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道式无人驾驶自主行驶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215967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7 16: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道式无人驾驶自主行驶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包括:a.配备有智能车载系统的无人驾驶新能源智能车辆,所述无人驾驶新能源智能车辆将乘客由出发点车站运送至目的地车站;b.由两边护栏隔离围成的专用通道;c.安装有车站智能系统与滚杠式入口设备的车站,所述车站除车站入口及出口外,至少乘客上车一侧设有所述护栏;d.在复杂路段、车站周边和无护栏处,地面上铺设多个无线射频识别RFID芯片。本发明专利技术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具有无污染、乘客舒适、花费低、高效、便捷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配备智能车载系统和多种传感器的智能车辆,属于公共交通系统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现代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主要由地铁、公交车、有轨或无轨电车、出租车等组成,这些公共交通工具共同的缺陷是成本高、造成交通拥堵、不环保,除出租车外不能高效率地把乘客直接运送至目的地,乘客需要倒换交通工具,在交通高峰时无座位,乘客比较 辛苦。而出租车对乘客而言价格较高,环境污染严重。发展新一代智慧城市需要更便捷、更高效率、更环保、更智能化的公共交通系统。无人驾驶汽车和电动汽车及其它新能源汽车技术近来得到快速发展,将成为未来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但目前无人驾驶技术还不够成熟,涉及到交通安全问题,不能自由在公路上行驶。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虽然比较环保,但目前还存在续航能力弱、成本较高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通道式无人驾驶自主行驶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目的是给乘客提供一种安全、便捷、高效率的乘车工具。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通道式无人驾驶自主行驶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a.配备有智能车载系统的无人驾驶新能源智能车辆,所述无人驾驶新能源智能车辆将乘客由出发点车站运送至目的地车站; b.由两边护栏隔离围成的专用通道; c.安装有车站智能系统与滚杠式入口设备的车站,所述车站除车站入口及出口外,至少乘客上车一侧设有所述护栏; d.在复杂路段、车站周边和无护栏处,地面上铺设多个无线射频识别RFID芯片。所述智能车载系统可以由主机、显示和触摸屏、电子线路接口、传感器接口、导航模块、3G/LTE模块、收音机/音响模块、系统与应用软件等组成。所述无人驾驶新能源智能车辆可以安装红外传感器、动感传感器或其他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无人驾驶新能源智能车辆前方的顶部可以安装激光测距仪,用于探测前方和两侧的其他车辆、所述两边护栏及障碍物。所述两边护栏可以安装多个角反射器,所述角反射器内部安装若干个三面小光学反射镜,将所述激光测距仪发射出的不可见激光束沿原入射方向反射回去,使智能车辆能够精确测量与所述两边护栏之间的距离。所述无人驾驶新能源智能车辆可以安装无线射频识别RFID询问器。所述无线射频识别RFID询问器可以与所述无线射频识别RFID芯片相互感应使所述无人驾驶新能源智能车辆按照所述无线射频识别RFID芯片形成的路线行驶并将所述无线射频识别RFID芯片存储的位置点信息传送给所述无人驾驶新能源智能车辆。所述滚杠式入口设备内部可以设有计数器,能够限定一次许可进入的人员数量,从而使在规定乘员数量内乘客进入车站上车。所述通道式无人驾驶自主行驶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可以设立交通管理中心。所述交通管理中心出口处及入口处可以设有若干个所述专用通道,方便所述无人驾驶新能源智能车辆的维护、救援、调度和派遣。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由于激光测距仪和无线射频识别RFID询问器的综合运用,弥补了卫星导航精度不够、导航信号漂移和在隧道内无卫星导航信号的现象;由于交通管理 中心对智能车辆的有效监控,使得需要维护的智能车辆自动驶入交通管理中心进行维护,解决了目前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弱、成本高的缺点。