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吊装置及起重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27021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8 07: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起吊装置和起重机,公开的起吊装置包括吊臂和超起,以及设于超起和吊臂之间的拉索,吊臂的头部和超起上均设有导向轮,拉索的一端固定于超起,拉索的其余部分依序环绕吊臂头部的导向轮、超起上的导向轮后,与吊臂具有连接点。该起吊装置在不借助额外索具的情况下,实现了超起拉索倍率的增加,实现了拉索拉力的大幅提升,使得吊臂起吊能力提高。另外,设置导向轮后,拉索与吊臂具有至少两个连接点,使得拉索相对于吊臂形成离散式布置结构,则能够达到离散受力的目的,从而改善吊臂的受力状况,使其受力更为均匀,提高吊臂的承载能力,于此同时,也降低了重载时吊臂旁弯的几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
,特别涉及一种起吊装置。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上述起吊装置的起重机。
技术介绍
随着日益增长的起重需求,出现了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大吨位起重机在起吊时,其吊臂需要承受极大的载荷,吊臂较长,变形较大,通过一般的优化吊臂截面、提高吊臂材料强度等方式均已经无法满足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的起吊需求,为此,目前在起重机吊臂处设置了超起装置。如图I所示,图I为一种典型的起重机的结构示意图。超起12具有超起12,吊臂11 一般为伸缩臂,将超起12可旋转地连接于伸缩臂的 基本臂上,超起12的头部与车体或是吊臂11的尾部通过牵拉绳索连接,同时,超起12的头部还通过拉索13连接至吊臂11的头部,即吊臂11的末端。则超起12能够通过拉索13提拉吊臂11,结合驱动吊臂11变幅的油缸,实现了吊臂11起吊大吨位重物。然而,随着对起吊设备要求的进一步提升,设置上述超起12的起吊设备依然存在下述问题第一、超起12对吊臂11的拉力即拉索13的拉力,而拉索13的拉力由超起12卷扬或马达提供,超起12卷扬或马达提供的动力是有限的,因此,超起12对吊臂11的拉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提供更大的拉索13力,不能让起重机整体性能得到更大的提升。第二、超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的吊臂11较长,其受力情况相对复杂,在超起12提拉吊臂11头部的情况下,吊臂11依然存在受力不均的情况,导致产品性能降低;而且,由于臂长较长,当超起12拉力和吊重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吊臂11将发生非预期变形,比如旁弯,严重影响了起吊质量和起吊设备的使用周期。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提升超起拉索拉力,进而提升起吊设备整体性能的起吊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起吊装置,该起吊装置能够提升超起拉索的拉力,进而提升起吊设备的整体性能。本技术提供的起吊装置,包括吊臂和超起,以及设于所述超起和所述吊臂之间的拉索,所述吊臂的头部和所述超起上均设有导向轮,所述拉索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超起,所述拉索的其余部分依序环绕所述吊臂头部的导向轮、所述超起上的导向轮后,与所述吊臂具有连接点。优选地,所述拉索环绕所述超起上的导向轮后,直接固定于所述吊臂,固定位置为所述连接点。优选地,所述拉索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超起上远离所述吊臂的端部,所述超起上的导向轮也设于所述超起的该端部。优选地,所述拉索环绕所述超起上的导向轮后,直接固定于所述吊臂的中部。优选地,所述吊臂上导向轮的数目至少为两个,所述超起上的导向轮数目至少为一个,所述拉索依照所述吊臂上的导向轮、所述超起上导向轮的顺序依序环绕,并固定于所述吊臂或所述超起上。优选地,所述吊臂上设有两导向轮,一导向轮设于所述吊臂的头部,另一导向轮设于所述吊臂的中部,所述超起上仅设一所述导向轮,所述拉索环绕所述超起上的导向轮后,继续环绕所述吊臂中部的导向轮,并固定于所述超起上。优选地,所述吊臂包括主臂和副臂,所述副臂的头部为所述吊臂的头部,所述连接点位于所述主臂上。优选地,所述副臂为桁架结构,所述副臂的头部设有支架,所述吊臂头部的导向轮 连接于所述支架上。该技术提供起吊装置的超起和吊臂上均设有导向轮,拉索与吊臂的头部连接后能够再度回拉至吊臂处并与吊臂连接,在不借助额外索具的情况下,实现了超起拉索倍率的增加,并至少提升为3倍率。因此,该拉索牵拉方式实现了拉索拉力的大幅提升,使得吊臂起吊能力提高,起重机整机性能也得以提升。