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泰和专利>正文

闭路型均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69945 阅读:2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1 01:4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借热交换流体对外部温差体输送自然蓄温体温能的闭路型均温装置,为具有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结构装置,包括:(1)释温器(201)位置较高的封闭流路顶部转角上端供设置作业孔(111)、密闭塞(110);(2)封闭流路转弯处具有呈向外扩的弧状窝形流路结构;(3)设置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4)设置辅助流体泵(107);(5)设置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6)设置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7)设置电能控制装置(ECU20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闭路型均温装置
本专利技术为以自然蓄温体100的温能,对流经设置于闭路型均温装置底部致温器101中的热交换流体104传输温能,并借均温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作用或借辅助流体泵的泵送,以使致温器101中的热交换流体104,经管道结构301流经释温器201、管道结构401流回致温器101作闭路型流动循环,并借释温器201对温差体103作全方位或设定方向的释温运作,对拟接受释温的固态或液态或气态温差体103,或由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空间所构成的温差体103释出温能。
技术介绍
传统以自然蓄温体的温能借热交换流体为载体对外部温差体输送温能的闭路型均温装置,通常为呈封闭状管路结构的被动运作,而未设置观测保养接口,或进一步设置主动型辅助装置以协同运作为其缺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置观测保养接口,致温器中的热交换流体作闭路型流动循环闭路型均温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闭路型均温装置,该闭路型均温装置为以自然蓄温体100的温能,对流经设置于闭路型均温装置底部致温器101中的热交换流体104传输温能,并借均温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作用或借辅助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闭路型均温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闭路型均温装置,其特征在于,为以自然蓄温体(100)的温能,对流经设置于闭路型均温装置底部致温器(101)中的热交换流体(104)传输温能,并借均温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作用或借辅助流体泵的泵送,以使致温器(101)中的热交换流体(104),经管道结构(301流经释温器(201)、管道结构(401)流回致温器(101)作闭路型流动循环,并借释温器(201)对温差体(103)作全方位或设定方向的释温运作,对拟接受释温的固态或液态或气态温差体(103),或由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空间所构成的温差体(103)释出温能,其主要特征为具有以下(1)~(7),其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结构装置,包括:(1...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7.25 US 13/189,819;2011.08.01 US 13/195,2421.一种闭路型均温装置,其特征在于,为以自然蓄温体(100)的温能,对流经设置于闭路型均温装置底部致温器(101)中的热交换流体(104)传输温能,并借均温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作用或借辅助流体泵的泵送,以使致温器(101)中的热交换流体(104),经第一管道结构(301)流经释温器(201)、第二管道结构(401)流回致温器(101)作闭路型流动循环,并借释温器(201)对温差体(103)作全方位或设定方向的释温运作,其主要特征为具有以下(1)~(7),其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结构装置,包括:(1)释温器(201)位置较高的流体进出口(2011)与第二管道结构(401)连接的封闭流路顶部转角上端,供设置作业孔(111)、密闭塞(110),供作为注入或抽出热交换流体(104)及观测或保养的接口;(2)由致温器(101)、第一管道结构(301)、释温器(201)、第二管道结构(401)所串设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一处或一处以上的转弯处具有呈向外扩的弧状窝形流路结构,供暂存部分热交换流体(104)及缓和具温能的热交换流体(104)的流速以降低封闭型循环流路对热交换流体(104)的流动阻尼;(3)设置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4)设置辅助流体泵(107);(5)设置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6)设置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7)设置电能控制装置(ECU200);其中:致温器(101)为供设置于自然蓄温体(100),自然蓄温体(100)为由具有较大安定蓄温容量的固态或液态蓄温体所构成;致温器(101)的流体进出口(1011)供经第一管道结构(301)通往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2012),致温器(101)的另一流体进出口(1012),经第二管道结构(401)通往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2011)而构成闭路型循环流路,供将流经致温器(101)的热交换流体(104),经第一管道结构(301)、第二管道结构(401)及释温器(201)构成封闭型循环流路,而由释温器(201)对周围接受均温的温差体(103)释出温能;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借热交换流体(104)在闭路型均温装置内部作闭路式流动循环,将自然蓄温体(100)的温能与接受均温的温差体(103)的温能两者作均温传导;热交换流体(104)含具蓄热及热传特性的气态或液态流体所构成;温差体(103)为由气体或固体或液体所构成的空间或结构,供在系统运作中接受流经释温器(201)的热交换流体所释放温能;其主要构成的特征如下:--致温器(101):为由良好热传材料所构成,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呈共构的流路结构;或由一路或一路以上流路呈共构的导管结构所构成,供设置于自然蓄温体(100)中;致温器(101)的流路两端具有流体进出口(1011、1012)供分别联结第一管道结构(301)及第二管道结构(401)的一端,以通往释温器(201)而构成封闭型循环流路,致温器(101)内部的流路以水平为准为呈倾斜,其位置较低侧的流体进出口(1011)供流入相对较低温热交换流体(104),其较高侧的流体进出口(1012)供流出相对较高温热交换流体(104),以配合热交换流体(104)产生热升冷降作用;--释温器(201):为由良好热传材料所构成,为具有流体流路结构所构成;或直接由管道结构所构成,释温器(201)的外表为供接触温差体(103),而由通过释温器(201)的热交换流体(104)的温能,供对温差体(103)作全方位或设定方向的释温运作,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2011)及流体进出口(2012)的高度差,为有利于或至少无碍于来自致热器(101)的热交换流体(104),借流体热升冷降的效应于本发明闭路型均温装置中作闭路型流动循环;--第一管道结构(301):为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的流体管道结构,为呈圆形或其它几何形状的管道结构,第一管道结构(301)为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方式所构成:(1)由具良好热传导特性的材料所构成;(2)由具良好热传导特性材料所构成,而在其全部或部分管路段外部包覆隔热体(109);(3)由具有良好隔热性质材料的管状结构物或建筑结构体所构成;第一管道结构(301)的一端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流体进出口(3011),供与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流路的致温器(101)的流体进出口(1011)相通;第一管道结构(301)另一端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呈共构的流体