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钢管淬火的淬火装置。该淬火装置包括相连的淬火槽和泄水槽,淬火槽内设置有放置钢管的旋转托辊,淬火装置还包括高位水箱,高位水箱与淬火槽部分通过第一共壁相连,且高位水箱的底壁高于淬火槽中放置在旋转托辊上的钢管的顶部,第一共壁上设有多个控制高位水箱中的水流入淬火槽的第一开关门。在对钢管进行淬火时,钢管在旋转托辊的带动下旋转,利用淬火保温时间向高位水箱注水,淬火冷却时可在瞬间将高位水箱的水放入淬火槽内,使钢管被快速淹没,由于钢管在旋转托辊的带动下旋转,钢管与水之间形成相对运动,加快了钢管的淬火速度,缩短了淬火时间,进一步节约了淬火所用的水量,节约了设备投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冶金淬火热处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钢管淬火的淬火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钢管淬火处理通常是当钢管需要淬火时,将钢管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将所得到的高温钢管放入淬火槽中冷却,淬火工艺的加热保温的时间大于淬火冷却时间,在加热保温过程中,淬火槽以及供水设备处于空闲状态,设备的利用率低;当需要淬火冷却时,向淬火槽中充水或者喷水,使水浸没钢管对钢管进行冷却。通常为了得到较大的冷却速度一般所需的水量较大,而且,向淬火槽内的供水量与钢管淬火时 所需的最大流量相同,使得供水系统的投资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用于钢管淬火的淬火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淬火装置的供水流量大、设备投资高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钢管淬火的淬火装置,包括相连的淬火槽和泄水槽,淬火槽内设置有放置钢管的旋转托辊,淬火装置还包括高位水箱,高位水箱与淬火槽部分通过第一共壁相连,且高位水箱的底壁高于淬火槽中放置在旋转托辊上的钢管的顶部,第一共壁上设有多个控制高位水箱中的水流入淬火槽的第一开关门。进一步地,上述淬火装置还包括低位水箱,低位水箱与淬火槽通过第二共壁相连,高位水箱位于低位水箱的内部,通过靠近高位水箱顶壁的流通孔与低位水箱相连通。进一步地,上述第一开关门设置在高位水箱的底壁上,淬火槽中设有与第一开关门相对的流通槽,流通槽朝向淬火槽内部延伸的一侧与第二共壁相连,且在淬火槽的内部形成台阶结构。进一步地,上述第一开关门在高位水箱的底壁上沿与旋转托辊平行的方向上均匀间隔排布,流通槽在与旋转托辊平行的方向上贯通。进一步地,上述第一共壁上设有连通淬火槽和高位水箱的泄水口 ;第一开关门包括门体,第一侧边与泄水口的第一边铰接密封,第二侧边绕第一侧边可旋转地与泄水口的第二侧边可开合密封;控制阀,一端固定在高位水箱的侧壁上,另一端与门体连接,并带动门体的第二侧边绕第一侧边旋转。进一步地,上述控制阀包括定位件,一端与高位水箱的侧壁铰接,另一端向外延伸,其内部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导向轨道;滑动杆,一端沿导向轨道可滑动的连接在定位件中,另一端与门体连接。进一步地,上述淬火槽中设置有向放置在旋转托辊上的钢管内部喷水的内喷嘴,内喷嘴通过第一水泵与低位水箱相连通。进一步地,上述淬火槽内还包括第一外水管,平行于旋转托辊延伸,第一外水管上设有沿其延伸方向均匀分布的第一喷嘴组;第二外水管,与第一外水管对称地设置在旋转托辊的两侧,第二外水管上设有沿其延伸方向均匀分布的第二喷嘴组;第一喷嘴组和第二喷嘴组中各喷嘴朝向放置在旋转托辊上的钢管设置。进一步地,上述第一喷嘴组和第二喷嘴组中各喷嘴的喷射方向设置为与放置在旋转托辊上的最大规格钢管相切的方向,且各喷嘴的喷射方向与钢管的旋转方向相反。进一步地,上述第一外水管和第二外水管分别通过第二水泵与低位水箱相连通。进一步地,上述淬火槽和泄水槽之间通过第三共壁相连,第三共壁上设有控制淬火槽中水流入泄水槽的第二开关门,第二开关门与第一开关门结构相同。利用移管装置将钢管放置在旋转托辊上,旋转托辊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旋转并带动其上的钢管旋转,本技术的淬火装置在对钢管进行淬火时,利用淬火保温时间向高位水箱注水,淬火冷却时可在瞬间将高位水箱的水放入淬火槽内,使钢管被快速淹没,由于钢管在旋转托辊的带动下旋转,钢管与水之间形成相对运动,加快了钢管的淬火速度,缩短 了淬火时间,进一步节约了淬火所用的水量,节约了设备投资。