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托辊密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26624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8 07: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托辊密封装置包括收容在轴承座中、并与所述轴承座过盈配合的内迷宫密封圈,以及与轴过盈配合的防护盖,所述防护盖与所述轴承座之间形成开口间隙,所述防护盖的径向内壁上连接有至少两个与所述内迷宫密封圈之间形成迷宫间隙的密封环;还包括位于所述轴承座与所述内迷宫密封圈之间的隔离套,所述隔离套与所述轴承座之间形成污染物积存区,所述隔离套与所述防护盖之间形成轴向微隙。利用隔离套将污染物积存区设置在隔离套与轴承座之间,当污染物进入到开口间隙后,先进入到污染物积存区,而不容易进入到轴向微隙当中,污染物积存区中的污染物也会随着托辊自身旋转的离心力被排出。(*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托辊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结构简单、有效控制污染物进入的托辊密封装置
技术介绍
托辊是带式输送机中用量最大的部件,用于支撑输送带和物料的重量。托辊的性能好坏、寿命长短、旋转阻力的大小对带式输送机的影响非常大。如图IA所示,托辊为长条圆桶形,中心设有轴2',轴2'的两端安装有轴承3',轴承3'通过密封装置I'来完成封装,密封装置I,套设在轴2,的端面上。如图IB所示,现有托辊的密封装置Γ安装在轴承座3Γ与轴2'之间,用于密封轴承3'。密封装置,包括内迷宫密封件IP、外迷宫密封件12'、内密封罩13'和外 密封罩16',迷宫密封件(1Γ、12')外套设有截面两端为S型的内密封罩13',内密封罩13'外覆盖外密封罩16',内密封罩13'与外迷宫密封件12'之间形成一个污染物积存区15',内密封罩13'与外密封罩16'的中部之间形成另一个污染物积存区15',内密封罩13'与外密封罩16'的外沿之间形成开口间隙14'。托辊在使用时,轴2'与外迷宫密封件12'和外密封罩16'过盈配合。因此,外迷宫密封件12'和外密封罩16'相对于轴2'静止不动,内迷宫密封件1Γ和内密封罩13'相对于轴2'、外迷宫密封件12'和外密封罩16'转动。所以内迷宫密封件1Γ和内密封罩13'形成一组转动组件,外迷宫密封件12'和外密封罩16'形成一组静止组件,转动组件与静止组件之间必须预留一定的间隙以保持顺畅的相对转动,例如开口间隙14'。由于开口间隙14'与外界环境相通,使用时一些水和煤尘等污染物会通过开口间隙14'进入到密封装置Γ中。污染物通过托辊自身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存储在污染物积存区15'内,不至于污染轴承3',以此来保证轴承3'的使用寿命。但是这样的做法最终导致污染物积存区15'的污染物越来越多,产生较大的旋转阻力。污染物与锂基润滑脂长时间混合在一起,也会污染轴承的润滑,降低轴承和托辊的寿命。并且这种密封装置的部件较多,结构复杂,装配难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有效控制污染物进入托辊密封装置的托辊密封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托辊密封装置,包括收容在轴承座中、并与所述轴承座过盈配合的内迷宫密封圈,以及与轴过盈配合的防护盖,所述防护盖与所述轴承座之间形成开口间隙,所述防护盖的径向内壁上连接有至少两个与所述内迷宫密封圈之间形成迷宫间隙的密封环;还包括位于所述轴承座与所述内迷宫密封圈之间的隔离套,所述隔离套与所述轴承座之间形成污染物积存区,所述隔离套与所述防护盖之间形成轴向微隙。优选地,所述防护盖与所述密封环一体成型。优选地,所述轴承座包括直筒和圆锥筒,所述圆锥筒的小径圆边与所述直筒连接,所述防护盖与所述圆锥筒之间形成开口间隙。优选地,所述隔离套与所述圆锥筒之间形成所述污染物积存区。优选地,所述隔离套包括轴向套和与所述轴向套的外端面连接的圆锥套,所述圆锥套的大径端与所述防护盖之间形成轴向微隙,所述轴向套的外端面、所述圆锥套的内表面与所述轴承座围成所述污染物积存区。优选地,所述圆锥套的大径端与所述防护盖之间形成第一轴向微隙,所述轴向套的上部与所述防护盖之间形成第二轴向微隙。优选地,所述圆锥套连接到所述轴向套的最外端。 优选地,所述圆锥套的大径端向内倾斜。优选地,所述圆锥套的大径端向外倾斜。优选地,所述轴向微隙的宽度为O. 5-lmm,所述开口间隙的宽度为所述轴向微隙宽度的2倍。