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铸造熔融金属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3102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个用于铸造熔融金属的装置,其有铸辊(2、3),并且后者下游有用于铸造带的箱体(9)。为了以最小的安装成本改变铸辊,并且同时减少加在铸辊(2、3)和邻接单元的上的热载荷,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铸辊罩(10),其形成一个带有支撑铸辊(2、3)的框架的可移动的结构单元。(*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续铸造熔融金属,尤其是钢水的装置,从而形成铸造带。
技术介绍
当在一个双辊铸造机器内铸造钢铁时,在所有情况下,该机器具有两个在铸造过程中以相对方向旋转的内部冷却铸辊,轴向平行地设置,并且限定了形成于它们之间的铸造间隙的纵向侧边。铸造间隙被侧板侧向密封,侧板抵靠着铸辊端面放置。在所有情况下,足量熔融流体在铸造间隙上方汇成熔池,且被浇铸入铸造间隙。从熔池流出的熔融流体流到铸辊上而在铸辊上凝固,且由铸辊输送至铸造间隙。从以此方式形成于铸辊上的带状壳及仍为液态的熔融金属形成的铸造间隙内形成钢带,然后在铸造间隙底部抽离钢带以进一步予以加工。因为离开铸造间隙时,铸造带处于高温状态,在其与氧气所接触的表面上形成氧化皮,这将对钢带的后续加工带来困难。特别的,氧化皮对于钢带铸造成型后所进行的管内热轧加工结果具有不利影响。已经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法,以减少氧化皮的形成程度。例如,由US-A 5,584,337、EP-A 776 984、EP-A 780 177和EP-B 830 223知,在铸造过程中,可在该类型装置的铸造间隙下方设置一箱体,用于形成一个缺氧的惰性气体环境。特别的,由EP-A 780 177亦知,可将箱体直接移动于箱体之上,且通过接触密封产生气密性接触。除了形成氧化皮的问题,在该双辊铸造机器运行时亦有进一步困难存在,即,由铸造带所产生的热辐射使得处于辐射范围内的双辊铸造机器部件强烈受热。一方面,该受热导致铸辊承载架发生变形。该变形使得确保铸造带的尺寸精度变得困难,特别是当相应的承载架设计为活动框架以便允许铸辊改变时。另一方面,双辊铸造机器区域内的高温对铸造地面上控制铸造操作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极其不利。此外,来自铸造间隙的高温钢带的直接热辐射减少了铸辊表面的快速冷却的程度,且铸辊表面可被可能存在于两个铸辊下方的向上流动的热气团所夹杂的污垢颗粒物所污染。特别的,当由于铸造带形态发生变化而需要改变铸辊时,尤其是当其带宽发生改变所引起铸辊的尺寸(直径、表面长度)发生改变时,直接安置于下游箱体的铸造带入口的几何形态也将改变。这也导致需要调换该箱体的相应部件,因而极大增加了此形态调整所需要的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建立在避免以上所述缺陷的基础上,并且提供一个介绍所述类型的装置。采用该装置,铸辊调换安装操作最为简便且费用最低,且可减轻铸造带产生的热辐射对铸辊及其周边支撑结构的影响。以介绍所述现有技术为基础,通过采用一个用于铸造熔融金属,尤其是钢水,以形成铸造带的装置而获得该目的,该装置带有两个铸辊,轴向平行设置,在铸造操作过程中以相对的方向旋转,限定形成于它们之间的铸造间隙的纵向边,并且以可旋转方式支撑于框架内,该框架容纳铸辊轴承,提供一个输送来自于铸造间隙的铸造带的路径,并且带有一个铸辊罩,铸辊罩设置于两个铸辊和铸辊间隙下方,该装置具有铸造带入口,被包容铸辊轴承的框架所支撑,该装置可在工作位置和等待位置之间进行移位切换。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铸辊罩以这样的方式对铸辊、需要对其进行支撑及操作的部件、以及所有设置于铸辊附近的其它单元提供了特别有效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铸辊罩以这样的方式对铸辊、需要对其进行支撑及操作的部件、以及所有设置于铸辊附近的其它单元提供了特别有效的保护,以避免受到已被铸造带所加热的上升气体所产生的热辐射的影响。在这种情况,铸辊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于承受铸辊轴承的框架。按照第一实施例,承受铸辊2、3的轴承2a、3a安置在框架25上,并且铸辊罩10邻接支撑框架25。以这种方式,形成一个紧凑装配,其本身易于在工作位置和等待位置之间进行操作。