另外,设置导向轮后,拉索在环绕各导向轮后,必然与吊臂产生除头部之外的连接点,即拉索与吊臂具有至少两个连接点,使得拉索相对于吊臂形成离散式布置结构,则能够达到离散受力的目的,从而改善吊臂的受力状况,使其受力更为均匀,提高吊臂的承载能力,于此同时,也降低了重载时吊臂旁弯的几率。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起重机,包括车体和设于车体之上的起吊装置,所述起吊装置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起吊装置。优选地,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吊臂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吊臂转动的增设臂,起重机的吊钩设于所述增设臂的头部。由于上述起吊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起吊装置的起重机也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图I为一种典型的起重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具有本技术所提供起吊装置的起重机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具有本技术所提供起吊装置的起重机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具有本技术所提供起吊装置的起重机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 I 中11吊臂、12超起、13拉索;图2-4 中21吊臂、22超起、23拉索、24第一导向轮、25第二导向轮、26吊钩、27第三导向轮、28增设臂、29支架、30拉绳、31拉杆、211主臂、212副臂。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为提供一种起吊装置,该起吊装置能够提升超起拉索的拉力,进而提升起吊设备的整体性能。本技术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起重机。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为便于理解和简洁描述,下述实施例将结合起重机描述起吊装置,当然,起吊装置也可以按照实际需要适用于其他起吊设备上。请参考图2,图2为具有本技术所提供起吊装置的起重机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起重机的车体之上设有起吊装置,起吊装置包括吊臂21和超起22,吊臂21 —般 为伸缩型吊臂21,即伸缩臂,而超起22则可旋转地连接于吊臂21上,一般连接于伸缩型吊臂21的基本臂上。起吊装置还包括设于超起22和吊臂21之间的拉索23,拉索23牵拉超起22和吊臂21的头部,超起22和吊臂21的尾部或是车体之间也具有连接牵拉绳索,如图2所示。该实施例中,在吊臂21的头部设有第一导向轮24,超起22上设有第二导向轮25。拉索23的一端固定于超起22,可以将拉索23的卷筒固定于超起22上,拉索23的其余部分依序环绕吊臂21头部的第一导向轮24、超起22上的第二导向轮25后,直接固定于吊臂21上,即拉索23大致呈“Z”型布置于超起22和吊臂21之间。在超起22和吊臂21上均设置导向轮后,拉索23与吊臂21的头部连接后能够再度回拉至吊臂21处并与吊臂21连接,从图2可以看出,在不借助额外索具的情况下,实现了超起22拉索23倍率的增加,第一导向轮24和第二导向轮25使得单根拉索23能够提升3倍率提拉吊臂21。因此,该拉索23牵拉方式实现了拉索23拉力的大幅提升,使得吊臂21起吊能力提高,起重机整机性能也得以提升。另外,设置第一导向轮24和第二导向轮25后,拉索23在环绕各导向轮后,必然与吊臂21产生除头部之外的连接点,即拉索23与吊臂21具有至少两个连接点,使得拉索23相对于吊臂21形成离散式布置结构,则能够达到离散受力的目的,从而改善吊臂21的受力状况,使其受力更为均匀,提高吊臂21的承载能力;于此同时,由于受力状态的改善,也降低了重载时吊臂21旁弯的几率,从而提高了起吊质量,并延长了起吊设备的使用周期。超起22和吊臂21在起吊过程中,会伴随旋转变幅的过程,拉索23会随之改变长度和角度,为了便于拉索23的随动,可以将第一导向轮24和第二导向轮25可转动地分别设于吊臂21和超起22上,如图2所示,第一导向轮24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起吊装置,包括吊臂(21)和超起(22),以及设于所述超起(22)和所述吊臂(21)之间的拉索(23),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臂(21)的头部和所述超起(22)上均设有导向轮,所述拉索(23)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超起(22),所述拉索(23)的其余部分依序环绕所述吊臂(21)头部的导向轮、所述超起(22)上的导向轮后,与所述吊臂(21)具有连接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永峰张海燕成九瑞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