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耀煌专利>正文

携行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98486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0 1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携行架装置,其包括船舟承载架、连结件及自行车承载架,其中连结件是呈向下框型,令其开口的两侧固设于船舟承载架的外杆顶部,令自行车承载架的衔接耳套设于连结件的封闭端两侧,于该衔接耳上、下各以活动栓及定位栓穿设后再穿设连结件,使自行车承载架与船舟承载架呈活动结合,而完成可同时承载自行车及船舟、冲浪板或其它长形物件的携行架装置。(*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案是关于携行架装置,尤指一种藉连结件将船舟携行架与自行车携行架结合,使其组成可同时承载自行车及船舟或自行车及其它长形物件的携行架装置。
技术介绍
按,目前市面常见的携行架有供承载自行车的自行车携行架1,请参阅图10所示, 及供承载冲浪板或船舟的携行架2,请参阅图11所示,该两种携行架1、2依其设计,分别是供单独承载自行车或单独承载冲浪板一种物件,并无法满足使用者欲同时承载该两种物件的需求。然而,对于运动者而言,喜爱骑自行车者通常也喜爱船舟或冲浪板的运动,而对于非运动需要,而是工作上需要的使用者而言,则可能会需要同时承载自行车及其它长形物件,故若有一种可同时承载自行车及船舟、自行车及冲浪板或自行车及长形物件的携行架,就可满足上述使用者的需要,并解决上述问题。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乃基于多年从事产业的经验及经多方测试,而发展出一种携行架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携行架装置,其设计目的在使该携行架装置可同时承载自行车及船舟或自行车及长形物件,以方便运动需要或工作需要的使用者可将自行车及船舟或自行车及长形物件同时承载携行。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携行架装置,其包括船舟承载架、连结件、活动栓、定位栓及自行车承载架,其特征在于其中连结件开口的两侧是固设于船舟承载架的外杆顶部,使连结件封闭端与船舟承载架的外杆间具有距离,令自行车承载架的衔接耳套设于连结件的封闭端两侧,以活动栓及定位栓分立于衔接耳上、下处,且均穿设衔接耳及连结件,使自行车承载架与船舟承载架呈活动结合。一种携行架装置,其包括船舟承载架、活动栓、定位栓及自行车承载架,其特征在于其中自行车承载架的衔接耳是套设于船舟承载架的外杆顶部两侧,以活动栓及定位栓分立于衔接耳上、下处,且穿设衔接耳与船舟承载架的外杆及内杆,使自行车承载架与船舟承载架呈活动结合。一种携行架装置,其包括船舟承载架、结合杆、活动栓、定位栓及自行车承载架,其特征在于其中结合杆是固设于船舟承载架的外杆一侧,且与船舟承载架的外杆等长,令自行车承载架的衔接耳套设于结合杆顶部两侧,以活动栓及定位栓分立于衔接耳上、下处,且穿设衔接耳及结合杆,使自行车承载架与船舟承载架活动结合。是以,藉由本技术上述的装置,其除了可利用自行车承载架进行自行车的承载携行之外,其船舟承载架更可进行船舟,冲浪板,梯子或长形物件的承载,而达到同时承载多种物件的功效。本技术的其它特点及具体实施例可于以下配合附图的详细说明中,进一步了解。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本技术的局部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的局部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5是本技术的另一使用状态参考图。图6是本技术的再一使用状态参考图。图7是本技术的收合状态图。图8是本技术的第二种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图。图9是本技术的第三种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图。图10是常用的立体图。