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连接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82389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14 17:45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旋转连接器装置,该旋转连接器装置即使由于行驶中的车辆振动等使得扁平电缆与连接器外壳碰撞或摩擦等,也不会发出刺耳声音,因此能够实现安静且舒适的行驶,并且,能够防止扁平电缆的磨耗所引起的损伤。一种连接器装置(10),其中,定子(12)和转子(13)以相互能够进行自如的相对旋转的方式构成,在所述定子(12)和所述转子(13)的内部构成有将用于电连接该转子(13)侧和该定子(12)侧的电缆(C)以卷绕的状态收容的收容空间(S),其中,在定子(12)所具备的外周筒部(15)的上部形成有引导突出片(16),该引导突出片(16)在比卷绕的电缆(C)靠上方的位置朝向收容空间(S)突出,从上方引导该电缆(C),该引导突出片(16)的下表面(16u)以朝向顶端逐渐向上方变形的形状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安装在汽车等车辆上的旋转连接器装置,涉及用于将方向盘侧和车体侧之间电连接的旋转连接器装置。
技术介绍
安装在汽车等车辆上的转向杆连接器等旋转连接器装置具备包括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装在同轴上的定子(固定壳体)和转子(旋转壳体)的连接器外売。对于旋转连接器装置,在连接器外壳中,定子固定在车 体侧,转子组装在方向盘侦U。并且,旋转连接器装置经由收容在连接器外壳内部的收容空间的扁平电缆与车体侧和方向盘侧之间的例如喇叭组件、气囊组件、电源等进行电连接。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旋转连接器也是这样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之一。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旋转连接器中,在收容空间的底面上配置有用于对扁平电缆(帯状传输线)进行引导的承座(引导部材),该扁平电缆被收容于形成在连接器外壳的内部的收容空间(环状的空间)。承座包括绕转子的旋转轴旋转自如地配置在收容空间的底面的俯视呈C型的板状的引导环、在对该引导环的周向进行等分的各部中绕与转子的旋转轴平行的旋转轴旋转自如地轴支承的多个辊。扁平电缆以卷绕状态收容在收容空间中,其半径方向的内端卷绕在转子的内周筒部(内筒轴部),半径方向的外端卷绕在定子的外周筒部(外筒部),中间重绕成U字状。并且,随着方向盘的旋转操作,扁平电缆在收容空间中以该扁平电缆的半径方向的内端和外端分别相对于内周筒部、外周筒部进行卷绕、退绕,承座以追随该卷绕、退绕的方式在环状空间中沿着周向旋转,能够不对连接器外壳造成损伤地确保收容的状态。不过,在收容空间中卷绕状态的扁平电缆向上方挠曲、或者行驶中由于车辆振动等时,该扁平电缆的上端部有时与覆盖收容空间的上方的转子的上凸缘(顶板)接触,存在由于接触而发出刺耳声音这样的难点。特别是,在操作方向盘时,转子相对于定子旋转,因此,扁平电缆与转子接触时,就成为扁平电缆与旋转状态的转子接触,转子与扁平电缆摩擦(滑动),因此,易于产生刺耳声曰 而且,转子相对于定子旋转时,在收容空间中,通过进行扁平电缆的卷绕和退绕,卷绕状态的扁平电缆沿着半径方向滑动,因此转子与扁平电缆之间的摩擦变得激烈,进ー步易于发出刺耳声音。这样,存在在驾驶中产生刺耳声音而妨碍舒适的驾驶这样的难点。并且,也存在如下难点扁平电缆反复接触时,该扁平电缆由于磨耗而有可能损伤。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0 — 6802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旋转连接器装置,即使在收容空间中卷绕的状态的扁平电缆向上方挠曲、或者扁平电缆由于行驶中的车辆振动等而与连接器外壳碰撞、或者摩擦等,也都不会发出刺耳声音、能够实现安静且舒适的行驶,并且,能够防止扁平电缆由于磨耗而损伤。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该旋转连接器装置包括具备有内周筒部的转子和具备有外周筒部的定子,将所述定子和所述转子以相互能够进行自如的相对旋转的方式构成为一体,在所述定子和所述转子的内部构成有收容空间,该收容空间将用于电连接该转子侧和该定子侧的电缆以卷绕的状态收容,在所述外周筒部的上部形成有引导突出片, 该引导突出片在比卷绕的所述电缆靠上方的位置朝向所述收容空间突出,从上方对至少在所述收容空间的外周附近卷绕的所述电缆进行引导,所述引导突出片的下表面以沿着该引导突起片的突出方向而逐渐向上方变形的形状形成。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方式,所述引导突出片的下表面能够以沿着所述突出方向向上方倾斜的锥状形成。