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矫正夹持端面的夹钳装置,包括第一夹钳块、第二夹钳块、驱动机构和调节机构,该调节机构包括相互贴靠的两调节座;位于两调节座间的调节块;与调节块轴向限位且贯穿调节块的调节螺杆;用于保持两调节座相对静止的弹性连接件;两调节座间通过转轴形成转动配合,两调节座上相互贴靠的端部间开设有供调节块插设用的调节槽,两调节座间相对端面中至少一端面与调节块斜面配合,调节螺杆上延伸至调节块外的端部与调节槽槽底螺纹配合。调节块与调节座上的斜面相互抵触,从而带动调节座绕转轴转动,故使得第一夹钳块和第二夹钳块上夹持端面始终保持平行,提高待焊件被夹持时的精度,由此保证两待焊件对接时更加稳定,精度也更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夹钳,尤其是一种可矫正夹持端面的夹钳装置。
技术介绍
在机械加工领域,车铣刨磨是机械加工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基本的加工工艺手段,在车铣刨磨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夹钳装置对待加工件进行夹持固定,以保证待加工件被加工时的稳定,由此提高加工精度。目前,用于钢筋、管件、链条等长条形部件和各种异型工件进行焊接时使用的闪光 对焊机,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93114365. 9,申请日为1993年11月8日,申请名称为“闪光对焊机”中公开了一种闪光对焊机,包括一个壳和一个在壳中直线移动的滑板,壳和滑板中各装设一个夹持机构,用于固定和定位型材工件如钢轨,一个用于移动夹持机构,尤其是用于顶锻型材工件的装置包含至少一个设置在工件夹持轴线上方的沿纵向工作的压力缸和至少一个杆,该杆与滑板在受力点处可转动地相连,压力缸与杆的一端相连,该杆的中央经拉杆与壳铰接相连。其中,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钳块、第二夹钳块,以及驱动第一夹钳块向第二夹钳块运动的驱动机构,第一夹钳块和第二夹钳块间的夹持端面相互平行,由此保证两者在进行夹紧配合时能更加稳定地夹住待焊件。在闪光对焊机工作时,需要两夹持机构相互对接,特别是待焊件为锯条等小部件时,为保证两待焊件焊接时的精度,那么,对待焊件的对接角度和位置必然有较高要求,而这则需要夹持机构所具有精度来满足。现有夹持机构上的第一夹钳块和第二夹钳块经过频繁夹持后,两者间的夹持端面会出现相互不平行的情况,而为了解决该问题,传统方法是采用维修或者更换新的夹钳块来解决。但是,这样必然造成人工成本的消耗,以及材料成本的大量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实现第一夹钳块和第二夹钳块间加持端面相互平行的可矫正夹持端面的夹钳装置。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矫正夹持端面的夹钳装置,包括第一夹钳块、第二夹钳块,以及驱动第一夹钳块向第二夹钳块运动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和第一夹钳块间设有调节机构,该调节机构包括相互贴靠且分别与所述驱动机构和第一夹钳块固定连接的两调节座;位于两调节座间的调节块;与所述调节块轴向限位且贯穿调节块的调节螺杆;用于保持两调节座相对静止的弹性连接件;两调节座间通过转轴形成转动配合,两调节座上相互贴靠的端部间开设有供所述调节块插设用的调节槽,两调节座间相对端面中至少一端面与所述调节块斜面配合,所述调节螺杆上延伸至调节块外的端部与所述调节槽槽底螺纹配合。进一步设置为两调节座为与驱动机构固定连接的第一调节座,和与第一夹钳块固定连接的第二调节座,所述调节槽位于所述第二调节座上与第一调节座相邻的端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调节槽只开设于第二调节座上,也即该调节槽的槽口位于第二调节座侧壁上,同时调节槽的槽壁其中三面位于第二调节座上,另一面位于第一调节座上且为朝向第二调节座的相邻端面,由此围成调节槽的四个侧面。调节槽只开设于第二调节座上,则可避免在第一调节座上开槽,从而降低了第一调节座的加工成本,节约了生产成本。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块为楔形结构,该调节块的小头端部朝向所述调节槽槽底设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楔形的调节块插设于调节槽内,则调节块的侧壁与两调节座上相对端面中一端面构成斜面配合,该斜面配合的端面为位于第一调节座上朝向第二调节座的端面。当调节块在调节槽内沿斜面倾斜方向移动时,则调节块将推动第二调节座绕 转轴转动,进而实现位于第二调节座上第一夹钳块夹持端面的角度调整。其中调节块上斜面的倾斜角度为3。-15°,该倾斜角度能保证进行夹持端面调整时,该角度变化更加平稳。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槽位于远离所述转轴的位置设置,且该调节槽中心线与该转轴轴线在空间上相互垂直。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位于调节槽内的调节块也远离转轴所在端部设置,根据杠杆远离,此时,可通过采用最小的推力实现调节块克服弹性连接件的作用力而推动第二调节座绕转轴的转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块和调节槽槽壁间设有用于两者间滚动配合的滚动件。