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电池的注液套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60946 阅读:4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6 1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池注电解液的生产设备,特别涉及一种锂电池的注液套管,注液套管的两端分别形成注液口和出液口,注液套管中空使得注液口和出液口相通,注液口的内径大于出液口的内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锂电池的注液套管在出液口的外径与圆柱锂电池钢壳口的内径相匹配的基础上,通过注液口的内径大于出液口的内径的设计,使得相比现有技术中中空截面为矩形的注液套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注液口的内径更大,从而提高手工注液的效率,并且注液口的内径较大,电解液溅到注液套管外的几率降低,从而达到较高的注液精度,进而保证了电池的综合电化学性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池注电解液的生产设备,特别涉及一种锂电池的注液套管
技术介绍
目前,因为市场上没用专门用于小型号圆柱锂电池的全自动注液设备,所以通常采用手动方式为小型号圆柱锂电池注液。参考图1,现有技术中用于小型号圆柱锂电池的注液套管常规设计为注液套管4中空截面为矩形,注液口 I和出液口 2均为圆形,即注液套管4的中空部分为圆柱形。注液套管4的外径dl为8. 7mm,注液口 I的内径d2为6. 2mm,出液口 2的外径d3为8. 2mm。现有技术的锂电池的注液套管出液口 2的外径d3为配合锂电池的钢壳口需采用既定范围内的宽度值,但注液套管4中空部分为圆柱形的设计限定了注液口 I的内径d2的宽度,使得注液口 I的内径d2偏小,进而使得手工注液的效率低,并且·在注液过程中电解液容易溅到注液套管4外,影响注液精度,进而影响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为使得注液套管4与钢壳口的套接更方便,注液套管4在出液口 2的一端延伸形成套头3。但出液口 2的外径d3即套头3的外径与注液套管4的外径dl非常接近,导致在注液套管4与钢壳口套接的过程中产生较多摩擦,且套接不稳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注液效率高、注液精度高的锂电池的注液套管。本技术的锂电池的注液套管可用于小型号圆柱锂电池的手工注液。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锂电池的注液套管,注液套管的两端分别形成注液口和出液口,注液套管中空使得注液口和出液口相通,注液口的内径大于出液口的内径。其中,所述注液套管是中空截面为倒梯形的注液套管。其中,所述注液套管是横截面为环形的注液套管。其中,所述注液套管在出液口的一端延伸形成套头。其中,所述套头的长度为注液套管长度的8%_15%。其中,所述注液口的内径为注液套管的外径的76%_92%。其中,所述出液口的内径为出液口的外径的56%_78%。其中,所述出液口的外径为注液套管的外径的60%_80%。其中,所述注液套管的外径为12mm,注液口的内径为10. 4mm,出液口的外径为8.2mm,出液口的内径为6mm。其中,所述注液套管为聚乙烯、聚丙烯、聚苯硫醚、聚四氟乙烯和尼龙中任意一种材料制得的注液套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锂电池的注液套管在出液口的外径与圆柱锂电池的钢壳口的内径相匹配的基础上,通过注液口的内径大于出液口的内径的设计,使得相比现有技术中中空截面为矩形的注液套管,本技术注液口的内径更大,从而提高手工注液的效率,并且注液口的内径较大,电解液溅到注液套管外的几率降低,从而达到较高的注液精度,进而保证了电池的综合电化学性能。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技术中锂电池的注液套管的正面视图。图2为本技术锂电池的注液套管的正面视图。图I和图2包括注液口 -I ;出液口 -2 ;套头-3 ;注液套管_4。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本实施例中,以dl、d2、d3和d4对锂电池的注液套管的径值进行标注,其对应关系为注液套管4的外径为dl,注液口 I的内径为d2,出液口 2的外径为d3,出液口 2的内径为d4。参考图2,本技术的锂电池的注液套管,注液套管4的两端分别形成注液口 I和出液口 2,注液套管4中空使得注液口 I和出液口 2相通,注液口 I的内径d2大于出液口2的内径d4。所述注液套管4是中空截面为倒梯形,横截面为环形的注液套管4,因此本技术的锂电池的注液套管为注液口 I和出液口 2均为圆形,注液套管4的中空部分为倒置的圆台形。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注液套管4在出液口 2的一端延伸形成套头3。出液口 2的外径d3为注液套管4的外径dl的60%-80%。出液口 2的外径d3即套头3的外径与市面上锂电池的钢壳口的内径相匹配,套头3的长度为注液套管4长度的8%-15%。且套头3的长度与滚槽位上钢壳口的深度相匹配。套头3的外径与注液套管4的外径dl形成一个明显的梯度差,一方面使得注液套管4迅速、稳固地和锂电池钢壳口套接在一起,另一方面减小了套接过程中注液套管4对钢壳口的内壁产生的摩擦。本技术注液口 I的内径d2为注液套管4的外径dl的76%_92%。出液口 2的内径d4为出液口 2的外径d3的56%-78%。参考图2,配合市面上小型号圆柱锂电池的常规设计,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方式为注液套管4的外径dl为12mm,注液口 I的内径d2为10. 4mm,出液口 2的外径d3为8.2mm,出液口 2的内径d4为6_。在实际生产中,本技术的注液套管4通过聚乙烯、聚丙烯、聚苯硫醚、聚四氟乙烯和尼龙中的任意一种材料制得。上述材料制成的注液套管4具有化学稳定性好、耐酸碱腐蚀性强、吸水性小和电绝缘性能优良等优点。以上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权利要求1.一种锂电池的注液套管,注液套管的两端分别形成注液口和出液口,注液套管中空使得注液口和出液口相通,其特征在于注液口的内径大于出液口的内径。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锂电池的注液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套管是中空截面为倒梯形的注液套管。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锂电池的注液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套管是横截面为环形的注液套管。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锂电池的注液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套管在出液口的一端延伸形成套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锂电池的注液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套头的长度为注液套管长度的8%-15%。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锂电池的注液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口的内径为注液套管外径的76%-92%。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锂电池的注液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口的内径为出液口外径的56%-78%。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锂电池的注液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口的外径为注液套管外径的60%-80%。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锂电池的注液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套管的外径为12mm,注液口的内径为10. 4mm,出液口的外径为8. 2mm,出液口的内径为6mm。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锂电池的注液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套管为聚乙烯、聚丙烯、聚苯硫醚、聚四氟乙烯和尼龙中任意一种材料制得的注液套管。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电池注电解液的生产设备,特别涉及一种锂电池的注液套管,注液套管的两端分别形成注液口和出液口,注液套管中空使得注液口和出液口相通,注液口的内径大于出液口的内径。本技术锂电池的注液套管在出液口的外径与圆柱锂电池钢壳口的内径相匹配的基础上,通过注液口的内径大于出液口的内径的设计,使得相比现有技术中中空截面为矩形的注液套管,本技术注液口的内径更大,从而提高手工注液的效率,并且注液口的内径较大,电解液溅到注液套管外的几率降低,从而达到较高的注液精度,进而保证了电池的综合电化学性能。文档编号H01M2/36GK202695618SQ20122035981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4日专利技术者黎惠锋, 刘青, 王学泽 申请人:广东凯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锂电池的注液套管,注液套管的两端分别形成注液口和出液口,注液套管中空使得注液口和出液口相通,其特征在于:注液口的内径大于出液口的内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惠锋刘青王学泽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凯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