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动力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61004 阅读:3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6 13: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车用动力电池,其包括至少两个电池单体以及位于相邻两个电池单体之间的导热板,每个电池单体均包括电池外壳,导热板与相邻两个电池单体的电池外壳均接触,并且导热板的锐利边缘不接触相邻两个电池单体的电池外壳。从而,在确保电池单体与外界热源进行有效换热的基础上解决了电池单体的漏电漏液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
,尤其涉及车用动力电池
技术介绍
随着全球能源的日趋紧张,各国都加紧投入了对纯电动汽车的研究。而动力电池作为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也受到了汽车领域技术人员的广泛关注。 软包装电池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但其单体电池的密封工艺,在高原负压(相对于电池内部)下,存在电解液泄露的风险,同时由于外壳材料相对容易破损,设计不当也容 易造成电解液泄露的问题。硬包装电池的外壳为金属材料,通常为钢或铝合金,外壳通过激光焊接达到密封效果,这种设计的电池有耐高压、耐磨损的优势。但由于外壳和电池间充满电解液,使得外壳有一定电压。常规的金属导热方案会导致所有电池的外壳串接起来,形成对地高压,对人员有很大的危害。并且该高压会加在电池上,导致电池失效,严重时会有爆炸的危险。因此,现有设计都是使用塑料外壳固定电池单体,同时起到隔离绝缘的作用。这种设计在组成模组时,进行热交换非常困难。一方面整车空间非常有限,空冷方案没有足够的气流流过电池表面,对流传导的设计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塑料的导热性能差,难以从外部热源通过传导的方式进行换热。因此,有必要提供改进的技术方案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用动力电池,其在确保电池单体与外界热源进行有效换热的基础上解决电池单体的漏电漏液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用动力电池,其包括至少两个电池单体以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体之间的导热板,每个所述电池单体均包括电池外壳,所述导热板与所述相邻两个电池单体的电池外壳均接触,并且所述导热板的锐利边缘不接触所述相邻两个电池单体的电池外壳。在上述的车用动力电池中,可选地,所述导热板为金属板,在所述导热板与所述相邻两个电池单体的电池外壳之间具有绝缘层。在上述的车用动力电池中,可选地,所述绝缘层为形成在所述导热板表面上的厚度在ΙΟμ 至60μπ 的范围内的绝缘膜。在上述的车用动力电池中,可选地,所述绝缘膜为通过电化学氧化形成的氧化层或者通过电泳处理形成的膜。在上述的车用动力电池中,可选地,所述绝缘层为包覆在所述电池外壳表面的有机薄膜。在上述的车用动力电池中,可选地,所述有机薄膜形式的绝缘层延伸包覆所述电池外壳的锐利边缘。在上述的车用动力电池中,可选地,所述绝缘层包覆在所述导热板表面。在上述的车用动力电池中,可选地,所述导热板由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金属板冲压形成,所述导热板具有从所述第一表面向所述第二表面凸出的第一凸台及从所述第二表面向所述第一表面凸出的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相邻两个电池单体中的其中一个电池单体的电池外壳接触,所述第二凸台与所述相邻两个电池单体中的另一个电池单体的电池外壳接触。在上述的车用动力电池中,可选地,所述导热板的锐利边缘位于所述相邻两个电池单体之间,所述导热板的锐利边缘不超出所述电池外壳的边缘。在上述的车用动力电池中,可选地,所述相邻两个电池单体之间间隔3至6mm的距离。在上述的车用动力电池中,可选地,所述导热板的锐利边缘与任何所述电池单体之间的间隙均在Imm以上。在上述的车用动力电池中,可选地,所述导热板的锐利边缘具有光滑的倒角。在上述的车用动力电池中,可选地,所述导热板的锐利边缘与所述第一凸台或所述第二凸台平齐,并且所述锐利边缘延伸超出所述电池外壳的边缘之外。在上述的车用动力电池中,可选地,所述导热板具有靠近所述导热板的锐利边缘的折弯部,所述折弯部比所述锐利边缘更接近所述锐利边缘最接近的电池外壳。在上述的车用动力电池中,可选地,所述导热板为四边形,至少所述导热板的三条边可选为与外界热源热接触的界面。