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疏绞型扩径导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72149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1 04:37
本发明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疏绞型扩径导线,能够实现较大扩径率,解决导线结构稳定性差导致的跳股。导线由内向外依次包括芯层、内层、中间层和外层,芯层由钢线彼此绞绕而成,内层和外层分别为单层结构,中间层为至少一层结构;内层和中间层由直径为D1和D2的圆线型导线、或高度为H1和H2的“T”型线绞绕而成,外层由直径为D1或D2的圆线型导线、或高度为H1或H2的“T”型线绞绕而成;其中D2<D1、H2<H1。内层、中间层和外层采用铝线彼此绞绕而成,铝线相邻层反向绞合,最外侧绞向为右向。本发明专利技术导线跳股临界张力比普通绞绕型导线有所提高,扩径导线经过临界张力试验后内层无明显压痕,解决了扩径导线因间隙过大而不稳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架空输电线路导线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疏绞型扩径导线
技术介绍
当输电线路处于高电压状态或高海拔地理位置时,架空线路的电场、磁场、可听噪声与无线电干扰水平会超出相关要求,为此,若设计采用普通导线,如附图I钢芯铝绞线示意图所示,势必要加大导线截面和增加导线的分裂根数,这样势必增大了导线的使用量、铁塔的结构尺寸及线路走廊宽度等,从而加大了工程投资造成了浪费。与同等铝截面的导线相比,扩径导线具有更大的直径,电气性能更好。在满足输电容量和线路工程要求的前提下,使用扩径导线能节省导体材料,进而减少铁塔载荷和结构重量。疏绞型的扩径导线已经在西北高海拔地区330kV和750kV示范工程输电线路有了成 功应用的经验。扩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类采用中心空心的金属软管扩径,如申请号为CN02261404. 4,专利技术名称为《扩径导线》的专利,提供了一种不必额外地增加金属材料而能自身扩大直径,达到减少电晕损失,提高电能输送效率的扩径导线。其公开的技术方案为把导线中的一部分导电金属铝或铝合金制成支撑管,在管外绞上(或在管中嵌上)承力的元件,铝包钢线或镀锌钢线和导电的铝或铝合金线而制成。中空扩径导线存在的缺陷包括首先不能承受高拉力,同时由于钢线和铝线的硬度不一致,绞合难度大,且钢丝的回弹力会导致导线结构的不稳定;其次由于采用了钢丝,增加导线的整体重量,同时增加了杆塔所承受的重力。另一类为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材料作为骨架支撑结构的扩径导线,例如申请号为CN200820039910. 0,专利技术名称为《扩径导线》的专利,其包括支撑件和绞合在支撑件上的铝单线,支撑件由中间的承载芯和在承载芯上挤制的低密度硬质塑料支撑架组成。支撑架周面为齿形状,并设置有3-6个支撑柱,支撑柱的端面为能与绞合导线紧密贴合的圆弧状端面,其余部分向内凹进。导线的支撑柱的端面为能与绞合导线紧密贴合的圆弧状端面,使导线与支撑架之间紧密贴合,不会出现抽股扩径层单线间难以固定,配合不够吻合的情况。同时支撑架是一个整体结构,也不会出现中空结构容易被压扁的情况。但是该结构在钢芯外面挤出聚乙烯骨架,造成其生产过程中较难控制骨架外径的均匀性和尺寸的精确性,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不利于导线施工压接过程中力的传递,增加了导线生产成本和生产难度。最后一类是疏绕型扩径导线,疏绞型扩径导线主要是在原有普通绞合结构中抽出若干单线已达到扩径的目的,其结构示意图如附图2疏绞型扩径导线示意图所示。例如申请号为CN200320114093. 8,专利技术名称为《疏绕扩径钢芯铝绞线》的专利,铝绞线包括绞合钢芯内层,疏绕扩径铝线层中间层和紧密绞合铝线层的外侧,该结构为普通的疏绕型扩径导线扩径率有限,在扩径比达到一定程度后导线结构稳定性差,可能造成放线过称中的跳股等缺陷,容易因疏绕层分布不均匀产生绞线塌陷。疏绕型扩径导线由于其能减轻导线重量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如果能够解决其在放线过程中的跳股和塌陷等缺陷,将有利于疏绕型扩径导线的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疏绞型扩径导线,能够实现扩径率达到25% -30%,扩径导线的跳股最小张力比普通疏绕型扩径导线提高8 %,解决疏绞型扩径导线结构稳定性差导致的跳股,同时扩径导线在临界张力作用下内层无明显压痕,导线使用寿命提高。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疏绞型扩径导线,所述扩径导线由内向外依次包括芯层、内层、中间层和外层,所述芯层由钢线彼此绞绕而成,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内层、中间层和外层为圆线或“T”型线结构,所述圆线直径为DJPD2,所述“T”型线沿扩径导线径向的高度为H1和H2 ; 所述内层和外层分别为单层结构,所述中间层为至少一层结构;所述内层和中间层由直径为D1和D2的圆线绞绕而成,或由高度为H1和H2的“T”型线绞绕而成;所述外层由直径为D1或仏的圆线绞绕而成,或由高度为H1或仏的“T”型线绞绕而成;所述D2 < D1,所述 H2 < H115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内层和中间层同层导线的邻接方式为D1D2型、H1H2 型、D1D2D2 型或 H1H2H2 型。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优选技术方案为高度为H1和H2的“T”型线的横截面为相似梯形。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内层、中间层和外层均由铝线彼此绞绕而成。