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连接器及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61153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6 13: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连接器技术领域的通讯连接器及电子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通讯连接器包括多个端子、绝缘本体以及金属壳体,绝缘本体具有顶壁、两侧壁与底壁,其中该两侧壁连接于该顶壁与该底壁之间,以形成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容置该些端子,金属壳体包覆该绝缘本体,该金属壳体具有顶板、两侧板、底板,分别覆盖该顶壁、该两侧壁与该底壁,其中该底板延伸有两补强板,并分别朝该两侧板弯折,其中该两侧板分别具有第一卡扣部,该两补强板分别具有卡合于该第一卡扣部的第二卡扣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的通讯连接器的金属壳体藉由侧板的第一卡合部与底板延伸的补强板的第二卡合部相卡合,从而可强化通讯连接器侧边的结构强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
,尤其涉及一种有关于耳机插座的通讯连接器及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通讯连接器是一般常用以传输讯号的组件。举例而言,当使用者使用笔记型计算机等电子装置以有线方式来上网时,必须将网络线一端的通讯插头插置在电子装置上的通讯连接器,另一端的通讯插头插置在提供网络讯号的网络设备(例如集线器、路由器或IP分享器)的网络通讯连接器,才能传递网络讯号。因此,通讯连接器在制造完成后,通常还需经过一些重复的插拔测试,以确定通讯连接器的结构设计或强度足以符合使用者反复插拔 的使用情况。在电子装置朝向越来越轻薄的趋势下,通讯连接器也得尽可能地缩小体积,以放入有限空间的电子装置内。然而,通讯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料厚也随之变薄,使得结构强度下降。因此,在进行插拔测试或是插拔角度力量不当时,通讯连接器便可能发生绝缘本体从侧壁裂开的情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强度较佳的通讯连接器,还提供一种具有该通讯连接器的电子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通讯连接器,包括包括多个端子、一绝缘本体以及一金属壳体。绝缘本体具有一顶壁、两侧壁与一底壁,其中该两侧壁连接于该顶壁与该底壁之间,以形成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容置该些端子;金属壳体包覆该绝缘本体,该金属壳体具有一顶板、两侧板、一底板,分别覆盖该顶壁、该两侧壁与该底壁,其中该底板延伸有两补强板,并分别朝该两侧板弯折,其中该两侧板分别具有一第 ^扣部,该两补强板分别具有卡合于该第 ^扣部的一第二卡扣部。较佳地,所述第一^^合部焊接于该第二卡合部。较佳地,所述第一卡扣部具有一第一凸缘,该第二卡合部具有一第二凸缘,该第一凸缘卡合于该第二凸缘。较佳地,所述第一卡扣部具有一第一凸缘与一第三凸缘,该第二卡合部具有一第二凸缘,该第二凸缘卡合于该第一凸缘与该第三凸缘之间。较佳地,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至少一支撑部,固接并突出于该底壁。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上述的通讯连接器以及一外壳,该通讯连接器组装于外壳内。较佳地,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至少一支撑部,固接并突出于该底壁且抵接于该外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通讯连接器的金属壳体藉由侧板的第一卡合部与底板延伸的补强板的第二卡合部相卡合,从而可强化通讯连接器侧边的结构强度。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通讯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I中金属壳体自绝缘本体移出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通讯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通讯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图4的通讯连接器应用于电子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I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通讯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I的金属壳体自绝缘本体移出的示意图。请参考图I与图2,通讯连接器100包括多个端子110、一绝缘本体120以及一金属壳体130。在本实施例中,通讯连接器100例如符合RJ45或RJll的规格。绝缘本体120具有一顶壁122、两侧壁124与一底壁126。两侧壁124连接于顶壁122与底壁126之间,以形成一容置空间121。容置空间121容置这些端子110。金属壳体130包覆绝缘本体120。