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齿轮变速机构,在输入轴和输出轴之间并排设置三根中间轴,从上往下依次为第一、二、三中间轴;在第一中间轴上装有第一中间齿轮,第二中间轴上装有第二中间齿轮,而第三中间轴上装有第三中间齿轮,各个中间齿轮能在各自的中间轴上转动,且第一、二、三中间轴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前、后移动,进而使各个中间轴上的中间齿轮与对应的输入齿轮和输出齿轮啮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齿轮径向移动,并同时巧妙利用不同齿轮之间的线速度差来完成换挡,这与传统结构通过齿轮轴向滑移来实现换挡完全不同,并能很好地避免传统结构由于不同齿轮之间存在线速度差易出现传动停止甚至咬断齿牙的缺陷。(*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齿轮传动领域,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齿轮变速机构。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现有的齿轮变速机构一般包括至少两根并排设置的轴,在各根轴上套装有多组相互配合的齿轮,且变速机构通过齿轮在轴上轴向滑移来实现换挡与变速。在换挡过程中,当同一根轴上两组齿轮同时咬合时,由于各个咬合齿轮的线速度不同,这样就会出现传动停止甚至咬断齿牙的现象,并且换挡操作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通过齿轮径向移动实现换挡的齿轮变速机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齿轮变速机构,在变速箱(I)内竖直设有输入轴(2)和输出轴(3),这两根轴的上、下端均分别通过轴承支撑在变速箱(I)上,在输入轴(2)上从上往下依次套有第一、二、三输入齿轮(4、5、6),且第一、二、三输入齿轮的直径依次增大,所述输出轴(3)上对应该第一、二、三输入齿轮套装有第一、二、三输出齿轮(7、8、9),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输入轴(2)和输出轴(3)之间并排设置三根中间轴,从上往下依次为第一、二、三中间轴(10、11、12),该第一、二、三中间轴与所述输入轴(2)垂直,且第一、二、三中间轴的前部均分别插入所述变速箱(I)前箱体上对应的安装孔内;在所述第一中间轴(10)上装有与第一输入、输出齿轮(4、7)相配组的第一中间齿轮(13),第二中间轴(11)上装有与所述第二输入、输出齿轮(5、8)相配组的第二中间齿轮(14),而第三中间轴(12)上装有与所述第三输入、输出齿轮(6、9)相配组的第三中间齿轮(15);所述第一、二、三中间齿轮(13、14、15)的中心线均与所述输入轴(2)的轴心线相平行,各个中间齿轮能在各自的中间轴上转动,且第一、二、三中间轴(10、11、12)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前、后移动,进而使各个中间轴上的中间齿轮与对应的输入齿轮和输出齿轮啮合。本技术在传统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输入轴(2)和输出轴(3)之间增设三根并排布置的中间轴,从上往下依次为第一、二、三中间轴(10、11、12),该第一、二、三中间轴与所述输入轴(2)垂直,且第一、二、三中间轴的前部均分别插入所述变速箱(I)前箱体上对应的安装孔内;在所述第一中间轴(10)上装有与第一输入、输出齿轮(4、7)相配组的第一中间齿轮(13),第二中间轴(11)上装有与所述第二输入、输出齿轮(5、8)相配组的第二中间齿轮(14),而第三中间轴(12)上装有与所述第三输入、输出齿轮(6、9)相配组的第三中间齿轮(15);所述第一、二、三中间齿轮(13、14、15)的中心线均与所述输入轴⑵的轴心线相平行,各个中间齿轮能在各自的中间轴上转动,且第一、二、三中间轴(10、11、12)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前、后移动,进而使各个中间轴上的中间齿轮与对应的输入齿轮和输出齿轮啮合。由上可知,上述第一输入齿轮(4)、第一中间齿轮(13)和第一输出齿轮(7)构成一个齿轮组,该齿轮组对应的挡位为一挡;上述第二输入齿轮(5)、第二中间齿轮(14)和第二输出齿轮(8)构成一个齿轮组,该齿轮组对应的挡位为二挡;上述第三输入齿轮¢)、第三中间齿轮(15)和第三输出齿轮(9)构成一个齿轮组,该齿轮组对应的挡位为三挡。当然,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三个挡位,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可以在输入轴和输出轴上分别套装3个以上的齿轮,也可以在输入轴和输出轴之间再设置几根传动轴,从而实现三个以上的挡位。另外,在本技术中由于第一、二、三输入齿轮的直径依次增大,这样就使一、二、三挡的输出速度依次增大。