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尺寸相同的铝线,外层的节径比小于等于中间层的节径比,中间层的节径比小于等于内侧的节径比,内层的节径比小于等于芯层的节径比。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优选技术方案为相邻层铝线绞绕方向反向绞合。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外层铝线绞绕方向为右向。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优选技术方案为每层铝线沿其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相邻层所述直径为D1或高度为H1的铝线沿所述扩径导线径向错开分布。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扩径导线为中空结构。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I)导线重量减轻,输送率提高导线采用高强度铝合金线,有效减轻导线重量,同时通过铝合金本身的性能来达到承受的拉力,不需要加强钢材,导线在运行过程中无磁滞损耗,提高了导线的输送效率;2)扩径率增加,结构稳定本专利技术利用导线内层和中间层的大小小大圆线或“T”型线的组合方式,达到较大的扩径率,减小电晕损失,同时导线内部空间稳定性提高,导线跳股临界张力比普通绞绕型导线提高8%,扩径导线经过临界张力试验后内层无明显压痕,解决了扩径导线因间隙过大而不稳定的问题,同时减轻了铝线间相互挤压对导线造成的损伤;3)结构简单,铝线布置合理本专利技术扩径导线的铝线相邻层反向绞合,最外侧绞向为右向,每层铝线均控制节径比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4)使用成本降低扩径导线的使用成本降低。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I是钢芯铝绞线结构示意图;图2是普通疏绞型扩径导线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圆线结构疏绞型扩径导线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T”型线结构疏绞型扩径导线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圆线与“T”型线结合疏绞型扩径导线结构示意图;图6是扩径导线过滑轮试验示意图;附图标记I-芯层,2-内层,3-中间层,4-外层。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疏绞型扩径导线结构示意图如附图3所示,扩径导线由内向外依次包括芯层I、内层2、中间层3和外层4。芯层I由钢线彼此绞绕而成,内层2、中间层3和外层4均由铝线彼此绞绕而成,相邻层铝线绞绕方向反向绞合。实施例1,扩径导线采用圆线的结构时如附图3圆线结构扩径导线所示,内层2为单层结构,中间层3为至少一层结构;内层2和中间层3由直径为D1和D2的导线绞绕而成,其中D2 < Dp内层2和中间层3同层导线的邻接方式为D1D2型或者D1D2D2型,即导线采用大小导线的组合结构,或者采用大小小导线的组合结构。不同直径导线交错的分布结构,使得导线达到较大的扩径率,减小电晕损失,同时导线内部空间稳定性提高,导线跳股临界张力比普通绞绕型导线提高8 %,扩径导线经过临界张力试验后内层无明显压痕,解决了扩径导线因间隙过大而不稳定的问题。外层4为单层结构,外层4由直径为D1或D2的导线绞绕而成,外层4铝线绞绕方向为右向。每层铝线沿其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相邻层直径为D1的铝线沿其径向错开分布。此处错开分布的含义为,在扩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疏绞型扩径导线

【技术保护点】
一种疏绞型扩径导线,所述扩径导线由内向外依次包括芯层(1)、内层(2)、中间层(3)和外层(4),所述芯层(1)由钢线彼此绞绕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2)、中间层(3)和外层(4)为圆线或“T”型线结构,所述圆线直径为D1和D2,所述“T”型线沿扩径导线径向的高度为H1和H2;所述内层(2)和外层(4)分别为单层结构,所述中间层(3)为至少一层结构;所述内层(2)和中间层(3)由直径为D1和D2的圆线绞绕而成,或由高度为H1和H2的“T”型线绞绕而成;所述外层(4)由直径为D1或D2的圆线绞绕而成,或由高度为H1或H2的“T”型线绞绕而成;所述D2<D1,所述H2<H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疏绞型扩径导线,所述扩径导线由内向外依次包括芯层(I)、内层(2)、中间层(3)和外层(4),所述芯层(I)由钢线彼此绞绕而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层(2)、中间层(3)和外层(4)为圆线或“T”型线结构,所述圆线直径为01和D2,所述“T”型线沿扩径导线径向的高度为H1和H2 ; 所述内层⑵和外层⑷分别为单层结构,所述中间层⑶为至少一层结构; 所述内层⑵和中间层(3)由直径为D1和D2的圆线绞绕而成,或由高度为H1和H2的“T”型线绞绕而成;所述外层(4)由直径为D1或仏的圆线绞绕而成,或由高度为H1或仏的“T”型线绞绕而成; 所述D2 < D1,所述H2 < H1O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疏绞型扩径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2)和中间层(3)同层导线的邻接方式为D1D2型、H1H2型、D1D2D2型或H1H2H2型。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疏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海军朱宽军刘彬司佳钧刘臻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