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插头及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04255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0 20: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旋转式插头,包含一壳件单元、一对第一端子及一旋转单元。壳件单元包括一第一壳件、与一第二壳件。第二壳件结合于第一壳件并且形成有一对容置槽。第一端子埋入射出结合于第一壳件,每一第一端子具有一外露的导接部。旋转单元,包括一轴部、一对凸出轴部的插接段与一对凸出轴部的导接凸出段,旋转单元可旋转的设置于壳件单元,并能相对于壳件单元旋转于一收合位置与一转出位置,收合位置时,插接段分别容纳于容置槽内,转出位置时,插接段伸出容置槽,且导接凸出段分别位于导接部并且分别与导接部至少二点接触,进而使导通效果更佳。(*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旋转式插头,特别是涉及一种不须供给电力时,方便收纳的旋转式插头及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电源供应装置的插头,包括一插头本体及两片分别凸出插头本体外的金属导电端子。当不使用电源供应装置时,凸出的两片金属导电端子,有安全上的疑虑、易受外力撞击而弯折甚至断裂,且收纳不易。因此,目前已发展出具有可旋转式插头的装置。参阅图I、图2与图3,已知一种插头可旋转固设装置,包含一外壳11、一导接件12及一固定件13。外壳11包括一壳体111、一形成于壳体111的端部的嵌座112,及一贯穿嵌座112的容置槽113。 导接件12包括一插设于容置槽113的旋转支撑体121、二分别设置于旋转支撑体121的导电端子122、二分别自导电端子122向旋转支撑体121两侧凸出的金属柱123、二铆接于金属柱123的导接片124,及三分别设置于旋转支撑体121且位于导电端子122相对侧的突块125、突块126。二导接片124分别供二导线(图未示)穿设,再与电路板(图未示)接触导通。固定件13固定导接件12于外壳11的嵌座112内,并包括一固定件本体131、二分别设置在固定件本体131 —侧且向壳体111延伸的挡柱132、一形成于固定件本体131中央的突壁133、一形成突壁133上的弧形突起部134,及二贯穿于固定件本体131且分别供二导接片124插设的插孔135。为方便说明导接件12的旋转方式,图2与图3皆移除外壳11 (见图I)。如图2所示,导接件12的导电端子122处于工作状态,导接件12的突块125因突壁133的突起部134挡止而定位。施加外力沿旋转方向R1,旋转导电端子122,突块125沿突壁133滑动,借由突壁133内缩产生的弹性而滑过突起部134,使导电端子122带动旋转支撑体121在嵌座112 (见图I)旋转,如图3所示,导接件12的突块126因挡柱132挡止而定位,导接件12的导电端子122处于非工作状态。施加外力沿旋转方向R2,旋转导电端子122,回到如图2所示的工作状态。然而,前述装置针对不同尺寸的外壳11皆须重新开模,设置嵌座112、容置槽113,无法模块化应用不同尺寸的外壳11。再者,导接件12与的旋转定位方式,是借由三个突块125、突块126定位,具有定位功能的组件过多。最后,导电端子122仅借由导接片124插设于固定件13的插孔135中,倘若过于频繁使用,有可能发生导接片124与固定件13脱离,导致电路接触不良。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插头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旋转式插头及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有鉴于上述现有的插头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旋转式插头及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插头,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 于,克服现有的插头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旋转式插头及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提供一种电连接方式更佳稳定且可靠的旋转式插头,非常适于实用。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插头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旋转式插头及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方式更佳稳定且可靠的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旋转式插头,其中该旋转式插头包含一壳件单元,包括一第一壳件,及一第二壳件,结合于该第一壳件并且形成有一对容置槽;一对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埋入射出结合于该第一壳件,每一第一端子具有一外露的导接部;及一旋转单元,包括一轴部、一对凸出该轴部的插接段与一对凸出该轴部的导接凸出段,该旋转单元可旋转的设置于该壳件单元,并能相对于该壳件单元旋转于一收合位置与一转出位置,在该收合位置时,所述插接段分别容纳于所述容置槽内,在该转出位置时,所述插接段伸出所述容置槽,且所述导接凸出段分别位于所述导接部并且分别与所述导接部至少二点接触。本技术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旋转式插头,其中所述的导接部呈一凹陷接触面,所述导接凸出段分别与所述导接部的接触面至少两点接触。前述的旋转式插头,其中所述的该第一壳件具有一对第一支撑壁,每一第一支撑壁具有一顶部与一周面,所述第一端子分别受所述第一支撑壁包覆且受所述第一支撑壁的周面围绕,所述第一端子分别还具有一外露出所述第一支撑壁的顶部的导接端部,该旋转单元还包括一对轴向凸出该轴部的导接轴段,在该收合位置与该转出位置时,所述导接轴段与所述导接端部保持接触。前述的旋转式插头,其中所述的该第一壳件具有一对第二支撑壁,所述第二支撑壁支撑该旋转单元的轴部。前述的旋转式插头,其中所述的该第一壳件具有一定位部,该定位部形成有一定位凹槽,该旋转单元还包括凸出于该轴部且介于所述插接段间并相互垂直的一第一凸块及一第二凸块;在该收合位置时,该第一凸块定位于该定位凹槽,在该转出位置时,该第二凸块定位于该定位凹槽。前述的旋转式插头,其中所述的每一第一端子具有一外露的导接延伸部。前述的旋转式插头,其中所述的导接延伸部长度不同。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包含一外壳单元,包括一第一外壳,具有二穿槽,及一第二外壳与该第一外壳结合,界定出一容置空间;一电路单元,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及一旋转式插头,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并包括一壳件单元,包括一第一壳件及一第二壳件,该第二壳件结合于该第一壳件并且形成有一对容置槽,一对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埋入射出结合于该第一壳件,每一第一端子具有一外露的导接部,及一旋转单元,包括一轴部、一对凸出该轴部的插接段与一对凸出该轴部的导接凸出段,该旋转单元可旋转的设置于该壳件单元,并能相对于该壳件单元旋转于一收合位置与一转出位置,在该收合位置时,所述插接段分别容纳于所述容置槽与所述穿槽内,在该转出位置时,所述插接段伸出所述容置槽与所述穿槽,且所述导接凸出段分别位于所述导接部并且分别与所述导接部至少二点接触。 本技术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所述的导接部呈一凹陷接触面,所 述导接凸出段分别与所述导接部的接触面至少两点接触。前述的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所述的该第一壳件具有一对第一支撑壁,每一第一支撑壁具有一顶部与一周面,所述第一端子分别受所述第一支撑壁包覆且受所述第一支撑壁的周面围绕,所述第一端子分别还具有一外露出所述第一支撑壁的顶部的导接端部,该旋转单元还包括一对轴向凸出该轴部的导接轴段,在该收合位置与该转出位置时,所述导接轴段与所述导接端部保持接触。前述的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所述的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式插头,其特征在于:该旋转式插头包含一壳件单元,包括一第一壳件,及一第二壳件,结合于该第一壳件并且形成有一对容置槽;一对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埋入射出结合于该第一壳件,每一第一端子具有一外露的导接部;及一旋转单元,包括一轴部、一对凸出该轴部的插接段与一对凸出该轴部的导接凸出段,该旋转单元可旋转的设置于该壳件单元,并能相对于该壳件单元旋转于一收合位置与一转出位置,在该收合位置时,所述插接段分别容纳于所述容置槽内,在该转出位置时,所述插接段伸出所述容置槽,且所述导接凸出段分别位于所述导接部并且分别与所述导接部至少二点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家仓朱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旭丽电子广州有限公司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