进出口(3012),供通往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2012),以传输热交换流体(104);--第二管道结构(401):为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流路的流体管道结构,为呈圆形或其它几何形状的管道结构,第二管道结构(401)为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方式所构成:(1)由具良好热传导特性的材料所构成;(2)由具良好热传导特性材料所构成,而在其全部或部分管路段外部包覆隔热体(109);(3)由具有良好隔热性质材料的管状结构物或建筑结构体所构成;第二管道结构(401)的一端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流体进出口(4012),供与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流路的致温器(101)的流体进出口(1012)相通;第二管道结构(401)另一端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流体进出口(4011),供连接于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2011),以传输热交换流体(104);以及借由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第一管道结构(301)、第二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以及作业孔(111),供使用于注入或抽出流体,以及供利用于观测及保养;上述闭路型均温装置,包括由至少一个致温器(101)、至少一个释温器(201)、至少一个第一管道结构(301)、至少一个第二管道结构(401)呈串联或串并联构成闭路式流体通路,其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第一管道结构(301)、第二管道结构(401)包括呈一体结构或由多件组合连接,其各连接处的尺寸及形状间为呈渐变形状的结构,而以平滑形状减少流体动时的阻尼,以利于流体的循环流动;上述闭路型均温装置,包括应用于对固态或气态、或液态的释温标的释能。2.如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闭路型均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可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第一管道结构(301)、第二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中串设辅助流体泵(107),以使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具有借热交换流体(104)冷降热升作用作循环流动外,进一步可借主动操作辅助流体泵(107)作与热交换流体(104)冷降热升流向相同的正向泵动流体,或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与热交换流体(104)冷降热升流向相反的反向泵动,其主要构成的特征如下:--辅助流体泵(107):为借电源线(118)由外部导入电能驱动马达所驱动的流体泵或自然力驱动的流体泵,供串设于上述封闭型循环流路,以供泵送热交换流体(104);辅助流体泵(107)包括固定作单方向泵动的运作,或可选择其泵动运作的方向,以及可作开机、关机、变速、泵动流量的操控;其运作功能包括:辅助流体泵(107)不运作,而由热交换流体(104)依冷降热升作循环;或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正向泵动,而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流向作同流向的助动泵动;或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反向泵动,而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流向作不同流向的反向泵动,供泵送热交换流体(104)反向作热降冷升的运作;以及借由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第一管道结构(301)、第二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以及作业孔(111),供使用于注入或抽出流体,以及供利用于观测及保养。3.如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闭路型均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可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第一管道结构(301)、第二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于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呈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以降低热交换流体(104)的循环流动的阻尼;其主要构成的特征如下:--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为于由致温器(101)、第一管道结构(301)、释温器(201)、第二管道结构(401)所串设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一处或一处以上的转弯处具有呈向外扩的弧状窝形流路结构,供暂存部分热交换流体(104)及缓和具温能的热交换流体(104)的流速以降低封闭型循环流路对热交换流体(104)的流动阻尼;以及借由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第一管道结构(301)、第二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顶部转角上端,设置上述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可减少热交换流体(104)作循环流动的阻尼而使热交换加速,以及在由第二管道结构(401)及释温器(201)所形成转弯处所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以及作业孔(111),供使用于注入或抽出流体,以及供利用于观测及保养;上述邻近设置于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流体进出口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所储存流体体积相对较大,因此具有较大总热容量,当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由其外部所接触的温差体导入的温能,经流体向两边传导时,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一端流体温差变化较小,未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另一端温度变化较大,借以在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进出口两端形成温差。4.如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闭路型均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可同时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第一管道结构(301)、第二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串设辅助流体泵(107)以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正向泵动或反向泵动或停止运转,以及在封闭型循环流路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以降低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型循环流动的阻尼以使热交换加速;其主要构成的特征如下:--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为于由致温器(101)、第一管道结构(301)、释温器(201)、第二管道结构(401)所串设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一处或一处以上的转弯处具有呈向外扩的弧状窝形流路结构,供暂存部分热交换流体(104)及缓和具温能的热交换流体(104)的流速以降低封闭型循环流路对热交换流体(104)的流动阻尼,以及在由第二管道结构(401)及释温器(201)所形成转弯处所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以及作业孔(111),供使用于注入或抽出流体,以及供利用于观测及保养;上述邻近设置于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流体进出口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