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建筑物的吸振装置(Vibration absorber),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阻尼效果且可自动归位的建筑阻尼器。
技术介绍
为强化大型建筑物主体结构的横梁与支柱所能承受的振动能量,申请人先前提出一种如TW (中国台湾)证书号数1283722号专利技术专利案所公开的建筑物的吸振装置,该吸振装置揭示一种断面呈工字形(I-Section)的长型阻尼器,该阻尼器具有两窄端及位于两窄端间的中间宽部,让阻尼器具有变化的惯性矩分布,使沿其变断面的曲率会成均匀分布,当阻尼器受到地震传递的力而达到降伏时,整体能够同时达到降伏点而提供极佳的吸收振动能量效果。在1283722号专利案揭示的建筑阻尼器,虽然能够通过工字形阻尼本体的上、下 侧板面的宽度变化来提高吸振减震效能,但其依然只是以工字形阻尼本体来吸收振动能量,尚未达到最佳化的技术效果。申请人秉持锲而不舍的创作精神及研究试验后发现,若能在工字形阻尼本体加装辅助归位构造,必定能够进一步提升建筑阻尼器的吸振减震效能。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建筑阻尼器缺乏辅助归位构造的不足及限制,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自动归位的建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自动归位的建筑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长型的阻尼本体,其具有一呈长型板片状的第一翼板及一延伸连结于该第一翼板的支撑体;以及一组以上设于该阻尼本体侧边的归位组件,其具有二固设连结于该阻尼本体两端部侧边的固定肋板,以及至少一两端部分别固结于两端的固定肋板而呈拉持状的预力拉线。
【技术特征摘要】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