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geothermal energy exchange device, including geothermal underground storage underground exchange part and a devic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to the geothermal energy storage device between the buildings and the underground part of the exchange and circulation system at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guide tube and connected to the geothermal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underground part exchange the building heating and cooling circulation system of third water outlet guide pipe, the circulating medium in the building heating circulation system and geothermal energy storage device between the exchange underground circulation flow, the geothermal energy exchange device capable of switching between refrigeration and heating state; temperature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storage exchange device a clean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geothermal energy in deep geothermal way, the utility model of the energy storage device is designed for internal and external exchange Therefore, a heat exchange zone of the circulation medium is formed between the outer tube and the draft tube, and the heat exchange efficiency is high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温蓄能交换装置
本技术涉及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高效地、环保地利用中深层地热能,为建筑物供暖且兼顾制冷的地温蓄能交换装置及其建造方法。
技术介绍
研究表明,形成于46亿年前的地球,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其内部聚集了丰富的能量,其核心部位温度高达6880℃,比太阳表面5500℃还高一千多度。地球体积的90%在1000℃以上,99%在100℃以上,火山爆发让人类直接感受了其能量的巨大威力。据钻探和测量数据显示,地表20米以下的温度已不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各深度层温度受地核传导热量控制,一年四季恒定不变,深度每增加100米,温度增加3℃。地热能储量巨大,分布广泛,清洁环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另一方面,在我国,目前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3,建筑物使用中最大的能耗是采暖和制冷,约占建筑物总能耗的50%。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每平方米采暖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倍,随着生活舒适标准的不断提高,建筑能耗还将大幅上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类进入绿色低碳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致力于高效环保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并将所获得的地热能用于建筑物的采暖。但现有技术始终没能脱离开通过抽取地下水来获取地热能的方式,随着地下水资源的日渐匮乏以及地下水污染的急速加剧,这样的通过抽取地下水来获取地热能的方式受到的制约也越来越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在无需抽取地下水的情况下也可获得地热能并能够高效、环保地利用中深层地热能的地温蓄能交换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的地温蓄能交换装置,其包括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温蓄能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埋设于地下的地温蓄能交换装置地下部分、分别地连接于所述地温蓄能交换装置地下部分与建筑物冷暖循环系统进水口之间的第一导流管(1)和第二导流管(2)以及连接于所述地温蓄能交换装置地下部分与建筑物冷暖循环系统出水口的第三导流管(3),所述第三导流管(3)靠近的所述建筑物冷暖循环系统的一端设有泵体(9),用以抽取所述建筑物冷暖循环系统中的循环介质,使其流回到所述地温蓄能交换装置地下部分,当所述地温蓄能交换装置处于制冷状态时,所述第一导流管(1)与所述第三导流管(3)呈打开状态,经由所述冷暖循环系统形成相连通的管路,而所述第二导流管(2)呈关闭状态;而当所述地温蓄能交换装置处于制热状态时,所述第二导流管(2)与所述第三导流管(3)呈打开状态,经由所述冷暖循环系统形成相连通的管路,而所述第一导流管(1)呈关闭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温蓄能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埋设于地下的地温蓄能交换装置地下部分、分别地连接于所述地温蓄能交换装置地下部分与建筑物冷暖循环系统进水口之间的第一导流管(1)和第二导流管(2)以及连接于所述地温蓄能交换装置地下部分与建筑物冷暖循环系统出水口的第三导流管(3),所述第三导流管(3)靠近的所述建筑物冷暖循环系统的一端设有泵体(9),用以抽取所述建筑物冷暖循环系统中的循环介质,使其流回到所述地温蓄能交换装置地下部分,当所述地温蓄能交换装置处于制冷状态时,所述第一导流管(1)与所述第三导流管(3)呈打开状态,经由所述冷暖循环系统形成相连通的管路,而所述第二导流管(2)呈关闭状态;而当所述地温蓄能交换装置处于制热状态时,所述第二导流管(2)与所述第三导流管(3)呈打开状态,经由所述冷暖循环系统形成相连通的管路,而所述第一导流管(1)呈关闭状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温蓄能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温蓄能交换装置地下部分包括外管(4),所述外管(4)的上顶面(41)与下底面均呈封闭状态,所述第一导流管(1)、第二导流管(2)与第三导流管(3)的一端(1a、2a、3a)分别地穿过所述外管(4)的上顶面(41),从而伸设于所述外管(4)的内部,所述第一导流管(1)、第二导流管(2)与第三导流管(3)伸设于所述外管(4)内部的一端(1a、2a、3a)被设置于所述外管(4)内部的不同高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温蓄能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流管(3)的一端(3a)伸设于所述外管(4)内部靠近所述外管(4)上顶面(41)的位置;所述第二导流管(2)的一端(2a)伸设于所述外管(4)内部靠近所述外管(4)下底面的位置并与该下底面之间具有一间隔,所述第一导流管(1)的一端(1a)伸设于所述外管(4)内部的上部,同时低于所述第三导流管(3)的一端(3a)。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地温蓄能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管(2)在所述外管(4)内部沿所述外管(4)的中心轴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二导流管(2)伸入所述外管(4)内部的一部分上设置有多个整流架(5),其中,所述整流架(5)包括多个叶片(51),所述多个叶片(51)以所述第二导流管(2)的中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祖国全,车巧慧,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嘉华新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