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污分离装置,它包括箱体、分别与分离箱体的顶部相连通的进水管、出水管、设置在箱体底部的排污管,箱体的内腔中设置有分离结构,分离结构呈具有上封盖、外形略小于箱体并与箱体底部之间留有空隙的倒置桶状,进水管在箱体内穿过分离结构的上封盖后安装有扰流器,扰流器的下端密封、侧壁上开设有复数个用于产生缓流以扰乱水流的开孔或者条缝,开孔或者条缝朝向相同方向偏斜。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鱼缸的过滤前增设了优选的水污分离装置,其中扰流器上开设的多个条缝适合较大水流分流通过,这样更能轻松将水中大部分的污物分离排出,大大减小了污物对过滤材料的累积,提高了水质质量及稳定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污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的观赏鱼缸外部过滤装置均靠设置在装置内的过滤材料对水进行过滤净化,但随着长时间的过滤,过滤材料上会沉积很多污物,影响水流流通、增加过滤压力、过滤效果变差,需清洗过滤材料,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需频繁拆洗、轻松排污的水污分离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污分离装置,它包括箱体、分别与分·离箱体的顶部相连通的进水管、出水管、设置在箱体底部的排污管,箱体的内腔中设置有分离结构,分离结构呈具有上封盖、外形略小于箱体并与箱体底部之间留有空隙的倒置桶状,进水管在箱体内穿过分离结构的上封盖后安装有扰流器,扰流器的下端密封、侧壁上开设有复数个用于产生缓流以扰乱水流的开孔或者条缝,开孔或者条缝朝向相同方向偏斜。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在鱼缸的过滤前增设了优选的水污分离装置,其中扰流器上开设的多个条缝适合较大水流分流通过,这样更能轻松将水中大部分的污物分离排出,大大减小了污物对过滤材料的累积,提高了水质质量及稳定性。优选地,位于扰流器侧壁的开孔或者条缝的尺寸从上到下逐渐减小,从而增加了在小水流情况下的扰流器的扰流作用。优选地,分离结构的上封盖为较难积存污物的球面上封盖。优选地,分离结构的内侧壁安装有用于强制水流旋转的多个螺旋片,开孔或者条缝、螺旋片朝向相同方向偏斜,螺旋片强制水流向同一方向旋转而使污物更易集中,其与开孔或者条缝产生的协同作用更加增强了水流的旋转分离污物的作用,螺旋片在水流较大时可以起到显著的作用,而在水流较小时作用不太明显。优选地,分离结构内侧壁安装有滤材。优选地,箱体底部周围朝向排污管倾斜。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以上水污分离装置的水污分离过滤装置,它包括箱体、分别与箱体的顶部相连通的进水管、出水管以及设置在箱体底部的排污管,进水管与出水管之间设置有反冲管道,反冲管道上设置有反冲阀,进水管上设置有控制阀门。其中过滤箱体内腔的上部依次设置有多层过滤材料;过滤箱体内腔的下部设置有分离结构,分离结构呈具有上封盖、外形略小于箱体并与箱体底部之间留有空隙的倒置桶状,进水管在箱体内穿过分离结构的上封盖后安装有扰流器,扰流器的下端密封、侧壁上开设有复数个用于产生缓流以扰乱水流的开孔或者条缝,开孔或者条缝朝向相同方向偏斜。本技术在水污分离装置上增设过滤装置,能轻松将水中大部分的污物分离排出,大大减小了污物对过滤材料的累积,提高了水质质量及稳定性,减轻了清洗过滤装置的工作量。该装置的设计精髓在于(I)外部过滤装置的下部设置水污分离结构,包括能使水流分流并产生缓慢水流的扰流器和能强制缓慢水流产生旋转的螺旋片等;当循环水流通过分离结构时由于扰流器和螺旋片的作用,使循环水流变为强制旋转的缓慢水流,这样就能使循环水流中的大部分颗粒物重力沉降在过滤装置的底中部,在此完成了第一次水污分离。(2)外部过滤装置的中上部设置多级过滤材料;当经过第一次分离后的循环水流通过过滤材料时,第一次分离中没有分离掉的细微颗粒受过滤材料阻隔或沉降或吸附在过滤材料上,这样就完成了第二次水污分离,同时过滤材料对循环水进行生物过滤。(3)外部过滤装置的底部设置有排污管和排污阀门,且底部回周向中间排污管倾 斜;当打开排污阀门时,沉积在过滤装置底中部的颗粒污物就能随水流轻松排出。(4)外部过滤装置的顶部设置有进水管和出水管,且进出水管上还连接有控制阀门、反冲管道、反冲阀门;当排开排污阀门进行排污时,关闭控制阀门,打开反冲阀门,利用反冲水流能将吸附在过滤材料上的细微颗粒污物也排出过滤装置。作为进一步的改进,位于下面层的过滤材料的密度小于位于上面层的过滤材料的密度,在过滤材料上下还分别设置有网格隔板。