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将密封环与防护盖直接连接,使密封装置的结构更简单。又由于利用隔离套将污染物积存区设置在隔离套与轴承座之间。当污染物进入到开口间隙后,先进入到污染物积存区,而不容易进入到轴向微隙当中,污染物积存区中的污染物也会随着托辊自身旋转的离心力被排出,从而有效地控制污染物进入到迷宫密封圈中。附图说明图IA是现有的托辊的结构示意图;图IB是图I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2是本技术托辊密封装置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托辊密封装置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托辊密封装置另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剖面图。附图标记对照表I'——密封装置2'——轴3'——密封轴承11'——内迷宫密封件12'——外迷宫密封件13'——内密封罩14'—开口间隙 15'—污染物积存区16'——外密封罩31'——轴承座I——托辊密封装置 2——轴3——轴承11——防护盖12——隔离套13——内迷宫密封圈14—弹簧挡圈15—开口间隙16——污染物积存区17——第一轴向微隙 18——第二轴向微隙 111——斜面112-平面113-密封环121-轴向套122——圆锥套311——直筒312——圆锥筒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指的内或外都是相对于轴的中心点而言,离轴的中心点较近为内,离轴的中心点较远的为外。如图2-3所示,托辊密封装置I包括收容在轴承座31中、并与轴承座31过盈配合的内迷宫密封圈13,以及与轴2过盈配合的防护盖11,防护盖11与轴承座31之间形成开口间隙15,防护盖11的径向内壁上连接有至少两个与内迷宫密封圈13之间形成迷宫间隙的密封环113 ;还包括位于轴承座31与内迷宫密封圈13之间的隔离套12,隔离套12与轴承座31之间形成污染物积存区16,隔离套12与防护盖11之间形成轴向微隙(17、18)。由于防护盖11与轴2过盈配合,隔离套12和内迷宫密封圈13与轴承座31是过盈配合。当托辊运行时,隔离套12和内迷宫密封圈13与轴承座31 —起绕中心轴线旋转,防护盖11相对于轴2静止。由于将密封环113与防护盖11直接连接,使整个密封装置的结构更简单。又由于利用隔离套12将污染物积存区16设置隔离套12与轴承座31之间,当污染物进入到开口间隙15后,优先进入到污染物积存区16,污染物积存区16中的污染物随着隔离套12和轴承座31的一起旋转形成涡流,利用托辊自身的离心力被排出到开口间隙15外。而第一轴向微隙17由于开口较小,并且位于污染物积存区16—侧的轴向位置上,·而不在污染物流入的方向上,因此污染物不容易进入到第一轴向微隙17中,有效地控制污染物进入密封装置中,降低了旋转阻力。本实施例中,防护盖11与密封环113 —体成型。进一步简化了密封装置的结构。本实施例中,轴承座31包括直筒311和圆锥筒312,圆锥筒312的小径圆边与直筒311连接,防护盖11与圆锥筒312之间形成开口间隙15。开口间隙15具有一定倾斜角度,利于污染物的排出。本实施例中,隔离套12与圆锥筒312之间形成污染物积存区16。圆锥筒312的倾斜面利于污染物的排出。本实施例中,隔离套12包括轴向套121和与轴向套121的外端面连接的圆锥套122,圆锥套122的大径端与防护盖11之间形成第一轴向微隙17,轴向套121的外端面、圆锥套122的内表面与轴承座31围成污染物积存区16。轴向套121可与圆锥套122 —体成型。本实施例中,圆锥套122的大径端与防护盖11之间形成第一轴向微隙17,圆锥套122连接在接近轴向套121最外端的位置,轴向套121的上部与防护盖11之间形成第二轴向微隙18。第一轴向微隙17与第二轴向微隙18之间通过一个倾斜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托辊密封装置,包括收容在轴承座中、并与所述轴承座过盈配合的内迷宫密封圈,以及与轴过盈配合的防护盖,所述防护盖与所述轴承座之间形成开口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盖的径向内壁上连接有至少两个与所述内迷宫密封圈之间形成迷宫间隙的密封环;还包括位于所述轴承座与所述内迷宫密封圈之间的隔离套,所述隔离套与所述轴承座之间形成污染物积存区,所述隔离套与所述防护盖之间形成轴向微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亚仲李占宇吴美丽王嘉鑫张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