附图说明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淬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但如下实施例以及附图仅是用以理解本技术,而不能限制本技术,本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在本技术的一种典型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钢管淬火的淬火装置,包括相连的淬火槽2和泄水槽3,淬火槽2内设置有放置钢管的旋转托辊21,淬火装置还包括高位水箱11,高位水箱11与淬火槽2部分通过第一共壁相连,且高位水箱11的底壁高于淬火槽2中放置在旋转托辊21上的钢管的顶部,第一共壁上设有控制高位水箱11中的水流入淬火槽2的第一开关门。如图I所示,利用移管装置4将钢管放置在旋转托辊21上,旋转托辊21在驱动装置25的带动下旋转并带动其上的钢管旋转,本技术的淬火装置在对钢管进行淬火时,利用淬火保温时间向高位水箱11注水,淬火冷却时可在瞬间将高位水箱11的水放入淬火槽2内,使钢管被快速淹没,由于钢管在旋转托辊21的带动下旋转,钢管与水之间形成相对运动,加快了钢管的淬火速度,缩短了淬火时间,进一步节约了淬火所用的水量,节约了设备投资。在本技术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淬火装置还包括低位水箱12,低位水箱12与淬火槽2通过第二共壁相连,高位水箱11位于低位水箱12的内部,通过靠近高位水箱11顶壁的流通孔与低位水箱12相连通。将高位水箱11设置在低位水箱12的内部充分利用了高位水箱11的下部空间进行储水,将高位水箱11与低位水箱12连通,可以利用低位水箱12向高位水箱11注水,同时高位水箱11的水注入过多时也自动流入低位水箱12中,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开关门设置在高位水箱11的底壁上,淬火槽2中设有与第一开关门相对的流通槽,流通槽朝向淬火槽2内部延伸的一侧与第二共壁相连,且在淬火槽2的内部形成台阶结构。高位水箱11的水在瞬时充入淬火槽2时,由于门体132的突然开启使得高位水箱11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以较大的冲击面积流入淬火槽2中,为了避免因为水流过大直接冲击钢管导致钢管瞬间受热不均引起钢管弯曲的缺陷的出现,利用台阶状的流通槽使水从高位水箱11中流出时在流通槽得到缓冲,并沿着第二共壁以瀑布的方式流入淬火槽中,避免了水流对钢管造成直接的冲击。为了使钢管在长度方向上同时接触到高位水箱11中瞬间流入的冷却水,实现钢管在长度方向上的均匀冷却,第一开关门在高位水箱11的底壁上沿与旋转托辊平行的方向上均匀间隔排布,流通槽在与旋转托辊平行的方向上贯通。在本技术又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共壁上设有连通淬火槽2和高位水箱11的泄水口 ;第一开关门包括门体132和控制阀131,门体132的第一侧边与泄水口的第一边铰接密封,第二侧边绕第一侧边可旋转地与泄水口的第二侧边可开合密封;控制阀131的一端固定在高位水箱11的侧壁上,另一端与门体连接,并带动门体的第二侧边绕第一侧边旋转。在泄水口出设置的第一开关门通过控制阀131控制门体132的开启和闭合,实现了高位水箱11中的水迅速进入淬火槽2中的目的,这种结构设计比较简单,易于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控制阀131包括定位件和滑动杆,定位件的一端与高位水箱11的侧壁铰接,另一端向外延伸,其内部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导向轨道;滑动杆的一端沿导向轨道可滑动的连接在定位件中,另一端与门体132连接。使滑动杆在定位件中滑动控制第一开关门的开启和闭合,这种控制方式使门体132在水中的开启方式更容易实现与控制。在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钢管淬火的淬火装置,包括相连的淬火槽(2)和泄水槽(3),所述淬火槽(2)内设置有放置所述钢管的旋转托辊(21),其特征在于,所述淬火装置还包括高位水箱(11),所述高位水箱(11)与所述淬火槽(2)部分通过第一共壁相连,且所述高位水箱(11)的底壁高于所述淬火槽(2)中放置在所述旋转托辊(21)上的钢管的顶部,所述第一共壁上设有多个控制所述高位水箱(11)中的水流入所述淬火槽(2)的第一开关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国盛,凌仲秋,张业圣,
申请(专利权)人: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