优选设置为所述第一调节座上开设有供所述滚动件安设用的容置槽,所述滚动件为柱状,该滚动件轴向与所述调节螺杆轴向在空间上相互垂直。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滚动件的设置能减小调节块和调节槽槽壁间的摩擦力,在减轻推动调节块时的阻力同时,还能降低两者间的磨损,提高长期使用后的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进一步设置为包括位于调节座侧部的挡板,该挡板自第一夹钳块延伸至驱动机构处。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待焊件在轴向力作用下抵触焊接时,待焊件迸发处很多熔融的颗粒物,挡板能阻挡这些高温颗粒物进入夹钳装置中,避免夹钳装置收到损坏。进一步设置为包括贴靠调节座和驱动机构侧部设置的导向块。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调节座直线运动时,导向块能起到导向作用,从而保证第一夹钳块上夹持端面运动时位于同一直线上,提高夹持的精度。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连接件为条状,该弹性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于第一调节座和第二调节座螺栓固定。优选设置为所述弹性连接件上设有弧形结构的缓冲段。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连接件为金属条,其中缓冲段为弧形结构,则拉或压弹性连接件两端,可实现弹性连接件的伸长或缩短。也即当通过调节螺杆驱动调节块在调节槽内做进出运动时,每次调整都无需拆下弹性连接件,弹性连接件可以避免第二调节座的一侧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翻转,以保持第一调节座和第二调节座间间的相对静止,整体上简化了操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旋转调节螺杆来实现调节块在调节槽内的进出运动,则调节块与调节座上的斜面相互抵触配合,并带动其中一调节座绕转轴转动,调节座转动多少角度,则位于第一夹钳块上的夹持端面也就调整多少角度,根据实际需要即可实现该夹持端面的矫正,从而使得第一夹钳块和第二夹钳块上夹持端面始终保持平行,提高待焊件被夹持时的精度,由此保证两待焊件对接时更加稳定,精度也更高。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实施夹持有待焊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不带油缸和第二夹钳块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I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3的B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2、3、4所示,本实施例包括第一夹钳块I、第二夹钳块2,以及驱动第一夹钳块I向第二夹钳块2运动的驱动机构3,该驱动机构3为油缸,该油缸的活塞杆驱动第一夹钳块I运动。油缸和第一夹钳块I间设有调节机构4,该调节机构4包括相互贴靠且分别与油缸和第一夹钳块I固定连接的两调节座41 ;位于两调节座41间的调节块42 ;与调节块42轴向限位且贯穿调节块的调节螺杆43 ;用于保持两调节座41相对静止的弹性连接件44 ;两调节座41间通过转轴形成转动配合,两调节座41上相互贴靠的端部间开设有供调节块42插设用的调节槽4121,两调节座41间相对端面中至少一端面与调节块42斜面配合,所述调节螺杆43上延伸至调节块42外的端部与调节槽4121槽底螺纹配合。两调节座41为与驱动机构3固定连接的第一调节座411,和与第一夹钳块I固定连接的第二调节座412,调节槽4121位于第二调节座412上与第一调节座411相邻的端部。也即该调节槽4121的槽口位于第二调节座412侧壁上,同时调节槽4121的槽壁其中三面位于第二调节座412上,另一面位于第一调节座411上且为朝向第二调节座4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矫正夹持端面的夹钳装置,包括第一夹钳块、第二夹钳块,以及驱动第一夹钳块向第二夹钳块运动的驱动机构,其特征是:所述驱动机构和第一夹钳块间设有调节机构,该调节机构包括:?相互贴靠且分别与所述驱动机构和第一夹钳块固定连接的两调节座;?位于两调节座间的调节块;?与所述调节块轴向限位且贯穿调节块的调节螺杆;?用于保持两调节座相对静止的弹性连接件;?两调节座间通过转轴形成转动配合,两调节座上相互贴靠的端部间开设有供所述调节块插设用的调节槽,两调节座间相对端面中至少一端面与所述调节块斜面配合,所述调节螺杆上延伸至调节块外的端部与所述调节槽槽底螺纹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国飞,沈进田,刘曾炜,彭金军,叶立辉,刘方,朱刘建,陈海娣,陆国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约特工具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