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钢近液相线连铸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20767 阅读:4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工钢近液相线连铸方法,包括:(1)采集钢水成分和温度等数据;(2)根据采集的数据计算出钢种平衡状态下的Fe-C-Si三元相图,然后计算出钢水的固-液相变点温度T1;(3)设定中间包内钢水过热度ΔT,再计算出最佳浇注温度T↓[0]=T1+ΔT,使浇入中间包内的钢水过热度ΔT为5~10℃,结晶器内的钢水过热度达到0~5℃。本发明专利技术根据不同成分电工钢热力学相图的计算,以及实际相变点的测试,综合得出连铸时恰当的浇铸温度。当钢水温度达到合金的固-液相变点时进行浇铸,可使钢水迅速凝固,防止由于含硅量高的取向硅钢或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由于边部散热快而产生的横向、纵向、边部以及角部裂纹,从而改善连铸坯的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金属铸造
,尤其涉及一种电工钢的连铸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电工钢连铸坯的产品缺陷较多,特别是硅含量超过2%的电工 钢,连铸坯的横向裂纹、纵向裂纹、边部裂纹、角裂等裂纹是严重影响 连铸坯质量的因素。因为采用常规的浇铸方法,过热度设定范围在 20~30°C。当钢水的温度降至Ar3以下时,A1N随着较软的铁素体相在奥 氏体晶界优先析出,形成局部脆化相,造成塑性下降,而产生横向裂纹; 当钢水凝固时,铸坯冷却会伴有体积收縮和坯壳与结晶器间的传热,一 旦受阻往往也会导致应力集中而发生纵裂。为了减少和防止连铸坯的这 些缺陷,各生产厂家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如电磁搅拌、电脉冲技术, 以及保温坑进行保温,缓慢冷却等。但是,由于含硅量较高电工钢的传 热导率低,中心部降温较慢;而表面、边部降温非常快,所采取的各种 保护措施以降低裂纹的效果均不明显。最后都只能通过对连铸坯缺陷的 人工清理来减少和降低后续生产过程中的缺陷和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减少连铸坯裂纹的电工钢近液相线连铸方法。 本专利技术近液相线连铸方法是这样实现的,该方法包括(1) 采集下列数据(a) 转炉冶炼终点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工钢近液相线连铸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1)采集下列数据: (a)转炉冶炼终点钢水中的Si含量, (b)RH真空精炼前C、O含量, (c)RH真空精炼终点成分及温度; (2)以RH真空精炼终点成分为输入条件,以转炉终点钢水中的Si含量以及RH终点温度参数为修正条件,计算出钢种平衡状态下的Fe-C-Si三元相图,并参照此相图的垂直截面图,根据钢水成分计算出钢水的固-液相变点温度T1; (3)设定中间包内钢水过热度ΔT,并根据平衡相变点温度以及所设定的过热度计算出最佳浇注温度T↓[0]=T1+ΔT,再对RH真空精炼钢水的温度进行控制,将其控制在T↓[0]+(70~90)℃,使浇入中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工钢近液相线连铸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1)采集下列数据(a)转炉冶炼终点钢水中的Si含量,(b)RH真空精炼前C、O含量,(c)RH真空精炼终点成分及温度;(2)以RH真空精炼终点成分为输入条件,以转炉终点钢水中的Si含量以及RH终点温度参数为修正条件,计算出钢种平衡状态下的Fe-C-Si三元相图,并参照此相图的垂直截面图,根据钢水成分计算出钢水的固-液相变点温度T1;(3)设定中间包内钢水过热度△T,并根据平衡相变点温度以及所设定的过热度计算出最佳浇注温度T0=T1+△T,再对RH真空精炼钢水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奇武付勇军游清雷张静孙群
申请(专利权)人: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