只要所述引导突出片的下表面是沿着所述引导突出片的突出方向逐渐向上方变形的形状,就不限于沿着该突出方向向上方倾斜的上述的锥状,包括ー边沿着该突出方向弯曲ー边向上方变形的形状等各种形状形成的情況。专利技术的效果采用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提供旋转连接器装置,即使在收容空间中卷绕的状态的扁平电缆向上方挠曲、或者扁平电缆由于行驶中车辆的振动等而与连接器外壳碰撞、或者摩擦等,也都不会发出刺耳声音,能够实现安静且舒适的行驶,并且,能够防止扁平电缆由于磨耗而损伤附图说明图I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向杆连接器的外观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向杆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将转子拆卸了的状态的本实施方式的转向杆连接器的俯视图。图4是图I中的A — A线向视剖视图。图5是表示图4中的一部分的放大端面图。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向杆连接器的作用说明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使用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ー实施方式。如图I至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向杆连接器10 (SRC)包括连接器外壳11、承座41、旋转锁定单元51。另外,图I和图2分别是所述转向杆连接器的外观图、分解立体图。图3是拆卸了后述转子的状态的所述转向杆连接器的俯视图。图4是图I中的A — A线向视剖视图。图4是所述转向杆连接器中的与图5中的B — B线相对应的部分的放大端面。连接器外壳11以在俯视中央部分形成有沿着转向轴(省略图示)的轴向(图4中的上下方向)贯通的插入孔H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方式构成。插入孔H以允许被支承在所述转向柱(省略图示)的转向轴插入的直径形成。另外,在所述转向轴的上端部固定有用于进行旋转操作的方向盘。连接器外壳11是包括能够相互进行相对旋转的定子12和转子13。如图2至图5所示,在连接器外壳11的内部包括收容空间S,该收容空间S以适当卷绕的状态收容挠性扁平电缆C (以下称为“扁平电缆C”。)。 定子12固定在车体侧的适当构件、例如转向柱的组合支架开关(省略图示),以相对于方向盘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安装。所述定子12包括作为底板的形成为环状的固定侧环板14和自该固定侧环板14的外周缘垂直地延伸的圆筒状的外周筒部15。固定侧环板14的外周缘与外周筒部15的下端通过嵌合而构成为一体。如图4和5所示,外周筒部15包括圆筒状的外侧外周筒部15ο和比该外侧外周筒部15ο稍小的小径的圆筒状的内侧外周筒部15i,并且外周筒部15为外侧外周筒部15ο与内侧外周筒部15i在半径方向上接近而相对地配置成同心圆状的双层构造。外侧外周筒部15ο和内侧外周筒部15i在方向盘的轴向(图4和图5中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利用连结部18连结成一体。在外侧外周筒部15ο与内侧外周筒部15i之间构成的间隙被连结部18沿着上下方向分断,如图5所示,该间隙包括由朝向上下侧开ロ的两个槽部gu、gd。另外,如图5所示,在所述内侧外周筒部15i的上部呈凸缘状形成有引导突出片16,该引导突出片16在比收容空间S内卷绕的扁平电缆C靠上方的位置朝向该收容空间S向半径方向的内侧(径内方向)突出,从上方弓丨导该扁平电缆C。引导突出片16呈俯视圆环状沿着内侧外周筒部15i的上部的内周缘直接向收容空间S突出,但所述引导突出片16的下表面16u以沿着半径方向的内侧向上方倾斜的锥状形成。另外,在定子12上安装有定子侧连接器17。定子侧连接器17包括第一定子侧连接器17A和第二定子侧连接器17B。第一定子侧连接器17A与第二定子侧连接器17B隔开规定间隔而以各自连接器连接ロ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配置在外周筒部15 (外侧外周筒部15ο)的外侧。所述转子13包括形成为环状的旋转侧环板(顶板)21和从该旋转侧环板21的内周缘垂直地延伸的圆筒状的内周筒部22。并且,转子13以与该方向盘一起一体地旋转的方式构成。转子13能够相对于定子12绕与所述方向盘的旋转轴相同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广木健二
申请(专利权)人: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古河AS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