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下立体停车场。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汽车停泊占地面积,又方便车辆的停靠。该停车场由立柱支承若干层圆形停车平台,在每层停车平台的周边分布若干缓台,所述的每个缓台分别由螺旋形上车道及螺旋形下车道与相邻层的缓台相连;每层停车平台上靠近缓台设置圆形行车道;停车平台中心区设置活动区。该停车场占地空间有限,可提供大量的停泊车位,且汽车停靠方便。(*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领域中的一种用于集中停泊车辆的地下立体停车场。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自有车辆数目在不断地增加,汽车生产企业的成品车量在剧增。然而,目前大部分停车场是在平地上,占地面积大,且容纳车辆数目有限。这种停车场已无法满足城市居住区及大型商业网点的停车需要,尤其无法满足汽车生 产企业停放成品汽车的需要。为了改善这种现状,目前,有些停车场也采用地下的,虽然节省了占地空间,但停车数量有限,并且车辆的停靠并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减少汽车停放占地面积,又方便车辆的停靠,本技术提供一种地下停车场。该停车场占地空间有限,可提供大量的停泊车位,且汽车停靠方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下立体停车场,包括由立柱支撑的若干层圆形停车平台,其中,每层平台的周边分布若干缓台,所述的每个缓台分别由螺旋形上车道及螺旋形下车到与相邻层的缓台相连;每层停车平台上靠近缓台设置圆形行车道;停车平台中心区设置活动区。所述螺旋形上车道及螺旋下车道展开后的坡度β角不大于10° ;该停车场墙壁外均布有进气风道及排气风道,在每层停车平台所对应的墙壁上都设有与进气风道及安排气风道相通的通风口 ;所述停车场墙壁外层粘贴防水层,且与底层地面连接处设置有与地下集水井相通的排水盲沟。所述的活动区整体呈长方形,分别设置有上楼电梯及下楼电梯、卫生间、储物室及休息室。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该地下立体停车场是将车辆的停泊位置设置在空间向地下延伸的停车平台上,大大地减少占地空间;而相邻停车平台间设置螺旋式上车道及下车到,每个车道与停车平台的衔接处设置缓台,给车辆寻找停泊位置时转弯提供方便;为了车辆有序的上下停车平台,停车平台与缓台间设置内车道,方便了汽车的上下通行;且该停车场内还提供必要的活动区,为司机上下停车平台提供方便。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透视图;图2为附图I的外形图;图3为附图2的A-A剖视图;图4为活动区2的分布图;图5为附图3的B向展开图。图中I-内车道,2-活动区,3-停车平台,4-缓台,5-上车道,6-下车道,7_立柱,8-进气风道,9-排气风道,10-上楼电梯,11-下楼电梯,12-休息室,13-储物室,14-卫生间,15-桁架,16-立柱,17 —通风口,C-出口,D-入口,18-跑水沟。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由附图I至图5所示,该地下立体停车场包括由立柱7及立柱16支撑的若干层圆形停车平台3,其中,在每层停车平台3的周边分布若干缓台4,而每个缓台4分别由螺旋形上车道5及螺旋形下车道6与相邻层的缓台4相连;每层停车平台3上靠近缓台4设置圆形行车道I ;每层平台的中心区设置活动区2。在该实施例中,停车平台3的直径为50m,共为20层,支撑每层停车平台3之间的立柱7及立柱16的数量及分布形式可根据停车平台3的直径及可泊车数量确定,既可采用金属桁架结构,也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结构,例如可在圆形平台靠近中心区设置6个立柱16,紧挨圆形行车道I的外圈设置数量为6的整数倍的立柱7,然后在内外圈的立柱16及立柱7之间设置空间桁架15,如图I及图3所示;为了汽车上下平台,在每层停车平台3周边均布的缓台4的数量至少为6个,每个缓台4长为 10m,可为车辆寻找停泊位置时转弯提供方便;其中3个缓台4与上车道5相连,3个缓台4与下车道6相连,下车道6为右螺旋方向向下,如图3中所示,D为车辆入口处,车辆顺右螺旋方向向下的下车道6下行,可下到任意层停车平台3上车道5为右螺旋方向向上,如图3中,C为车辆出口处,经过缓台4,顺右螺旋方向向上的上车道5可攀升到任意层停车平台3上或直接驶出停车场;螺旋形上下车道(5,6)展开后的坡度β角不大于10°,如图5所示,保证车辆攀升时不消耗过多能量;考虑到大多数车型,螺旋形上下车道(5,6)的宽度均为3m ;每层停车平台3上靠近缓台4设置的圆形行车道I也为3m,可使车辆有序的上下停车平台3,互不干扰。