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无人驾驶新能源智能车辆的示意侧面透视 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示意平面 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车站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I、图2及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通道式无人驾驶自主行驶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如图I所示,无人驾驶新能源智能车辆I (例如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在专用通道内自主行驶,该车配备智能车载系统2、激光测距仪5和无线射频识别RFID询问器7,同时还设有供乘客上下车专用的滑动车门3和车座4。其中,智能车载系统2为车上计算机系统,由主机,显示和触摸屏,电子线路接口,传感器接口,导航模块,3G/LTE模块,收音机/音响模块,系统与应用软件等组成,具有车辆控制、导航、通讯、安全监控、资讯、娱乐、车内无线网和互联网服务等功能。例如,它为乘客提供与交通管理中心的双向通讯、检测预警车辆故障、与其它智能车辆通讯、为乘客提供资讯、车内无线网和互联网服务等。无人驾驶新能源智能车辆还配备多种传感器,除上述激光测距仪和无线射频识别RFID询问器外,还可以配备红外传感器和动感传感器等,最大程度地增强交通安全保障。如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通道式无人驾驶自主行驶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经交通管理中心20调度来的无人驾驶新能源智能车辆I自主行驶在围绕某城市区域9,用护栏11隔离围成的专用通道10内,将在车站12上车的乘客,经过交通路口 13,直接运送至另一城市区域的目的地车站16。在复杂路段例如红绿灯14处、交通路口 13、转弯处、车站处和无通道护栏处如人行横道处,在通道中间公路路面上铺设被动式或主动式无线射频识别RFID芯片8,无人驾驶新能源智能车辆载有的无线射频识别RFID询问器7向无线射频识别RFID芯片8发出无线电波,获得无线射频识别RFID芯片8的无线电波应答后,经智能车载系统2的计算和控制,使无人驾驶新能源智能车辆I精确地沿无线射频识别RFID芯片8形成的路线行驶。该无线射频识别RFID芯片8还可以将所处位置点的其所存储的更多信息传送给无人驾驶新能源智能车辆1,例如开始转弯处、红绿灯处、交通路口停车处或车站停车点等。如图3所示,乘客17在由设有护栏11的车站候车,车站的乘客上车侧只留入口和出口 21与城市区域连通。乘客通过滚杠式入口设备18进入车站上车,该滚杠式入口设备内部有一个计数器,可以一次最多放行最高规定人数(如5人),以防无人驾驶新能源智能车辆超载,拥挤和无座位现象。乘客在车站通过车站智能系统19预先输入目的地,以便交通管理中心20调度车辆或与去往同样方向的乘客拼车,乘客也可以通过这个车站智能系统19获得更多的乘车资讯。乘客由滑动车门3上车后,通过语音和触摸屏向智能车载系统2下达目的地指令后,智能车载系统2计算最优路线,车门3自动关闭,无人驾驶新能源智能车辆I将坐在座椅4上的乘客在设有专用通道处沿专用通道10运送乘客。在行驶过程中,激光测距仪5向前方发射不可见激光束,通过安装在专用通道护栏10上的类似自行车尾灯的塑料角反射器6反射回来,角反射器6内部设有多个三面小光学显微镜,用于精确测量无人驾驶新能源智能车辆I与通道两侧护栏11之间的距离,通过智能车载系统2的计算和控制,使无人驾驶新能源智能车辆I精确地行驶在专用通道10中间。同时激光测距仪5 还可以探测前方在通道内行驶的其它智能车辆的车速及距离,探测其它车辆及行人等障碍物,通过智能车载系统2的计算和控制,使无人驾驶新能源智能车辆I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车距,匀速行驶,防止碰撞,从而可以使无人驾驶新能源智能车辆选择最优路线行驶。交通管理中心20通过实时监控这些车站,根据车站候车人多寡来调度安排智能车辆到车站载客或去往通道内。交通管理中心20入口处和出口处还设有专用通道10,方便交通管理中心负责调度安排管理车辆、与乘客通讯、紧急救援等工作。以上激光测距仪和无线射频识别RFID询问器的综合运用能够弥补卫星导航的精度不足、导航信号漂移和在隧道内等有遮蔽区无卫星导航信号等问题。若使用电动汽车或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无人驾驶新能源智能车辆时,本专利技术能够解决这些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弱、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通道式无人驾驶自主行驶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配备有智能车载系统的无人驾驶新能源智能车辆,所述无人驾驶新能源智能车辆将乘客由出发点车站运送至目的地车站;由两边护栏隔离围成的专用通道;安装有车站智能系统与滚杠式入口设备的车站,所述车站除车站入口及出口外,至少乘客上车一侧设有护栏;在复杂路段、车站周边和无护栏处,地面上铺设多个无线射频识别RFID芯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亚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龙德天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