图11是另一常用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是本技术的携行架装置3,请参阅图I至图3所示,其包括船舟承载架30、连结件31及自行车承载架32,其中连结件31是呈向下框型,令其开口的两侧固设于船舟承载架30的外杆301顶部两侧,使连结件31的封闭端与船舟承载架30的外杆301间具有适当距离,令自行车承载架32的衔接耳320套设于连结件31的封闭端两侧,以活动栓4及定位栓5分立于衔接耳320上、下适当位置,且使其穿设衔接耳320及连结件31,藉此使自行车承载架32与船舟承载架30呈活动结合,此乃本装置的最佳实施方式。当本装置装设于汽车7,欲承载自行车8及船舟9时,请参阅图4所示,藉松开自行车承载架32的定位栓5,使自行车承载架32调整为张开状态后,再藉定位栓5进行定位,将自行车8的横杆架设于自行车承载架32的承载槽321,以固定带322固定自行车8 ;另,松开船舟承载架30的定位栓6,使船舟承载架30的内杆302调整至所需高度时,再藉定位栓6定位,令船舟承载架30的横架303张开,将船舟9置设于船舟承载架30的横架303及汽车7车顶上,以固定带304固定而成。当本装置装设于汽车7,仅欲承载自行车8时,请参阅图5所示,将自行车7的横杆架设于自行车承载架32的承载槽321,以固定带322固定;将船舟承载架30的内杆302完全缩入外杆301内部,再将内杆302顶部两侧的横架303分别往外杆301两侧收合即可。当本装置装设于汽车7,仅欲承载船舟9时,请参阅图6所示,将自行车承载架32往船舟承载架30的外杆301侧收合,令船舟承载架30的内杆302往外伸出并调整至适当高度,将船舟9置设于船舟承载架30的横架303及汽车7车顶,以固定带304固定而成。当本装置装设于汽车7,不需承载任何物件时,请参阅图7所示,将自行车承载架32往船舟承载架30的外杆301侧收合,将船舟承载架30的内杆302缩入外杆301内部,再将内杆302顶部两侧的横架303分别往外杆301两侧收合,使其整体呈收合状态即可。另,本装置有第二种实施方式,请参阅图8所示,即不设连结件31,而是令自行车承载架32的衔接耳320套设于船舟承载架31的外杆301顶部两侧,以活动栓4及定位栓5分立于衔接耳320上、下适当位置,且穿设衔接耳320及船舟承载架31的外杆301及内杆302,藉此使自行车承载架32与船舟承载架30呈活动结合。其使用时,将自行车承载架32的活动栓4及定位栓5均松开,卸下自行车承载架32,将船舟承载架30的内杆302藉定位栓6的松开调整至适当高度并藉定位栓6定位后,再将自行车承载架32与船舟承载架30重新组合。又,本装置的第三种实施方式,请参阅图9所示,令船舟承载架30的外杆301侧边焊设一与该外杆301等长的结合杆33,令自行车承载架32的衔接耳321套设于结合杆33顶部两侧,以活动栓4及定位栓5分立于衔接耳320上、下适当位置,且穿设衔接耳321及结合杆33,藉此使自行车承载架32与船舟承载架30呈活动结合。其使用时,藉松开自行车承载架32的定位栓5,使自行车承载架32调整为张开或收合后,再以定位栓5进行固定,而船舟承载架30的内杆302欲调整高低时,则松开船舟承载架30的定位栓6,使内杆302进·行高低位置的调整后,再以定位栓6固定。权利要求1.一种携行架装置,其包括船舟承载架、连结件、活动栓、定位栓及自行车承载架,其特征在于其中 连结件开口的两侧是固设于船舟承载架的外杆顶部,使连结件封闭端与船舟承载架的外杆间具有距离,令自行车承载架的衔接耳套设于连结件的封闭端两侧,以活动栓及定位栓分立于衔接耳上、下处,且均穿设衔接耳及连结件,使自行车承载架与船舟承载架呈活动组织。2.一种携行架装置,其包括船舟承载架、活动栓、定位栓及自行车承载架,其特征在于其中 自行车承载架的衔接耳是套设于船舟承载架的外杆顶部两侧,以活动栓及定位栓分立于衔接耳上、下处,且穿设衔接耳与船舟承载架的外杆及内杆,使自行车承载架与船舟承载架呈活动结合。3.一种携行架装置,其包括船舟承载架、结合杆、活动栓、定位栓及自行车承载架,其特征在于其中 结合杆是固设于船舟承载架的外杆一侧,且与船舟承载架的外杆等长,令自行车承载架的衔接耳套设于结合杆顶部两侧,以活动栓及定位栓分立于衔接耳上、下处,且穿设衔接耳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携行架装置,其包括船舟承载架、连结件、活动栓、定位栓及自行车承载架,其特征在于:其中:连结件开口的两侧是固设于船舟承载架的外杆顶部,使连结件封闭端与船舟承载架的外杆间具有距离,令自行车承载架的衔接耳套设于连结件的封闭端两侧,以活动栓及定位栓分立于衔接耳上、下处,且均穿设衔接耳及连结件,使自行车承载架与船舟承载架呈活动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耀煌
申请(专利权)人:刘耀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