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连接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82390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14 17:45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大幅地降低电缆从支承该电缆的承座受到的负荷及接触阻力并防止电缆破损的旋转连接器装置。连接器装置(10)包括相互进行相对旋转的转子(13)和定子(12),在它们的内部构成用于收容电缆(C)的俯视呈环状的收容空间(S),在该收容空间(S)的底面具备承座(41),在转子(13)上具有用于构成收容空间(S)的内周面的内周筒部(22),在内周筒部(22)的下部构成能够与承座(41)的上表面的内周部滑动地抵接的转子侧抵接部(27),在承座(41)的上表面内周部构成能够与内周筒部(22)的下部滑动地抵接的承座侧抵接部(47),在转子侧抵接部(27)和承座侧抵接部(47)中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朝向另一方一侧突出的突出抵接部(27T、47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将方向盘侧和车体侧之间电连接的旋转连接器装置,详细而言,涉及将电缆以卷绕的状态配置在收容空间的底面并具备对该电缆进行引导的承座的旋转连接器装置。
技术介绍
安装在汽车等车辆上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具备由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装在同轴上的定子和转子构成的连接器外売。对于旋转连接器装置,在连接器外壳中,定子固定在车体侧,转子组装在方向盘侦牝例如进行喇叭组件、气囊组件、电源等车体侧和方向盘侧之间的电连接。近年来,旋转连接器装置也提出了具备被配置在收容空间的底面而使电缆绕转向 器的轴旋转并进行引导的承座的装置。通过具备这样的承座,在收容空间中卷绕的状态的电缆能够追随转向器的旋转操作而顺利地移动。专利文献I中的旋转连接器装置是具备上述那样的承座(移动体)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之一 O专利文献I的承座由多个辊和环状的转动板构成,转动板载置在用于构成收容空间的底面的底板上。转动板的上表面中的内周缘部与构成收容空间的内周面的内周筒部(上部转子)的下端部以面状相互抵接(參照专利文献I中的图3)。转向器旋转时,转动板和内周筒部相互以面状接触的端面彼此一边滑动一边分别绕转向器的轴旋转。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该接触部分呈面状,所以该接触部分的面积变大,阻碍顺畅的旋转,无法追随电缆的移动而对电缆进行旋转引导,存在电缆与承座之间的接触阻カ变大而产生磨耗、电缆自承座受到的牵引等的负荷变大和电缆破损这样的难点。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9 — 20591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旋转连接器装置,在收容空间中追随电缆的随着转向器的旋转操作而进行的移动而使支承该电缆的承座顺利地旋转,从而能够大幅地降低电缆自承座受到的负荷、接触阻力,防止电缆破损。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包括定子和相对于该定子呈与转向器同心状旋转的转子,在所述定子和所述转子的内部构成将电连接该转子侧和该定子侧的电缆以卷绕的状态收容的俯视呈环状的收容空间,该旋转连接器装置在所述收容空间的底面配置有用于将电缆呈与转向器同心状进行旋转引导的承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子上具备用于构成所述收容空间的内周面的内周筒部,在所述内周筒部的下部构成有能够与所述承座的上表面的内周部滑动地抵接的转子侧抵接部,在所述承座的上表面的内周部构成有能够与所述内周筒部的下部滑动地抵接的承座侧抵接部,在所述转子侧抵接部和所述承座侧抵接部中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朝向另一方ー侧突出的突出抵接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方式,能够在所述承座的相对于所述承座侧抵接部的半径方向的外侧形成有槽部。另外,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方式,所述突出抵接部由从所述承座侧抵接部朝向所述转子侧抵接部突出的承座侧突出抵接部形成,以所述承座侧突出抵接部的基端部为最深并且能够从该基端部朝向所述承座的半径方向的外侧逐渐变浅的槽状形成所述槽部。专利技术的效果 采用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能够大幅地降低电缆自承座受到的负荷、接触阻カ并防止电缆破损的旋转连接器装置。