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支承结构体的制造方法,更详细地说,当在支承结构体上作用设定以上的负荷时,支承结构体自身塑性变形,缓和冲击力。
技术介绍
在将车辆发动机、变速器、差动器等支承和/或固定在车体上的支承结构体上设有如下的机构,在因碰撞等对安装于支承结构体的发动机等被支承物作用一定以上的负荷时,所述机构使支承结构体自身塑性变形,吸收、缓和冲击能量。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的自动变速器支承用的托架,其具有侧面形成断面V形切槽的凸缘部,在作用一定以上的负荷时,通过以切槽为起点使凸缘部断裂,从而吸收冲击。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的发动机支架,其形成有凹槽部,在因碰撞等而对发动机支承结构作用一定以上的负荷时,所述凹槽部塑性变形或成为断裂的起点。专利文献1 特开2002-2310号公报专利文献2 特开2002-12776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对发动机、变速器、差动器等被支承物作用设定以上的负荷时,支承结构体发生塑性变形而吸收、缓和冲击能量,该支承结构体由于被支承物的种类或安装位置的不同而形成各种形状,支承结构体所要求的直至塑性变形的屈服应力也各不相同。作为形成这种多种形状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支承结构体的制造方法,该车辆用支承结构体具有固定被支承物的第一固定部、固定在车体上的第二固定部、连接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的连接部,在对所述被支承物作用设定以上的负荷时,所述连接部因所述负荷而塑性变形,其特征在于,使用具有 第一模、第二模和第三模的铸造模具,所述第一模和第二模在铸造时相互合模使用,并且形成有对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以及所述连接部的侧面进行成形的至少成形面,所述第三模形成有对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固定面进行成形的成形面和对从所述固定面通至所述连接部内部的凹穴进行成形的突起体,使第三模与所述第一模、第二模一同合模,在所述铸造模具内形成将 ...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5-10-17 301922/051.一种车辆用支承结构体的制造方法,该车辆用支承结构体具有固定被支承物的第一固定部、固定在车体上的第二固定部、连接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的连接部,在对所述被支承物作用设定以上的负荷时,所述连接部因所述负荷而塑性变形,其特征在于,使用具有第一模、第二模和第三模的铸造模具,所述第一模和第二模在铸造时相互合模使用,并且形成有对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以及所述连接部的侧面进行成形的至少成形面,所述第三模形成有对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固定面进行成形的成形面和对从所述固定面通至所述连接部内部的凹穴进行成形的突起体,使第三模与所述第一模、第二模一同合模,在所述铸造模具内形成将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连接部一体成形的模腔,将熔液倒入该模腔内,通过铸造制得所述支承结构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支承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结构体的所述第一固定部使对所述被支承物作用负荷的方向为其长度方向,并且使用如下的铸造模具进行制造,该制造模具将所述第一模和第二模的合模...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