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常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太湖地区村落污水处理与断头河浜水环境修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266703 阅读:3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0 21: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太湖周边地区村落污水处理与断头河浜水环境原位修复方法。该方法是污水和雨水通过村镇雨水总管收集后,经溢流泄洪管至格栅后汇入调节池;再经由水泵提升至A/O集成式砖砌污水处理设施,该设施中污水经厌氧池、接触好氧池处理后流入沉淀池进行固液分离,部分上清液回流至厌氧池进行反硝化,下层污泥定期提升至污泥池,污泥池内好氧消化后沉淀外运或堆肥,沉淀出水经清水池汇集后外排至曝气鱼塘进行生物强化处理,最后通过溢流坝溢流排放。该方法实现村落生活污水治理、河浜生态环境修复、水产高效养殖三位于一体,具有建造简单、耗资少,不占用沿河周边的土地,生态环境效益显著等优点,易于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太湖周边地区村落污水处理与断头河浜水环境原位修复。
技术介绍
苏南太湖水网地区,河流众多,人们习惯将与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小河流(或人工小水渠)称为“河浜”。近年来,随着国家“村村通”交通规划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乡村交通得到了长足发展,村内承载交通运输的河浜逐渐失去其原有的航运功能,与之相应而产生的“填浜筑路”的举措使得多数河浜被填埋或拦腰截断,成为断头河浜。·太湖流域周边地区村落多数依河浜两岸分散而建,两岸村民多将河浜内的河水作为生活、生产用水,然而由于村落地区居民居住较为分散,所产生的污水大多通过雨水管道就近排入雨水收集管网,最后进入河浜,使得河浜成为纳污载体,而农村脏乱的周边环境致使降雨时流入河浜的雨水径流携带有大量的禽畜粪便以及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漂浮物,从而导致河浜水体污染,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和身心健康。此外,这些污水最终汇入太湖,力口重了太湖水体的污染负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为解决太湖周边地区村落与河浜环境污染问题而提出的一种高效、低能耗处理方法。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污水处理方法不需要额外建造村镇污水收集管网,通过村镇现有雨水管网收集村落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然后利用地埋式设施进行处理,同时依托断头河浜构建曝气鱼塘,依靠生物净化浮岛、鱼塘底栖动物以及服务性鱼类对尾水进行深度净化,使最终出水指标不仅能达到且远低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河浜内水质可恢复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IV - V类。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I所示,如下 村落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通过村镇雨水总管收集后,流经设有溢流口的溢流泄洪管至格栅,经格栅后汇入调节池。仅当降水量较大时,多余的雨水致调节池达到最高水位线后,则通过溢流口直接排放过量雨水。调节池内污水经由水泵提升至A/0集成式砖砌污水处理设施,该设施为集厌氧一好氧一沉淀一消化为一体的地埋、砖砌式组合结构。设施中污水首先在厌氧池内进行水解酸化,出水自流入接触好氧池,由池底设置的潜流式曝气机对污水进行曝气,经好氧处理后污水流入沉淀池进行固液分离,部分上清液回流至厌氧池进行反硝化,回流量为原污水流量的1-2倍,下层污泥定期提升至污泥池,污泥池内进行微氧充气搅拌,好氧消化后由当地环卫部门定期清理外运进行填埋或者用于当地农田堆肥,沉淀出水经清水池汇集后外排至曝气鱼塘进行生物强化处理,最后通过溢流坝溢流排放。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采用A/Ο集成式砖砌污水处理设施,充分利用村落内原有雨水收集管网,通过建设溢流泄洪管,收集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同时依托河浜构建浮岛、改建鱼塘,形成河浜水环境原位修复体系。不仅处理了村落生活污水,而且还收集并处理了村落初期雨水,从而从源头消减了汇入太湖污染负荷,保证了浜内鱼塘放养环境,实现村落生活污水治理、河浜生态环境修复、水产高效养殖三位于一体,具有建造简单、耗资少,不占用沿河周边的土地,生态环境效益显著等优点,符合农村地区居民生活习惯和当地经济承受力,易于推广。