附图说明图I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向杆连接器的外观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向杆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将转子拆卸了的状态的本实施方式的转向杆连接器的俯视图。图4是图I中的A — A线向视剖视图。图5是表不图4中的一部分的放大端面图。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承座的结构说明图。图7是图5中的区域X部的放大端面图。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向杆连接器的作用说明图。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向杆连接器的作用说明图。图10是其他实施方式的转向杆连接器的结构说明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使用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ー实施方式。如图I至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向杆连接器10包括连接器外壳11、承座41、旋转锁定构成体51。连接器外壳11以在俯视中央部分形成有沿着转向器的旋转轴方向(图4中的上下方向)贯通的插入孔H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方式构成。插入孔H以允许自所述转向柱(省略图示)突出的转向轴(省略图示)插入的直径形成。另外,在所述转向轴的上端部固定有用于进行旋转操作的方向盘。连接器外壳11是包括能够相互进行相对旋转的定子12和转子13的大致呈圆筒状的壳体。如图3至图5所示,在连接器外壳11的内部构成挠性扁平电缆C(以下称为“扁平电缆C”。)以适当卷绕的状态收容的收容空间S。定子12固定在车体侧的适当构件、例如转向柱的组合支架开关(省略图示),以相对于方向盘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安装。所述定子12包括作为底板的形成为环状的固定侧环板14、自该固定侧环板14的外周缘垂直地延伸的圆筒状的外周筒部15。固定侧环板14的外周缘与外周筒部15的下端通过嵌合而构成为一体。如图5所示,外周筒部15包括圆筒状的外侧外周筒部15ο和比该外侧外周筒部15ο稍小的小径的圆筒状的内侧外周筒部15i,并且外周筒部15为外侧外周筒部15ο与内侧外周筒部15i在半径方向上接近而相对地配置成同心圆状的双层构造。另外,如图5所示,在所述内侧外周筒部15i的上部呈凸缘状形成有引导突出片16,该引导突出片16在比收容空间S内卷绕的扁平电缆C靠上方的位置朝向该收容空间S向半径方向的内侧(径内方向)突出,从上方弓丨导该扁平电缆C。另外,在定子12上安装有定子侧连接器17。定子侧连接器17包括第一定子侧连接器17A和第二定子侧连接器17B。第一定子 侧连接器17A与第二定子侧连接器17B隔开规定间隔而以各自连接器连接ロ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配置在外周筒部15 (外侧外周筒部15ο)的外侧。所述转子13包括形成为环状的作为顶板的旋转侧环板21、从该旋转侧环板21的内周缘垂直地延伸的圆筒状的内周筒部22。如图4、图5和图7所示,在内周筒部22的下端周缘部形成与承座41的上表面抵接的转子侧抵接部27。转子侧抵接部27形成为平坦的面状。并且,转子13是与该方向盘一起一体地旋转的结构。详细而言,转子13能够相对于定子12绕与所述转向器的旋转轴相同的轴旋转。此时,转子侧抵接部27 —边与承座41的上表面抵接ー边进行滑动。旋转侧环板21以在转子13的旋转轴的方向上与所述固定侧环板14相面对的方式配置。另外,转子13的旋转轴的方向是与上述的转向器的旋转轴方向(图4中的上下方向)相同的方向。另外,所述内周筒部22以在半径方向(图4中的左右方向)内侧与外周筒部15相面对的方式配置。另外,在转子13上安装有随着该转子13的旋转而一体地旋转的转子侧连接器23Β。转子侧连接器23包括第一转子侧连接器23Α和第二转子侧连接器23Β。第一转子侧连接器23Α和第一定子侧连接器17Α以及第二转子侧连接器23Β和第ニ定子侧连接器17Β分别利用配置在收容空间S的扁平电缆C相互电连接。定子侧连接器17分别在转向柱下盖板(省略图示)内与自车体侧的电路等引出的电缆(省略图示)连接。转子侧连接器23分别与自例如喇叭开关、气囊単元等的电路引出的电缆(省略图示)连接。另外,如图2至图7所示,上述的承座41包括多个旋转辊43和底环42,所述承座41以在收容空间S中以转子13的旋转轴为中心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旋转辊43以与后述的辊支承突部45相同的数量设置,分别被轴支承于辊支承突部45,以分别以与所述转子13的旋转轴平行的轴为中心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底环42包括俯视呈圆环状的板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达亮一神谷和孝
申请(专利权)人: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古河AS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