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保温传递装置,包括架体、沿架体纵长方向上并固定在架体上的导轨、滑动座、以及固定在架体上并将导轨和滑动座罩于其内的保温罩,所述滑动座包括安装在导轨上并且可沿导轨移动的座体和沿与纵长方向垂直的横向方向上作伸缩运动的夹具。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保温传递装置的结构便于转移物料且在转移物料的过程中保持物料的温度,同时,由于保温传递装置为独立设置,故其可以装配在不同的正火炉等热处理用炉中的进行物料的移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保温传递装置。
技术介绍
金属热处理是将金属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质内加热、保温、冷却,通过改变金属工件表面或内部的金相组织结构,来控制其性能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金属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他加工工艺相比,金属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为使金属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除合理选用材料和各种成形工艺外,热处理工艺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钢铁是机械工业中应用最广的材料,钢铁显微组织复杂,可以通过热处理予以控制,所以钢铁的热处理是金属热处理的主要内容。另夕卜,铝、铜、镁、钛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过热处理改变其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以获得不同的使用性能。根据不同工艺要求会使用到不同的热处理用炉,如正火炉,在正火炉中,将金属工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30-50°C,保温适当时间后,将金属工件从正火炉内取出然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目前金属工件的取出一般通过炉内的网带将工件从炉内移出,当时此种方式一般冷热不均一般对网带会有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范围广、便于转移物料且在转移物料的过程中能保持物料温度的保温传递装置。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保温传递装置,包括架体、沿架体纵长方向上并固定在架体上的导轨、滑动座、以及固定在架体上并将导轨和滑动座罩于其内的保温罩,所述滑动座包括安装在导轨上并且可沿导轨移动的座体和沿与纵长方向垂直的横向方向上作伸缩运动的夹具。进一步的所述滑动座还包括固定在座体与夹具之间的升降装置。进一步的所述座体上具有用以沿导轨移动的滑块。进一步的所述夹具包括卡爪、及连接卡爪和座体并进行沿与纵长方向垂直的横向方向上作伸缩运动的伸缩杆。通过本技术保温传递装置的结构便于转移物料且在转移物料的过程中保持物料的温度,同时,由于保温传递装置为独立设置,故其可以装配在不同的正火炉等热处理用炉中的进行物料的移动。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设置有保温传递装置的新型节能连续式正火热处理炉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中保温传递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见图1,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新型节能连续式正火热处理炉(以下简称正火炉),包括预热区11、加热区12、保温区13、等温区21、以及缓冷区22,上述预热区11、加热区12、保温区13、等温区21和缓冷区22均分别具有首端(未标示)和末端(未标示)。预热区11、加热区12、保温区13、等温区21和缓冷区22划分形成两个并排排列的第一热处理段I和第二热处理段2。该第一热处理段I包括预热区11、加热区12和保温区13。连接关系为依次将预热区11的末端与加热区12的首端连接、加热区12的末端与保温区13的首端连接,从而形成具有预热区11、加热区12和保温区13的第一热处理段I。第二热 处理段2包括等温区21和缓冷区22。连接关系为等温区21的末端与缓冷区22的首端相连,从而形成具有等温区21和缓冷区22的第二热处理段2。通过形成上述并排排列的第一热处理段I和第二热处理段2,与现有技术相比,减小了正火炉纵向的占用空间,增大了横向的宽度,也便于正火炉的安置。在上述预热区11、加热区12、保温区12、等温区21、以及缓冷区22内均设置有风机3,便于每个区中的空气(未标示)流动。所述预热区11与缓冷区22连通。在本技术中,预热区11具有与缓冷区22连通的预热侧部(未标示),缓冷区22具有与预热区11连通的缓冷侧部(未标示),预热侧部与缓冷侧部上均相互对应开设有用以配合连通预热区11与缓冷区22的开口部4。当然,除通过该种方式连通预热区11与缓冷区22外,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通过连通预热区11与缓冷区22可以实现共用预热区11与缓冷区22内部的空气,从而有效的利用缓冷区22内的金属工件(未图示)所释放处理的热量,即,使得金属工件在缓冷区22中所释放的热量通过上述开口部4进入到预热区11内,从而节约对预热区11的加热时间和成本,而于此同时,也可以使得预热区11的冷空气进入到缓冷区22,加快金属工件的冷却。所述缓冷区22的末端与一用以收容缓冷区22末端的空气的回收装置5连接,该回收装置5设置有用以将回收装置5中的空气注入到等温区21内的空气导入装置7。在本技术中,该空气导入装置7为风机。通过该回收装置5能有效的回收缓冷区22中的空气,使得缓冷区22内的空气得到再次利用。由于缓冷区22内的空气低于等温区21内的空气,所以当等温区21内通过空气导入装置7将缓冷区22内的空气注入到等温区21后,可降低等温区21内的温度,使等温区21内的温度保持恒温。而由于等温区21的末端和缓冷区22的首端之间连通,当等温区21内注入缓冷区22内的空气后,由于压强的关系,原来等温区21内的部分空气就会随之被挤到缓冷区22内,而又由于预热区11与缓冷区22为连通设计且在内部设置有风机,所以从等温区21内挤出的部分空气又可以进入至预热区11内,用于进行对金属工件的加热。在本技术中,缓冷区22首端至末端的温度分别为400摄氏度和150摄氏度。通过上述第一热处理段I和第二热处理段2,同时连通预热区11与缓冷区22、以及设置回收装置5连接的设计,从而有效的利用正火炉内的温度,实现高效节能的目的。为了便于保温区13内的金属工件(未图示)移动至等温区21内,同时保证在移动的过程中保证金属工件的温度,在所述保温区13的末端与等温区21的首端通过保温传递装置6连接。请参见图2,该保温传递装置6与保温区13和等温区21之间为分离式设计,即保温传递装置6为独立装置,在不使用正火炉时,保温传递装置6不安装在保温区13和等温区21之间。所述保温传递装置6包括架体61、沿架体61纵长方向上并固定在架体61上的导轨62、滑动座63、以及固定在架体61上并将导轨62和滑动座63罩于其内的保温罩64,所述滑动座63包括安装在导轨62上并且可沿导轨62移动的座体631和沿与纵长方向垂直的横向方向上作伸缩运动并卡爪金属工件的夹具。所述夹具包括卡爪金属工件的卡爪632、及连接卡爪632和座体631并进行沿与纵长方向垂直的横向方向上作伸缩运动的伸缩杆633。通过上述保温传递装置6的结构便于转移金属工件且在转 移金属工件的过程中保持金属工件的温度,同时,由于保温传递装置6为独立设置,故其可以装配在不同型号的正火炉或者其他热处理用炉中进行金属工件或者其他物料的移动。在本技术中,所述座体631上具有用以沿导轨62移动的滑块(未图示)。所述滑动座63还包括固定在座体631与夹具之间的升降装置634,通过该升降装置634可以根据不同热处理用炉进行高低的调节,加大了其应用范围。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保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传递装置包括架体、沿架体纵长方向上并固定在架体上的导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保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传递装置包括架体、沿架体纵长方向上并固定在架体上的导轨、滑动座、以及固定在架体上并将导轨和滑动座罩于其内的保温罩,所述滑动座包括安装在导轨上并且可沿导轨移动的座体和沿与纵长方向垂直的横向方向上作伸缩运动的夹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国平,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新凌电炉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