需要换挡时,先取消处于啮合状态的中间齿轮的定位,然后向前或后推动相应的中间轴,使得该中间轴上的中间齿轮朝向输入、输出齿轮移动,最终使中间齿轮移动至啮合位置定位,并与对应的输入齿轮和输出齿轮相哨合;由于中间齿轮的中心线与输入轴的轴心线相平行,从而导致中间齿轮的中心线与输入、输出齿轮的中心线相平行,致使中间齿轮通过径向移动来与输入、输出齿轮啮合,这种啮合方式与传统结构通过轴向滑移来实现换挡的方式完全不同,且中间齿轮与输入、输出齿轮刚开始进行啮合时就是整个齿面进行啮合。另外,本技术可通过多种结构形式来向前或后推动相应的中间轴,例如手动式、液压式、机械式、电气式或者综合式。 换挡过程中,同时有两组齿轮处于啮合状态。由于各齿轮之间存在线速度差,这时被取消定位的中间齿轮会在线速度差的推动下自动离开自己的啮合位置,从而与对应的输入齿轮和输出齿轮脱离接触,最终成功实现换挡;并且,线速度差在本技术中充当取消啮合的动力,这与传统结构中线速度差导致传动停止甚至咬断齿牙完全不一样,将原来的弊端变成现在的益处,这也解决了本领域很久以来的技术难题,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不容易想到的。采用以上结构,本技术通过齿轮径向移动,并同时巧妙利用不同齿轮之间的线速度差来完成换挡,这与传统结构通过齿轮轴向滑移来实现换挡完全不同,并能很好地避免传统结构由于不同齿轮之间存在线速度差易出现传动停止甚至咬断齿牙的缺陷,且构思巧妙,结构简单,易于制作,适于在齿轮变速领域广泛推广运用。所述第一、二、三中间轴(10、11、12)上均分别由前往后开设有容置槽,该容置槽为贯穿各个中间轴左、右表面的通槽;所述第一、二、三中间齿轮(13、14、15)的中部分别装在对应的容置槽中,各中间齿轮的左、右部均露出容置槽外,且各中间齿轮的左、右部均露出容置槽外,且各中间齿轮分别空套在对应的安装轴(16)上,该安装轴的上、下端均分别穿设在对应中间轴上的安装孔中。以上结构不仅可牢靠地安装各个中间齿轮,而且能使各中间齿轮在中间轴上灵活地转动,并在各中间轴前、后移动时,带动它上面的中间齿轮与对应的输入齿轮和输出齿轮相啮合,且结构简单,制作容易。所述第一、二、三中间轴(10、11、12)前部插入变速箱(I)前箱体上的安装孔为盲孔,并分别为第一、二、三前安装孔(la、lc、le);所述第一、二、三中间轴(10、11、12)的后部也分别插入变速箱(I)后箱体上的安装孔,该安装孔也为盲孔,并分别为第一、二、三后安装孔(lb、ld、lf),且第一、二、三中间轴(10、11、12)前、后部的轴身与各个所述安装孔的孔壁紧密接触。采用以上结构,本技术既可将变速箱(I)上对应的安装孔用来安装各个中间轴,又可将中间轴以及该中间轴前、后部对应的安装孔一起作为完整的油缸使用,以便通过外接的液压管路向安装孔内注入液压油,并通过液压油推动各个中间轴前、后移动,以便实现换挡。作为本技术的又一种结构形式,所述第一、二、三中间轴(10、11、12)的前部插入变速箱(I)前箱体上的安装孔为盲孔,并分别为第一、二、三前安装孔(la、lc、le),且第一、二、三中间轴(10、11、12)前部的轴身与各个所述安装孔的孔壁紧密接触;所述第一、二、三中间轴(10、11、12)的后部悬空,并在第一中间轴的悬空端安装所述第一中间齿轮(13),第二中间轴(11)的悬空端安装所述第二中间齿轮(14),第三中间轴(12)的悬空端安装所述第三中间齿轮(15)。作为本技术推动各中间轴前、后移动的第一种液压管路结构,所述输入轴(2)与主油泵(17)相连,并带动该主油泵工作;所述主油泵(17)的出油口与控制阀(18)的进油口相接,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齿轮变速机构,在变速箱(1)内竖直设有输入轴(2)和输出轴(3),这两根轴的上、下端均分别通过轴承支撑在变速箱(1)上,在输入轴(2)上从上往下依次套有第一、二、三输入齿轮(4、5、6),且第一、二、三输入齿轮的直径依次增大,所述输出轴(3)上对应该第一、二、三输入齿轮套装有第一、二、三输出齿轮(7、8、9),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输入轴(2)和输出轴(3)之间并排设置三根中间轴,从上往下依次为第一、二、三中间轴(10、11、12),该第一、二、三中间轴与所述输入轴(2)垂直,且第一、二、三中间轴的前部均分别插入所述变速箱(1)前箱体上对应的安装孔内;在所述第一中间轴(10)上装有与第一输入、输出齿轮(4、7)相配组的第一中间齿轮(13),第二中间轴(11)上装有与所述第二输入、输出齿轮(5、8)相配组的第二中间齿轮(14),而第三中间轴(12)上装有与所述第三输入、输出齿轮(6、9)相配组的第三中间齿轮(15);所述第一、二、三中间齿轮(13、14、15)的中心线均与所述输入轴(2)的轴心线相平行,各个中间齿轮能在各自的中间轴上转动,且第一、二、三中间轴(10、11、12)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前、后移动,进而使各个中间轴上的中间齿轮与对应的输入齿轮和输出齿轮啮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军,
申请(专利权)人:陈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