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熔液搬运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2339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金属熔液搬运容器,具有连接在注液管的注液口上且向容器主体的外侧方突出的延伸注液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操作装置,在使上述延伸注液管从上述容器主体向外侧方突出的状态下,使其上升而从上述注液管分离;和管拉引装置,将从上述注液管分离的上述延伸注液管拉引到该容器主体侧。(*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金属熔液搬运容器,向铸造现场的保持炉供给,并且将在熔化制造地进行熔化的铝熔液供应给使用客户时使用。
技术介绍
在进行铝铸造等的情况下,由于使在熔化制造地进行熔化的铝凝固而变成铝锭,并在铸件现场再次使其熔化时生产效率变差,因而使用金属熔液搬运容器,将在精炼现场生产的金属熔液保持其状态而搬运到铸造现场。并且,由于同时使用集中熔化炉与小型熔化炉时设备费、人工费的负担变大,因而有时不在工厂内设置熔化炉而从外部采办金属熔液,通过金属熔液搬运容器,从外部接受金属熔液的供给而进行铸造。在上述金属熔液搬运容器上安装有用于使注液口接近保持炉内的金属熔液表面的延伸注液管。由此,缩短从金属熔液搬运容器中取出的金属熔液的空气接触时间,从而抑制金属熔液的空气氧化,并且因熔液表面变得平静而能够减少氧化物的生成,并且,通过使延伸注液管前端的注液口浸渍到保持炉的金属熔液中,能够进一步减少金属熔液的空气氧化。但是,产生搬运金属熔液搬运容器时延伸注液管会造成障碍,并且向货车等的货箱的浇包装载基数因上述延伸注液管受到限制的问题。因此,提出了通过销将延伸注液管可自由旋转地连接到注液管上,在搬运时使延伸注液管旋转而使其沿着金属熔液主体的方案。这样一来,搬运金属熔液搬运容器时延伸注液管不会成为障碍,可以在工厂内、一般道路上,通过叉式升降机、货车等顺利地进行搬运,并且向货车等的货箱的浇包装载基数不会因上述延伸注液管受到限制。但是,由于浇注时在注液管与延伸注液管之间连接部分的内侧粘附金属熔液的硬化膜,因而在该金属熔液硬化膜粘附于连接部分的状态下,使延伸注液管旋转时,金属熔液硬化膜挤进延伸注液管与注液管之间,从而损坏管连接面,并且上述销变形而成为连接不良的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熔液搬运容器,能够使粘附于延伸注液管与注液管之间连接部分的内侧的金属熔液硬化膜剥离而将延伸注液管拉引到容器主体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金属熔液搬运容器,具有连接在注液管的注液口上,且向容器主体的外侧方突出的延伸注液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操作装置,在使上述延伸注液管从上述容器主体向外侧方突出的状态下,使其上升而从上述注液管分离;和管拉引装置,将从上述注液管分离的上述延伸注液管拉引到该容器主体侧。优选的是,上述管拉引装置具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使从上述注液管分离的上述延伸注液管旋转而拉引到上述容器主体侧。优选的是,在上述注液管侧上设置用于对准上述注液管和上述延伸注液管的中心的突起或凹部,在上述延伸注液管侧上设置与上述突起或凹部嵌合的凹部或突起,从上述注液管分离上述延伸注液管的距离设定为大于上述突起的突出长度。优选的是,从上述延伸注液管侧向下方下垂设置上述旋转轴,在上述注液管侧设置与上述旋转轴间隙配合的孔;包括所述管操作装置,使上述旋转轴上升而从上述注液管分离上述延伸注液管,并且使上述旋转轴下降而将上述延伸注液管连接到上述注液管上。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金属熔液搬运容器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是该实施方式的正面剖视图。图3是表示基于该实施方式的按压型铰接夹的延伸注液管的操作内容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基于该实施方式的按压型铰接夹的延伸注液管的操作内容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基于该实施方式的管拉引装置的延伸注液管的操作内容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紧扣装置的动作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注液口开闭装置的动作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注液口开闭装置的动作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注液口开闭装置的动作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注液口开闭装置的动作的剖视图。图11的(a)是表示基于该实施方式的注液作业的侧视图,(b)是基于现有金属熔液搬运容器的注液作业的侧视图。