而,因为容纳体的内部成为被容纳体的两侧面以及底面包围的狭小的空间,所以对容纳体的内部的作业困难。特别是,因为放电电极在容纳体的内部中,被支承在前端部与像担载体相向的方向上,装配有放电电极的容纳体的电极支承部与前端部相比位于更靠近容纳体的底面的部分,所以难以将放电电极装配在容纳体,带电装置的制造很不容易。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容易进行制造的带电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专利技术的带电装置具备长条状的放电电极以及容纳体。容纳体的与放电电极的长条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呈U字形,容纳体容纳放电电极,并将放电电极支承在前端部配置于开口面侧的方向上。容纳体包含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在包含支承放电电极的电极支承部的边界被分割,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是相互拆装自由的。在该结构中,容纳体的与放电电极的长条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呈U字形。因而,放电电极配置在被容纳体的两侧面以及底面包围的狭小的空间内。此外,因为放电电极被容纳体支承在前端部配置于开口面侧的方向上,所以在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相互安装后的安装状态下,电极支承部与前端部相比相对于开口面配置在更远方侧。即,电极支承部与前端部相比配置在容纳体的底部侧。另一方面,在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相互脱离的脱离状态下,放电电极装配在第一构件或者第二构件的任一方。此外,因为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在包含电极支承部的边界被分割,所以在脱离状态下电极支承部露出到外部。因而,能在容纳体容易地装配放电电极。在上述的结构中,能以如下方式构成容纳体具有作为设置在与开口面相向的面的开口部的、贯通内部和外部的切口状的开口部,电极支承部是开口部的侧面。虽然因为在安装状态下开口部的相反侧的侧面在附近与电极支承部相向,开口部的侧面彼此的间隔窄,所以对开口部的侧面的作业性低,但是,因为通过使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相互脱离,从而电极支承部露出到外部,所以对电极支承部的作业性提升。因而,能在容纳体容易地装配放电电极。此外,因为通过放电电极被装配在开口部的侧面,从而在放电电极的周围产生的臭氧变得容易排出,可抑制氮氧化物等无用物质附着在放电电极,所以可抑制带电不良。此外,能以如下方式构成容纳体是树脂制的,还具备以与放电电极相向的方式配置在容纳体的内表面的导电性构件。虽然容纳体是树脂制的,但是通过导电性构件被配置在容纳体的内表面,从而由放电电极产生的放电的稳定性提升。虽然导电性构件配置在容纳体的内表面,但是通过容纳体在包含电极支承部的边界被分割,从而在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脱离状态下,导电性构件露出到外部。因而,能在容纳体容易地装配导电性构件。进而,能以如下方式构成还具备配置在开口面侧的栅网电极,导电性构件具有经由栅网电极被施加偏置电压的接点部。因为无需在栅网电极之外还具备用于对导电性构件施加偏置电压的电布线,所以制造成本降低。·本专利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像担载体和上述的任一结构的带电装置。通过使电极支承部作为边界的至少一部分,使容纳体自由分割为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从而能使电极支承部露出在外部,能在容纳体容易地装配放电电极。在上述的结构中,能以如下方式构成支承像担载体以及带电装置的主体框架是树脂制的,带电装置相对于主体框架是拆装自由的。因为容纳体是树脂制的,所以通过使主体框架为树脂制的,从而与主体框架是金属制的情况相比较,可抑制容纳体对主体框架的拆装时的容纳体的磨损。因而,能容易制造带电装置对主体框架的组装精度难以降低的图像形成装置。专利技术效果 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容易制造带电装置以及具备该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附图说明图I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的结构图。图2是带电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从带电装置的第一端部的背面侧看去的立体图。图4是在与带电装置的长条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概略的截面图。图5是示出脱离状态下的第一构件的一部分的侧面图。图6是在与比较例的带电装置的长条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概略的截面图。图7是从带电装置的第一端部的表面侧看去的立体图。图8是从带电装置的第二端部的表面侧看去的立体图。图9是从带电装置的第二端部的表面侧看去的立体图。图10是从前表面侧看图像形成装置的一部分内部构造的立体图。图11是从前表面侧看图像形成装置的一部分截面构造的立体图。图12是从背面侧看图像形成装置的一部分内部构造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如图I所示,图像形成装置I具备中间转印单元2、四个图像形成部3A、3B、3C、3D、二次转印辊4、供纸部5、以及定影装置6,基于图像数据经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处理在纸张上形成图像。作为纸张,可举出普通纸、OHP膜、相纸等。中间转印单元2具备驱动辊21、被动辊22、以及中间转印带23。中间转印带23由环形带形成,架设于驱动辊21和被动辊22,形成环状的移动路径。图像形成部3A 3D在中间转印带23的移动方向上的驱动辊21的上游侧沿中间转印带23配置。图像形成部3A 3D形成黑色、青色、洋红色、以及黄色的各色调的调色剂(toner)像。青色的图像形成部3B、洋红色的图像形成部3C、以及黄色的图像形成部3D与黑色的图像形成部3A同样地构成。图像形成部3A具备感光鼓31、以及配置在感光鼓31的周围的带电装置10、光扫 描装置32、显影装置33、一次转印辊34、以及清洁单元35。感光鼓31在周面具有感光层,构成像担载体。感光鼓31以使轴方向与中间转印带23的宽度方向,即,与驱动辊21的轴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带电装置10具有与感光鼓31的轴方向的长度同等的长度,以相对于感光鼓31的旋转轴平行地相向的方式配置。带电装置10使感光鼓31的周面均匀地带电。光扫描装置32基于对应的色调的图像数据,在感光鼓31的周面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33通过对感光鼓31的周面供给对应的色调的调色剂(显影剂),从而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调色剂像。一次转印辊34以夹着中间转印带23与感光鼓31相向的方式配置,将形成在感光鼓31的周面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23的外周面。分别在图像形成部3A 3D中形成的黑色、青色、洋红色、以及黄色的调色剂像以依次在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相互叠加的方式进行一次转印,由中间转印带23进行输送。二次转印辊4以夹着中间转印带23与驱动辊21压接的方式配置。供纸部5收容纸张。在二次转印棍4和中间转印带23压接的二次转印区域,从供纸部5以规定的定时一张一张地供给纸张。二次转印辊4将担载在中间转印带23的外周面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纸张。定影装置6通过对纸张进行加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门胁英明
申请(专利权)人:夏普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