附图说明附图I为根据本技术水污分离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根据本技术水污分离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根据本技术水污分离装置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根据本技术水污分离过滤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根据本技术水污分离过滤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箱体;11、过滤材料;12、隔板;2、进水管;21、阀门;22、反冲管道;221、反冲阀;3、出水管;4、排污管;41、排污阀;5、分离结构;51、扰流器;52、滤材;53、螺旋片;6、水泵。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参见附图I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水污分离装置包括箱体I、分别与箱体I的顶部相连通的进水管2、出水管3,箱体I底部设置有用于排出杂质的排污管4和设置在排污管4上的排污阀41,箱体I的底部四周向中部的排污管4倾斜,以使污物集中于中部易于排出。箱体I内设置有分离结构5,分离结构5呈外形略小于箱体I、设置有球面上封盖的倒置桶状,并与箱体I底部之间留有空隙,进水管2在箱体I内通过分离结构5的球面上封盖后进入分离结构5内;进入分离结构5内的进水管2上安装有扰流器51,扰流器51的上端与进水管2的管口相连接、下端密封、侧壁上开设有用于扰乱水流的多个条缝(或开孔),分离结构5内侧壁安装有用于强制水流旋转的多个螺旋片52,所述的条缝(或开孔)与螺旋片52朝向相同方向偏斜,在条缝(或开孔)与螺旋片52的协同作用下,处于分离结构5内的污水产生旋流以分离污物。进一步的,位于所述的扰流器51侧壁的开孔或者条缝的尺寸从上到下逐渐减小,从而使得在扰流器51的整个侧壁的有效面积内均产生均匀的扰流,分离效果更佳;另外,分离结构5的上封盖为较难积存污物的球面上封盖,可以减少清理的繁琐工作。参见附图2与附图3所示,分别为根据本技术水污分离装置的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其结构组成基本与附图I中的实施例相同,区别在于箱体I底部用于排出杂质的排污管4可以从箱体I的底部沿水平方向延伸出以减少本产品的整体高度(如附图2中的形式);或者在箱体I内部沿水平方向延伸出(如附图3中的形式)。本技术在正常工作时排污阀51关闭,污水通过进水管2进入分离结构5内的 扰流器41,由于许多条缝的分流,循环水失去冲力变得平缓,因螺旋片42的作用强制水流向同一方向旋转而将绝大部分颗粒污物沉积在箱体I的底中部,随后水流沿着箱体I与分离结构5中间的空隙缓慢上行,通过出水管进入过滤系统进行下一级水质过滤,最后由循环水泵将循环水送入鱼缸。由于分离结构上封盖采用球面形式,这样使积存在上封盖上的污物减到最少。通过经常打开排污阀51就能把沉积在箱体I底中部的污物排出。因污物集中在小范围内,故只需排出很少的水就能将污物排出。这样就达到了轻松排污、轻松养鱼、低碳养鱼的目的。在以上各种形式的水污分离装置的基础上,本技术进一步提供了一种水污分离过滤装置,并且给出实施例如下。参见附图4所示,一种用于观赏鱼缸的外部水污分离过滤器,包括箱体I、分别与箱体I的顶部相连通的进水管2、出水管3以及设置在出水管3上的水泵6,进水管2与出水管3之间设置有反冲管道22,反冲管道22上设置有反冲阀221,进水道2与反冲管道22的交接点设置有三通球阀21 ;箱体I底部设置有用于排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污分离装置,它包括箱体(1)、分别与所述的分离箱体(1)的顶部相连通的进水管(2)、出水管(3)、设置在所述的箱体(1)底部的排污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1)的内腔中设置有分离结构(5),所述的分离结构(5)呈具有上封盖、外形略小于所述的箱体(1)并与所述的箱体(1)底部之间留有空隙的倒置桶状,所述的进水管(2)在所述的箱体(1)内穿过所述的分离结构(5)的上封盖后安装有扰流器(51),所述的扰流器(51)的下端密封、侧壁上开设有复数个用于产生缓流以扰乱水流的开孔或者条缝。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君斌,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市君之旺水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