图12的(a)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延伸注液管的定位装置的立体图,(b)是表示该定位装置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金属熔液搬运容器A包括收容金属熔液的容器主体1;前端形成注液口2a的注液管2;连接在注液口2a并向容器主体1的外侧方突出的延伸注液管3;用于向容器主体1内导入压缩空气的压缩空气导入管4;将延伸注液管3紧扣到注液管2上的紧扣装置5;管操作装置6,将延伸注液管3连接到上述注液口2a上,并且使其从该注液口2a分离;管拉引装置7,搬运金属熔液搬运容器A时等,用于将延伸注液管3拉引至该容器主体1侧;和注液口开闭装置8,具有在搬运金属熔液搬运容器A时等,堵住注液口2a的注液塞C35。在铁皮外壳1a上内衬隔热材料及可铸的耐火材料的耐火层1b而形成容器主体1,在容器主体1的底部侧上形成有金属熔液引入口1c,在该金属熔液引入口1c上连接有注液管2,该注液管2相对于水平线以约70度的角度向斜上方突起设置。在金属管2a的管内内衬耐火层2b及耐火圆筒状成形体2c而形成注液管2。其中,使用圆筒状成形体2c时,提高注液管2的耐腐蚀性,内衬施工变得容易。在注液管2的注液口2a上设有铸铁制的注液管管嘴9,该注液管管嘴9上固定有凸缘10,在凸缘10的外周缘的两处以180度的间隔形成有槽10a。在注液管管嘴9的内周面形成臼状,以与注液口开闭装置8的注液塞C35一致,由此,注液塞C35与注液管管嘴9嵌合而提高注液口2a的密闭性,防止搬运时等的金属熔液的泄漏。并且,注液管2的管轴形成直线状,因而能够从注液口2a目视确认整个注液管2的管内,能够容易检验注液管2内部的铝块的粘附状态、耐火层的损坏状态。在金属管3a内衬由硅酸钙耐火材料形成的耐火层3b而形成延伸注液管3,通过该耐火层3b提高隔热性和相对于熔融金属流体的耐磨性。在延伸注液管3的基端侧上安装有凸缘11,在凸缘11的外周缘的两处以180度的间隔形成有槽11a。并且,为了防止延伸注液管3的前端与金属熔液接触而损坏熔融,优选的是,用氮化硅材质等耐火材料包覆该前端。延伸注液管3在两处弯曲,因而不必倾斜金属熔液搬运容器A,就可以使延伸注液管3前端的延伸注液口3a面对作为注液地的保持炉100内的金属熔液。因此,通过后述的加压注液方法从金属熔液搬运容器A的注液口2a取出的金属熔液通过延伸注液管3流向容器主体1的外侧方后,流到下方而注入保持炉100中,如图11(a)所示,能够在使延伸注液口3a位于保持炉100的该金属熔液面101下侧的状态下进行注液作业。其结果,与如图11(b)所示的不具有延伸注液管的回转式金属熔液搬运容器A1中,从注液管2的注液口2a向保持炉100内的金属熔液面101上落下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从金属熔液搬运容器A中取出的金属熔液与空气接触时间,从而抑制金属熔液的空气氧化,并使液面平静,减少氧化物的生成。并且,通过使延伸注液口3a浸渍到保持炉100的金属熔液中,能够进一步减少金属熔液的空气氧化。另外,即使延伸注液管3a位于接近金属熔液面101的位置而形成延伸金属熔液管3,也能够减少金属熔液的空气氧化。管拉引装置7包括旋转轴7a,该旋转轴7a从延伸注液管3的凸缘11下垂设置,在注液管2的凸缘10上设有通孔10b,与该通孔10b连通的轴导向筒12从凸缘10下垂设置。通过将旋转轴7a插入通孔10b及轴导向筒12中,如图1的箭头所示,能够以旋转轴7a为中心旋转延伸注液管3,能够将向容器主体1外侧方突出的延伸注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金属熔液搬运容器,具有连接在注液管的注液口上,且向容器主体的外侧方突出的延伸注液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操作装置,在使所述延伸注液管从所述容器主体向外侧方突出的状态下,使其上升而从所述注液管分离;和管拉引装置,将从所述注 液管分离的所述延伸注液管拉引到该容器主体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3-12-24 428094/20031.一种金属熔液搬运容器,具有连接在注液管的注液口上,且向容器主体的外侧方突出的延伸注液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操作装置,在使所述延伸注液管从所述容器主体向外侧方突出的状态下,使其上升而从所述注液管分离;和管拉引装置,将从所述注液管分离的所述延伸注液管拉引到该容器主体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熔液搬运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拉引装置具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使从所述注液管分离的所述延伸注液管旋转而拉引到所述容器主体侧。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宇梶文治小川宪治松本利之加藤常广上本和致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坩埚株式会社株式会社大纪铝工业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