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循环的回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255341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5 2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水循环技术领域,提出的一种水循环的回水系统包括设备出水口(7)、胶皮软管(6)和回水漏斗;回水漏斗主要包括回水支管(1)、回水收集管(2)和顶盖(3);在回水收集管(2)的上部开口处沿圆周分布有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4);所述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4)与胶皮软管端头的快速接头螺纹连接;所述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4)的内径分别与胶皮软管端头的快速接头的外径相吻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回水收集管的上部开口处设置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且套管与胶皮软管端头的快速接头螺纹连接,避免了回水外溢现象的发生,同时避免了杂质通过孔洞进入回水管道,污染整个循环水系统。(*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水循环
,主要提出一种水循环的回水系统
技术介绍
循环冷却水系统在玻璃生产的作用是与生产设备产生热交换,从而达到降低设备温度的目的。循环冷却水的流程冷却水由水泵加压经循环供水管进入生产联合车间需要冷却的设备,冷却水经过设备使其冷却后由回水漏斗收集经回水管道回到水池。循环水从设备的出水口流至回水漏斗的现状是循环出水主要是靠胶皮软管也完成从设备口到回水漏斗的输送的(如图I所示)胶皮软管的一端由快速接头连接到设备的出水口(快速接头的母端与设备出水口螺纹连接,子端是宝塔头与胶皮管用喉箍箍紧,母子两端是快速对接的)。胶皮软管的另一端通常是直接插入回水漏斗顶盖3的孔洞中,由回水收集管2收集至回水支管1,最后经回水管道回到水池中。现有技术中的回水漏斗通常是在回水漏斗的顶盖·挖开若干个孔洞,其直径能保证胶皮软管顺利插入,胶皮管放在其中没有任何固定措施,水量大时常常会溅到水斗周围,而且孔洞直径会开得很大,以满足不同大小的胶皮软管都能顺利通过,这样就会有杂质通过孔洞进入回水管道,污染整个循环水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水循环的回水系统。本技术为完成上述专利技术任务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循环的回水系统,所述的水循环的回水系统包括设备出水口、胶皮软管和回水漏斗;所述设备出水口经快速接头I与胶皮软管相连,胶皮软管另一端与回水漏斗相连通;所述的回水漏斗主要包括回水支管、回水收集管和顶盖;所述的回水收集管为上大下小的漏斗形,其下端出口与回水支管连通;所述的顶盖设置在回水收集管上部的开口处,其直径大于回水收集管的最大直径;在回水收集管的上部开口处沿圆周分布有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所述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与胶皮软管端头的快速接头螺纹连接;所述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的内径分别与胶皮软管端头的快速接头的外径相吻配。沿圆周分布的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分别与回水收集管的内壁上部焊接连接,对应所述的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在顶盖上具有若干个通孔;且顶盖上所具有通孔的内径不小于套管的外径。沿圆周分布的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分别焊接在顶盖上,对应所述的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在顶盖上具有若干个通孔;且顶盖上所具有通孔的内径不小于套管的外径。所述的顶盖由具有若干个通孔的盖板和位于盖板下部的空心圆柱体构成;所述空心圆柱体的内径与回水收集管的上部开口处的外径相等,或所述空心圆柱体的外径与回水收集管的上部开口处的内径相等。在所述的顶盖上焊接用以方便提携的手柄。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水循环的回水系统,在回水收集管的上部开口处设置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所述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与胶皮软管端头的快速接头螺纹连接,避免了回水外溢现象的发生,同时避免了杂质通过孔洞进入回水管道,污染整个循环水系统。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技术中水循环的回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回水漏斗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A-A剖面图。图5为图3所述回水漏斗中顶盖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回水漏斗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B-B剖面图。图8为图7所述回水漏斗中顶盖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回水支管,2、回水收集管,3、顶盖,4、套管,5、手柄,6、胶皮软管,7、设备出水口,8、快速接头I,9、快速接头II。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加以说明如图2所示,一种水循环的回水系统,所述水循环的回水系统包括设备出水口 7、胶皮软管6和回水漏斗;所述胶皮管6的一端通过快速接头I 8与设备出水口 7相连,另一端接至回水漏斗。所述的快速接头是一种不需要使用工具又能实现迅速拆装的管接头,为现有技术中普遍采用的管接头。