所储存流体体积相对较大,因此具有较大总热容量,当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由其外部所接触的温差体导入的温能,经流体向两边传导时,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一端流体温差变化较小,未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另一端温度变化较大,借以在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进出口两端形成温差;--辅助流体泵(107):为借电源线(118)由外部导入电能驱动马达所驱动的流体泵或自然力驱动的流体泵,供串设于上述封闭型循环流路,以供泵送热交换流体(104);辅助流体泵(107)包括固定作单方向泵动的运作,或可选择其泵动运作的方向,以及可作开机、关机、变速、泵动流量的操控;其运作功能包括:辅助流体泵(107)不运作,而由热交换流体(104)依冷降热升作循环;或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正向泵动,而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流向作同流向的助动泵动;或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反向泵动,而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流向作不同流向的反向泵动,供泵送热交换流体(104)反向作热降冷升的运作。5.如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闭路型均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可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第一管道结构(301)、第二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于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呈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以降低热交换流体(104)的循环流动的阻尼,以及于最上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设置可掀开及密闭锁紧的上盖(112)、铰链(113)、密封圈(114),以及于上盖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作业孔(111);其主要构成的特征如下:--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为于由致温器(101)、第一管道结构(301)、释温器(201)、第二管道结构(401)所串设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一处或一处以上的转弯处具有呈向外扩的弧状窝形流路结构,供暂存部分热交换流体(104)及缓和具温能的热交换流体(104)的流速以降低封闭型循环流路对热交换流体(104)的流动阻尼;以及借由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第一管道结构(301)、第二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顶部转角上端,设置上述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可减少热交换流体(104)作循环流动的阻尼而使热交换加速,以及于最上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设置可掀开及密闭锁紧的上盖(112)、铰链(113)、密封圈(114)供利用于管路的保养,以及于上盖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作业孔(111)供使用于注入或抽出流体以及供利用于观测及保养,上盖(112)与管路之间可依需要选择设置护栅或护网;上述邻近设置于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流体进出口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所储存流体体积相对较大,因此具有较大总热容量,当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由其外部所接触的温差体导入的温能,经流体向两边传导时,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一端流体温差变化较小,未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另一端温度变化较大,借以在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进出口两端形成温差。6.如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闭路型均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可同时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第一管道结构(301)、第二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串设辅助流体泵(107)以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正向泵动或反向泵动或停止运转,以及在封闭型循环流路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以降低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型循环流动的阻尼以使热交换加速,以及于最上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设置可掀开及密闭锁紧的上盖(112)、铰链(113)、密封圈(114),以及于上盖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作业孔(111);其主要构成的特征如下:--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为于由致温器(101)、第一管道结构(301)、释温器(201)、第二管道结构(401)所串设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一处或一处以上的转弯处具有呈向外扩的弧状窝形流路结构,供暂存部分热交换流体(104)及缓和具温能的热交换流体(104)的流速以降低封闭型循环流路对热交换流体(104)的流动阻尼,以及于最上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设置可掀开及密闭锁紧的上盖(112)、铰链(113)、密封圈(114)供利用于管路的保养,以及于上盖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作业孔(111)供使用于注入或抽出流体以及供利用于观测及保养,上盖(112)与管路之间可依需要选择设置护栅或护网;上述邻近设置于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流体进出口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所储存流体体积相对较大,因此具有较大总热容量,当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由其外部所接触的温差体导入的温能,经流体向两边传导时,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一端流体温差变化较小,未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另一端温度变化较大,借以在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进出口两端形成温差;--辅助流体泵(107):为借电源线(118)由外部导入电能驱动马达所驱动的流体泵或自然力驱动的流体泵,供串设于上述封闭型循环流路,以供泵送热交换流体(104);辅助流体泵(107)包括固定作单方向泵动的运作,或可选择其泵动运作的方向,以及可作开机、关机、变速、泵动流量的操控;其运作功能包括:辅助流体泵(107)不运作,而由热交换流体(104)依冷降热升作循环;或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正向泵动,而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流向作同流向的助动泵动;或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反向泵动,而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流向作不同流向的反向泵动,供泵送热交换流体(104)反向作热降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泰和
申请(专利权)人:杨泰和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