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太湖周边地区村落污水处理与断头河浜水环境原位修复。
技术介绍
苏南太湖水网地区,河流众多,人们习惯将与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小河流(或人工小水渠)称为“河浜”。近年来,随着国家“村村通”交通规划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乡村交通得到了长足发展,村内承载交通运输的河浜逐渐失去其原有的航运功能,与之相应而产生的“填浜筑路”的举措使得多数河浜被填埋或拦腰截断,成为断头河浜。·太湖流域周边地区村落多数依河浜两岸分散而建,两岸村民多将河浜内的河水作为生活、生产用水,然而由于村落地区居民居住较为分散,所产生的污水大多通过雨水管道就近排入雨水收集管网,最后进入河浜,使得河浜成为纳污载体,而农村脏乱的周边环境致使降雨时流入河浜的雨水径流携带有大量的禽畜粪便以及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漂浮物,从而导致河浜水体污染,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和身心健康。此外,这些污水最终汇入太湖,力口重了太湖水体的污染负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为解决太湖周边地区村落与河浜环境污染问题而提出的一种高效、低能耗处理方法。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污水处理方法不需要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村落污水处理与断头河浜水环境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村落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通过村镇雨水总管收集后,流经设有溢流口的溢流泄洪管至格栅,经格栅后汇入调节池;调节池内污水经由水泵提升至A/O集成式砖砌污水处理设施,该设施中污水首先在厌氧池内进行水解酸化,出水自流入接触好氧池,由池底设置的潜流式曝气机对污水进行曝气,经好氧处理后污水流入沉淀池进行固液分离,部分上清液回流至厌氧池进行反硝化,回流量为原污水流量的1?2倍,下层污泥定期提升至污泥池,污泥池内进行微氧充气搅拌,好氧消化后外运或堆肥,沉淀出水经清水池汇集后外排至曝气鱼塘进行生物强化处理,最后通过溢流坝溢流排放。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艺,郑泽鑫,占明飞,李仁霞,戴如娟,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