根据另一实施例,承受铸辊2、3的铸辊轴承2a、3a悬挂式啮合于框架25之上,并且铸辊罩10固定于铸辊轴承2a、3a。该设计改动同样提供紧凑装配所带来的便利。将铸辊罩固定于支撑框架的一个有利结果是,当对辊进行调换时,带有铸辊的框架和铸辊罩可作为一体组件进行相应调换。因此,当输送框架离开工作位置进入等待位置后,可能不仅对辊自身,而且也便于对铸辊罩和设置在铸辊罩的其它单元进行维护工作,例如,对铸辊罩壁的冷却以及吹入冷却气体。当铸辊尺寸被改变时,易于同时将铸辊罩与铸辊的尺寸予以匹配。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结构对于热屏蔽的保护作用和减少铸辊污染是有效的,其特征在于,铸辊罩以脊顶的类型在铸辊限定的空间内延伸,并且存在于铸造间隙下方。在该结构中,用于从铸造间隙产生的铸造带通过的入口优选地设置在罩脊区域内。按脊顶方式构造铸辊罩,使其与处于出口区域的铸造带形状相匹配,使得显著的保护铸辊及其邻近单元和部件,使之避免来自铸造带的影响成为可能。一种有利结构是,使得入口横截面与铸造带横截面相匹配。如果受该处局部状况所限,辊、铸辊罩和铸造带无法这样紧密安置,可以选用另一方式,即,设置铸辊罩的入口边缘,使其关于铸辊形成一个间隙,该边缘轴向平行于铸辊延伸。在这种情况,在铸辊区域内的铸辊罩仅仅形成冷却区域的侧边界,而它们的上边界由铸辊本身形成。铸辊罩有在铸辊端面区域内平行于侧面延伸的壁,以至至少设置的这些壁的边缘相对于铸辊的端面形成一个间隙。如果在铸辊罩的边缘和铸辊之间安置一个密封,热气体从铸辊罩到欲保护的双辊铸造机器部件的泄漏几乎完全消除,密封最好选用柔性低磨损带或刷,其与铸辊表面接触或者在距离少于4mm处。如果在所知方式本身中,有一个箱体至少在若干区域内围绕铸造带的输送路径,把铸辊罩安置在该类型箱体上方或成为其某一部分将是有利的。在这种情况,与铸辊罩一起,箱体最好围绕着铸造带的输送路径至少直至第一对辊,该辊安置在输送路径上用于输出或热轧钢带。为了抑制形成氧化皮,如果在壳体内保持惰性气体环境,这种结构证明特别有利。如果箱体邻接铸辊罩,把铸辊罩可拆卸的连接于箱体,将有利于便捷的日常维护,特别的,当铸辊罩连接于活动框架时。此时,用于抵抗产生于双辊铸造机器区域热载荷的密封应置于铸辊罩和箱体之间。这可通过将密封设计为砂充填通道形式而加以实现,当铸辊罩已降至箱体上部后,其下边缘将浸入通道内。为使得操作人员非常快捷的调换铸辊,支撑铸辊轴承的框架配备有传送装置,优选为支撑在行进轨道上的行进机构,用于在工作位置或操作位置和等待位置之间移动框架,并且反之亦然。为使这一系列的移动得以有效实施,铸辊罩通过以下方式与安置在箱体上的密封分开,即,支撑铸辊轴承的框架高度相对于行进轨道或行进机构可被调节,尤其是通过提升或枢轴机构调节。如果这样设计可以由升降或枢轴机构升高或降低的框架,其在工作位置位于中间板的中央位置,在等待位置被移动到相对于中间板升高的位置,可提供便于实现且具有较高安置精度的调换装置的配置。此时,为了在相互精确的位置对齐两部件,当框架降到中间板上时,使用可靠地确保在侧向和横向对中的对中装置。优选的对中装置在两个方向之每一个上互相独立地起作用以获得这种对中作用。如果铸辊罩10限定了一个冷却区域,该罩对于上升的热气特别有效地起作用,在冷却区域铸造操作过程的温度比被铸造带加热的气体的温度低。因此,一个温度被特意降低的区域形成于铸造间隙出口区域附近。该冷却中断了正常的热量引起的流动(堆积效果),其中,铸造带沿输送路径输送时所加热的气体,沿输送方向的相反方向上升。因此,在根据本专利技术设计的一个装置中,冷却区域形成了一个屏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铸造熔融金属,尤其是钢水以形成铸造带的装置,具有两个铸辊(2、3),其轴向平行的安置,在铸造操作过程以相对的方向旋转,限定了形成于它们之间的铸造间隙(4)的纵向侧面,并且在一个框架(25)内被旋转式支撑,框架承受铸辊轴承(2a、 3a),具有用于将产生于铸造间隙(4)的铸造带(B)的输送走的路径(F),和具有安置在两个铸辊(2、3)和铸造间隙(4)下方的铸辊罩(10),其有用于铸造带(B)的入口(17)并且被框架(25)所支撑,框架容纳铸辊轴承,且可 在工作位置和等待位置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杰拉尔德霍恩比希勒迈克尔扎赫迪卡尔克利马托马斯斯特潘内克吉东什特布纳威廉曼考维尔纳舒默斯
申请(专利权)人:奥地利钢铁联合企业阿尔卑斯工业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蒂森克虏伯尼罗斯塔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AT[奥地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