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士良专利>正文

熔模铸造复合硬化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8812 阅读:3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硬化剂,尤其涉及一种采用氯化铵、氯化镁、结晶氯化铝之间的相互混合而制成的复合硬化剂;属熔模铸造的制壳工艺领域。一种熔模铸造复合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硬化剂由氯化铵、氯化镁、氯化铝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配料混合而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复合硬化剂的使用生成了硅胶mSiO↓[2].(n-1)H↓[2]O与铝胶Al(OH)↓[3]和络合物NH↓[4]Cl-AlCl↓[3],且无氨气逸出,不污染环境;其中30%的结晶氯化铝的用量被氯化铵所取代,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经试验证明所制的型壳的高温强度较好,热震稳定性较高,残留强度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硬化剂,尤其涉及一种采用氯化铵、氯化镁、结晶氯化铝之间的相互混合而制成的复合硬化剂;属熔模铸造的制壳工艺领域。
技术介绍
制壳工艺是熔模铸造中一道至关重要的工艺,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同到型壳的强度、铸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而且还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在制壳工艺中,硬化剂对熔模铸造型壳的强度和制壳效率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国内普遍应用的硬化剂有氯化铵、氯化镁和氯化铝,但各种硬化剂均有其优缺点,具体见表1;像中国专利申请(98111538.1)硬化剂内渗砂型铸造法,并且在实施例1中提到注入20%浓度的氯化铝溶液作为硬化剂,在实施例2中提到了注入16%浓度的氯化铝溶液作为硬化剂,在实施例3中提到了所用的硬化剂为18%的结晶氯化铝;虽然该专利申请将砂型铸造的型腔形成与熔模铸造的型腔内表面形成工艺巧妙结合在一起,但是从表1中硬化剂与型壳的强度有关,而且型壳的强度有常温强度、高温强度和残留强度,强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形成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例如若常温强度不足,在制壳过程中易掉件,在脱蜡过程中易变形或破裂;若高温强度不足,在焙烧和浇注过程中会发生型壳变形和跑火(漏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熔模铸造复合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硬化剂由氯化铵、氯化镁、氯化铝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配料混合而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熔模铸造复合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硬化剂由氯化铵、氯化镁、氯化铝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配料混合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模铸造复合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硬化剂按下列重量百分比的配方组成氯化铵8%~10%;氯化铝10%~25%,其余为水。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熔模铸造复合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氯化铝为结晶氯化铝。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士良陈吉华
申请(专利权)人:李士良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7[中国|宁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