附图说明图I是太湖周边村落生活污水处理与断头河浜水环境原位修复工艺的流程图; 图中1-溢流泄洪管;2-格栅;3_调节池;4_厌氧池;5_接触氧化池;6_沉淀池;7-污泥池;8_清水池;9_曝气鱼塘;10_溢流堰。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本专利技术采用“A/0集成式砖砌、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曝气鱼塘”集成工艺作为太湖周边村落生活污水处理与河浜水环境生态修复方法,地埋式微动力A/0为砖砌结构,主要包括厌氧池4、接触氧化池5、沉淀池6、污泥池7、清水池8五个连续不同的污水处理构筑物,曝气鱼塘9内设有净化浮岛。村落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通过村镇雨水总管收集后,流经溢流泄洪管I (过量的雨、污水自溢流口泄流)至格栅,经格栅2截留污水中悬浮物、漂浮物及粒径较大的颗粒,然后进入调节池3,用以调节污水水质、水量及pH,而后经由水泵提升至厌氧池4进行水解酸化,出水自流入接触氧化池5,由池底安置的潜流曝气机对池内污水进行曝气,促使池中的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进一步降解,经沉淀池6沉降分离,部分上清液回流至厌氧池4,回流量为原污水流量的1-2倍,下层污泥提升至污泥池7,经消化后外运或堆肥,沉淀出水汇入清水池8后排放至河浜,经由河浜内曝气鱼塘9及净化浮岛对尾水的深度处理,以进一步的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同时改善河浜水环境,后经溢流堰10溢流排放,最终汇入太湖流域。以上连续不同处理单元的主要功能分述如下 (1)格栅的主要功能是对污水的杂质包括悬浮物、漂浮物及粒径较大的颗粒物进行拦截,以保证后续工艺设备不受影响,其间距为40-50mm ; (2)调节池单元内对污水的水质与水量进行调节和均和,削减高峰时期的水力负荷,同时调节污水的PH,粒径较小的颗粒物此时期可发生沉降分离,从而达到污水初步处理的效果,确保进行生化处理前水质与水量的稳定,其水力停留时间为4. 0-5. Oh。池体底部安置两台污水提升泵(I用I备),用以提升污水至后续处理设备,水泵周边安置铁丝网,确保水泵正常运转; (3)厌氧池单元是利用厌氧菌及兼性厌氧菌通过硝化及反硝化作用,以去除污水中难以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其总水力停留时间为6. 0-8. Oh ; (4)接触氧化池单元内设半软性填料,池底曝气对污水进行充氧,并使池体内污水处于流动状态,以保证污水与污水中的填料充分接触,避免生物接触氧化池中存在污水与填料接触不均的缺陷,池内可以保持很高的微生物浓度,将从缺氧池中流出的有机污染物进一步通过生物氧化作用分解,其总水力停留时间为4. 0-6. Oh ; (5)沉淀池单元设置在接触氧化池后,主要是作为固液分离的场所。沉淀池设有水泵,用以使沉淀上清液回流至厌氧池,回流量为原污水流量的1-2倍,下层污泥定期提升至污泥池,其总水力停留时间为I. 0-1. 5h ; (6)污泥池单元的主要功能是,由于系统产生的剩余污泥量较少,为了保证剩余污泥量的稳定,防止磷的释放,污泥池内进行微氧充气搅拌,好氧消化后由当地环卫部门定期清理外运或者用于当地农田堆肥,其总水力停留时间为5-6d ;· (7)清水池单元主要是收集经生化处理的尾水,并外排至曝气鱼塘; (8)曝气鱼塘单元内建有净化浮岛。鱼塘设计水深1-1.5m,鱼塘内水体停留3-5d,净化浮岛总面积占鱼塘水域面积的20%,单个浮岛呈半椭圆形,设计长半轴长3. 0-3. 5m,设计短半轴长2. 0-2. 5m,浮岛植物选用再立花、花叶芦竹、菖蒲、千屈菜等,湿地浮体填料选用陶粒,同时代替植物种植土。按O. 03kg/m2的密度投放由石灰、粘土以及含有微生物制剂的腐殖质组成的底质改良剂,同时按O. 02kg/m2的密度投放螺、河蚬,按O. 5kg/m2的密度投放巨牡蛎,以达到对断头河浜进行底质改良和底栖动物控养的目的;鱼塘内分别按300尾/亩、50尾/亩、100尾/亩的放养密度养殖白鲢、花鲢、鲫鱼等服务性鱼类,鱼种投放规格均为IOOg/尾;鱼塘底部增设曝气机,每8小时间歇运行,每次曝气30分钟。曝气鱼塘单元主要利用这些生物强化措施对排入的尾水进行深度处理,同时使得河浜底泥中的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村落污水处理与断头河浜水环境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村落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通过村镇雨水总管收集后,流经设有溢流口的溢流泄洪管至格栅,经格栅后汇入调节池;调节池内污水经由水泵提升至A/O集成式砖砌污水处理设施,该设施中污水首先在厌氧池内进行水解酸化,出水自流入接触好氧池,由池底设置的潜流式曝气机对污水进行曝气,经好氧处理后污水流入沉淀池进行固液分离,部分上清液回流至厌氧池进行反硝化,回流量为原污水流量的1?2倍,下层污泥定期提升至污泥池,污泥池内进行微氧充气搅拌,好氧消化后外运或堆肥,沉淀出水经清水池汇集后外排至曝气鱼塘进行生物强化处理,最后通过溢流坝溢流排放。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艺郑泽鑫占明飞李仁霞戴如娟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