该停车场墙壁外均布有室外相通的进气风道8及排气风道9,在每层停车平台所对应的墙壁上都设有与进气风道8及安排气风道9相通的通风口 17,通风口处可以安装风机,使停车场内更好的通风,及时排除汽车尾气,使室内空气与室外及时交换,保持清新;此夕卜,所述停车场墙壁外层粘贴防水层,且与底层地面连接处设置有与地下集水井相通的排水盲沟18,如图2所示,使墙壁外的地下水能够及时通过排水沟18排至地下集水井,之后将其抽走,这样保证了墙壁不会出现积水现象,且内墙壁外层粘贴防水层,起到进一步防潮的效果。停车场内每层停车平台3的中心区设置的活动区2其分布如图4所示,整体呈长方形区域,分别设置有上楼电梯10及下楼电梯11、卫生间14、储物室13及休息室12 ;且每层可设置管理人员,负责泊车及其它管理事务;停车场的出入口处可设置卡式管理。由于该地下立体停车场是将车辆的停泊位置设置在空间向下延伸的停车平台上,既占地空间有限,又可提供大量的停泊车位,且汽车停靠方便,尤其适用于汽车生产企业存车及大的商业网点的临时泊车。权利要求1.一种地下立体停车场,包括由立柱(7)及立柱(16)支撑的若干层圆形停车平台(3),其特征在于每层停车平台(3)的周边分布若干缓台(4),每个缓台(4)分别由螺旋形上车道(5)及螺旋形下车道(6)与上层缓台及下层缓台相连;每层停车平台(3)上靠近缓台(4)设置圆形行车道(I);停车平台(3)中心区设置活动区(2)。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地下立体停车场,其特征在于螺旋形上车道(5)及螺旋形下车道(6)展开后的坡度β角不大于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立体停车场,其特征在于该停车场墙壁外均布有进气风道(8)及排气风道(9),在每层停车平台所对应的墙壁上都设有与进气风道(8)及安排气风道(9)相通的通风口(17)。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立体停车场,其特征在于所述停车场墙壁外层粘贴防水层,且与底层地面连接处设置有与地下集水井相通的排水沟(18)。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下立体停车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停车平台(3)中心区设置的活动区(2)整体呈长方形,分别设置有上楼电梯(10)、下楼电梯(11)、卫生间(14)、储物室(13)及休息室(12)。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地下立体停车场。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汽车停泊占地面积,又方便车辆的停靠。该停车场由立柱支承若干层圆形停车平台,在每层停车平台的周边分布若干缓台,所述的每个缓台分别由螺旋形上车道及螺旋形下车道与相邻层的缓台相连;每层停车平台上靠近缓台设置圆形行车道;停车平台中心区设置活动区。该停车场占地空间有限,可提供大量的停泊车位,且汽车停靠方便。文档编号E04H6/10GK202672835SQ20122035878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4日专利技术者于永利 申请人:于永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下立体停车场,包括由立柱(7)及立柱(16)支撑的若干层圆形停车平台(3),其特征在于:每层停车平台(3)的周边分布若干缓台(4),每个缓台(4)分别由螺旋形上车道(5)及螺旋形下车道(6)与上层缓台及下层缓台相连;每层停车平台(3)上靠近缓台(4)设置圆形行车道(1);停车平台(3)中心区设置活动区(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永利,
申请(专利权)人:于永利,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