快速接头I 8的母端与设备出水口 7螺纹连接,子端是宝塔头与胶皮软管用喉箍箍紧,母子两端是快速对接的;结合图3、图4所述的回水漏斗主要包括回水支管I、回水收集管2和顶盖3 ;所述的回水收集管2为上大下小的漏斗形,其下端出口与回水支管I连通;所述的顶盖3设置在回水收集管2上部的开口处,其直径大于回水收集管的最大直径;顶盖的设计是为了防止杂质落入回水收集管2 ;结合图5,所述的顶盖3由具有若干个通孔的盖板和位于盖板下部的空心圆柱体构成;所述空心圆柱体的内径与回水收集管的上部开口处的外径相等,顶盖下端的圆柱体插入在回水收集管2内;在所述的顶盖上焊接用以方便提携的手柄5 ;在回水收集管2的上部开口处沿圆周分布有八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4 ;该实施例中,沿圆周分布的八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4分别与回水收集管2的内壁上部焊接连接,对应所述的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4在顶盖上具有若干个通孔;且顶盖上所具有通孔的内径不小于套管的外径;所述的八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4与快速接头II的母端螺纹连接;快速接头II的子端与胶皮软管6的一端用喉箍连接;所述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的内径分别与胶皮软管端头的快速接头的外径相吻配。如图6、图7、图8所示给出本技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该实施例的主体结构同实施例1,该实施例中,沿圆周分布的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分别焊接在顶盖上,对应所述的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在顶盖上具有若干个通孔;且顶盖上所具有通孔的内径不小于套管的外径。权利要求1.一种水循环的回水系统,所述水循环的回水系统包括设备出水口(7)、胶皮软管(6)和回水漏斗;所述胶皮软管(6)的一端与设备出水口(7)通过快速接头I (8)相连,另一端与回水漏斗相连通;所述的回水漏斗主要包括回水支管(I)、回水收集管(2)和顶盖(3);所述的回水收集管(2)为上大下小的漏斗形,其下端出口与回水支管(I)连通;所述的顶盖(3)设置在回水收集管(2)上部的开口处,其直径大于回水收集管的最大直径;其特征在于在回水收集管(2)的上部开口处沿圆周分布有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4);所述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4)与胶皮软管端头的快速接头螺纹连接;所述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4)的内径分别与胶皮软管端头的快速接头的外径相吻配。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水循环的回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沿圆周分布的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4)分别与回水收集管(2)的内壁上部焊接连接,对应所述的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4)在顶盖(3)上具有若干个通孔;且顶盖上所具有通孔的内径不小于套管的外径。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水循环的回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沿圆周分布的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4)分别焊接在顶盖(3)上,对应所述的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在顶盖上具有若干个通孔;且顶盖上所具有通孔的内径不小于套管的外径。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水循环的回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盖由具有若干个通孔的盖板和位于盖板下部的空心圆柱体构成;所述空心圆柱体的内径与回水收集管的上部开口处的外径相等,或所述空心圆柱体的外径与回水收集管的上部开口处的内径相坐寸ο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水循环的回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顶盖(3)上焊接用以方便提携的手柄(5)。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水循环
,提出的一种水循环的回水系统包括设备出水口(7)、胶皮软管(6)和回水漏斗;回水漏斗主要包括回水支管(1)、回水收集管(2)和顶盖(3);在回水收集管(2)的上部开口处沿圆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循环的回水系统,所述水循环的回水系统包括设备出水口(7)、胶皮软管(6)和回水漏斗;所述胶皮软管(6)的一端与设备出水口(7)通过快速接头Ⅰ(8)相连,另一端与回水漏斗相连通;所述的回水漏斗主要包括回水支管(1)、回水收集管(2)和顶盖(3);所述的回水收集管(2)为上大下小的漏斗形,其下端出口与回水支管(1)连通;所述的顶盖(3)设置在回水收集管(2)上部的开口处,其直径大于回水收集管的最大直径;其特征在于:在回水收集管(2)的上部开口处沿圆周分布有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4);所述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4)与胶皮软管端头的快速接头螺纹连接;所述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4)的内径分别与胶皮软管端头的快速接头的外径相吻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静张国辉张峰郭丹锋乐炳年苏瑞崔永红王英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中航特玻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