根据本技术,导热板与相邻电池单体的电池外壳相接触,电池单体能够通过导热板与外界热源进行热交换,从而促进电池单体与外界热源之间进行换热。而且,导热板的锐利边缘不接触相邻电池单体的电池外壳,从而避免了导热板的锐利边缘磨损电池外壳而造成的电池单体的漏电漏液问题。本技术的车用动力电池通过简单且易于实施的结构设计,在确保电池单体与外界热源进行有效换热的基础上规避了电池单体漏电漏液的风险。通过以下参考附图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其它方面和特征变得明显。但是应当知道,该附图仅仅为解释的目的设计,而不是作为本技术的范围的限定,这是因为其应当参考附加的权利要求。还应当知道,除非另外指出,不必要依比例绘制附图,它们仅仅力图概念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和流程。附图说明参照以下可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并与所附图纸一并阅读,将更加充分地理解本技术,附图中同样的参照字符始终指代视图中同样的零件。其中图I为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车用动力电池的部分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所示的车用动力电池的导热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I所示的车用动力电池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其中仅显示出两个相邻的电池单体及位于其间的导热板;图4至图8为类似于图3的车用动力电池的剖面的局部示意图,但是其中局部显示出图3所示的导热板的锐利边缘的几种变型结构;及图9至图12显示出本技术的车用动力电池的导热板的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的几种设计方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图I至图3示意地显示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车用动力电池100的结构。如图I至图3所示,车用动力电池100包括至少两个电池单体I以及位于相邻两个电池单体I之间的导热板2,每个电池单体I均包括电池外壳10,导热板2与相邻两个电池单体I的电池外壳10均接触,并且导热板2的锐利边缘20不接触相邻两个电池单体I的电池外壳10。在图I中显示了至少六个电池单体I重叠在一起,为了方便显示车用动力电池100中的构造,部分地拆开了两个电池单体I及两个导热板2。请参图2所示,导热板2具有最靠近电池单体I的电极11 一侧的电极端26以及除电极端26之外的位于其他侧的非电极端,非电极端可以作为导热板2的热量来源端27,热量来源端27可以从非电极端任意选取或任意组合,外界热源的热量可通过导热板2传递至电池单体1,从而达到对车用动力电池100的温度进行调节的目的。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导热板2为四边形,至少导热板2的三条边能够与外界热源热接触。然而,本技术的导热板2的结构并不限于四边形,针对不同的外界热源来源,本技术的导热板2可以有多种形式的组合设计。本技术的车用动力电池100通过在相邻的电池单体I之间设置导热板2,导热板2与相邻电池单体I的电池外壳10相接触,电池单体I能够通过导热板2与外界热源进行热交换,从而促进电池单体I与外界热源之间进行换热。而且,导热板2的锐利边缘20不接触相邻电池单体I的电池外壳10,从而避免了导热板2的锐利边缘20磨损电池外壳10而造成的电池单体I的漏电漏液问题。本技术的车用动力电池100通过简单且易于实施的结构设计,在确保电池单体I与外界热源进行有效换热的基础上规避了电池单体I漏电漏液的风险。如图2和图3所示,导热板2为金属板,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在导热板2与相邻两个电池单体I的电池外壳10之间具有绝缘层3,对于该实施方式的车用动力电池100可以用于硬包装电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车用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至少两个电池单体以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体之间的导热板,每个所述电池单体均包括电池外壳,所述导热板与所述相邻两个电池单体的电池外壳均接触,并且所述导热板的锐利边缘不接触所述相邻两个电池单体的电池外壳。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楷仇杰陈沣曹铮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