金属壳体130例如为弯折成型,且具有一顶板132、两侧板134、一底板136,分别覆盖顶壁122、两侧壁124与底壁126。底板136延伸有两补强板136a,分别朝两侧板134弯折。两侧板134分别具有一第一^^扣部,两补强板136a分别具有卡合于第一^^扣部的一第二卡扣部。在本实施例中,第扣部具有一第一凸缘31,第二卡合部具有一第二凸缘32。第一凸缘31卡合于第二凸缘32。由于金属壳体130藉由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相卡合,从而可强化通讯连接器100侧边的结构强度。如此一来,便可避免通讯接头(图中未示)插入时施力不当或是在反复插拔测试之后,绝缘本体120的侧壁124裂开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合部更可焊接于第二卡合部,使得通讯连接器100的结构强度更佳。金属壳体130具有多个第一开口 I与多个第二开口 2。这些第一开口 I位于金属壳体130的前方,这些第二开口 2位于金属壳体130的侧板134上。在本实施例中,通讯连接器100也可包括多个发光组件140,设置于绝缘本体120的顶壁122上且分别从第一开口 I暴露出来,以显示通讯连接器100所传输的通讯讯号状态。发光组件140可为发光二极管,且数量可为两个。绝缘本体120的侧壁124更可具有多个固定部124a,分别与第二开口 2相卡合。另外,绝缘本体120的顶壁122可具有一^^合开槽122a。在通讯接头插入通讯连接器100后,通讯接头的顶部的一斜板可与卡合开槽122a相卡扣,以让通讯接头能够稳定地接合于通讯连接器100。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之通讯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请参考图3,本实施例的通讯连接器100’与通讯连接器100相类似,以下将针对主要差异做说明,其相似处将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两侧板134’之第一卡扣部具有一第一凸缘31’与一第三凸缘33’,且第一凸缘31’与第三凸缘33’维持一间隙。补强板136’ a的第二卡合部具有一第二凸缘32’。第二凸缘32’卡合于第一凸缘31’与第三凸缘33’之间的间隙。也就是说,相较于通讯连接器100的第一^^扣部设有单一凸缘31,本实施例是以通讯连接器100’的第一^^扣部设有两个凸缘31’、33’为例来说明,但皆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卡扣部与第二卡扣部的型态可以互换,或是以其它的固定结构来取代。此外,第二凸缘32’、第一凸缘31’与第三凸缘33’之间亦可进行焊接,以增加通讯连接器100’的结构强度。图4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通讯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请参考图4,本实施例之通讯连接器100”与通讯连接器100’相类似,以下将针对主要差异做说明,其相似处将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绝缘本体120”更具有至少一支撑部128”,固接并突出于底壁126”。此外支撑部128”可具有一支撑斜面128”a。图5为图4的通讯连接器应用于电子装置的剖视示意图。请参考图4与图5,通讯连接器100”亦可应用于一电子装置50。电子装置50可具有一外壳52。通讯连接器100组装于外壳52内。本实施例中,支撑部128”藉由支撑斜面128”a抵接于外壳52。因此,当通讯接头(图中未示)插入通讯连接器100”进行反复插拔测试时,藉由支撑部128”抵接外壳52,可将力量分散于外壳52,进而能够避免绝缘本体120”裂开的情况。在另一图中未示的实施例中,支撑部128”的高度或是外型可配合电子装置50的外壳52来做设计,并不以此为限。综上所述,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通讯连接器的金属壳体藉由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相卡合,而可强化通讯连接器侧边的结构强度。如此一来,便可避免通讯接头(图中未示)插入时施力不当或是在反复插拔测试之后,绝缘本体的侧壁裂开的情况。此外,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可以进行焊接,亦可提高通讯连接器侧边的结构强度。另外,通讯连接器之绝缘本体底壁亦可形成突出的支撑部,以抵接于电子装置的外壳,而可在通讯接头插入不当施力时分散力量。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通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端子;一绝缘本体,具有一顶壁、两侧壁与一底壁,其中该两侧壁连接于该顶壁与该底壁之间,以形成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容置该些端子;以及一金属壳体,包覆该绝缘本体,该金属壳体具有一顶板、两侧板、一底板,分别覆盖该顶壁、该两侧壁与该底壁,其中该底板延伸有两补强板,并分别朝该两侧板弯折,其中该两侧板分别具有一第一卡扣部,该两补强板分别具有卡合于该第一卡扣部的一第二卡扣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培樵
申请(专利权)人: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立信杰东莞精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