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电机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34875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8 19:09
一种新型的电机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输入端口与第三三极管的基级连接以及通过电阻R1与第二三极管连接,第二输入端口与第五三极管的基级连接以及通过电阻R2与第六三极管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且共同连接到电源VDD上,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七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七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且共同连接到电源VDD上,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八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八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且与第七三极管的发射极共同连接到第二输出端口上,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且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共同连接到第一输出端口上,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八三极管的发射极共同接地。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达到了电路集成度高、应用简单、电压适用范围广以及成本低廉的有益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到一种新型电机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现有的驱动电路形形色色种类繁多,但大多结构复杂,功能复杂,而在一些只需要功能单一的应用场合下,往往是采用复杂电路结构的驱动电路来完成单一功能的电机驱动功能,这样一方面成本会有所提高,电压适用范围窄,另外一方面,电路结构一旦复杂化后,其背后的不稳定因素也在增加,如此便在无形之中降低了产品合格率。现有技术中Q4,Q7采用的是PNP,PNP导通电阻大,驱动能力弱,需占用比较大的面积,因而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电机驱动电路,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电压适用范围窄、成本高以及降低产品合格率的问题。达到本技术的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的电机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第七三极管、第八三极管,第一输入端口与第三三极管的基级连接以及通过电阻Rl与第二三极管连接,第二输入端口与第五三极管的基级连接以及通过电阻R2与第六三极管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且共同连接到电源VDD上,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的电机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第七三极管、第八三极管,第一输入端口与第三三极管的基级连接以及通过电阻R1与第二三极管连接,第二输入端口与第五三极管的基级连接以及通过电阻R2与第六三极管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且共同连接到电源VDD上,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七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七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且共同连接到电源VDD上,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八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八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且与第七三极管的发射极共...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长春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英锐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