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电梯曳引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74345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8 2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性能电梯曳引机,它包括转子、定子、主机座,其特征在于:定子上采用20极72槽双叠绕组的布线结构,且定子上的绕组布线的结构能够使其产生的磁场分布形式呈出如下规律;连续四次的磁场中心产生于两个槽之间后,就会出现一次磁场中心产生于一个槽的正中心,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耗电量低、电机转速低、故障率低。(*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梯曳引机,尤其涉及一种高性能电梯曳引机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梯曳引机的定子和转子上都需要消耗电 能,耗电量大,转速高,故障率高,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耗电量低、电机转速低、故障率低的高性能电梯曳引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的一种高性能电梯曳引机,它包括转子、定子、主机座,其特征在于定子上采用20极72槽双叠绕组的布线结构,且定子上的绕组布线的结构能够使其产生的磁场分布形式呈出如下规律;连续四次的磁场中心产生于两个槽之间后,就会出现一次磁场中心产生于一个槽的正中心,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其中,转子中采用钕铁硼制成的磁极片的规格尺寸是内圆弧半径为218.40cm,外圆弧半径为226. 40cm,外圆弧的投影宽是66. 125cm,长是75. 5cm。其中,所述的20极72槽双叠绕组三相电流VI、WU Ul的一种具体布线结构方式为第一条线Vl电流线的绕线方式如下,(I)电流从71槽入、到2槽出,再从70槽入、到I槽出,N极中心就在72槽的正中心产生;(2)电流从I槽出、到5槽入,再转到2槽出、6槽入,就在3槽和4槽之间产生S极中心;(3)电流从6槽入、9槽出,就在7槽和8槽之间产生N极中心;(4)电流从9槽出、到12槽入,再转9槽出、13槽入,就在10、11槽之间产生S极中心;(5)从13槽入、到16槽出,就在14槽和15槽之间产生N极中心;(6)从16槽出、到19槽入,再转到16槽出、20槽入,再转入17槽出、20槽入,就在18槽正中心产生S极中心;(7)电流从20槽入、23槽出,就在21槽和22槽之间产生N极中心;(8)电流从23槽出、转到27槽入,再转到24槽出、27槽入,就在25槽和26槽之间产生S极中心;(9)电流从27槽入、转到30槽出,就在28槽和29槽之间产生N极中心;(10)电流从30槽出、转到34槽入,再转到31槽出、35槽入,就在32和33槽之间产生S极中心;以后如此类推直至20极72槽;第二条线Wl电流线的绕线方式如下,(I)电流从72槽入、3槽出,就在I槽和2槽之间产生N极中心;(2)电流从3槽出、6槽入,再转到3槽出、7槽入,就在4槽和5槽之间产生S极中心;(3)电流从7槽入、10槽出,就在8槽和9槽之间产生N极中心;(4)电流从10槽出、13槽入,转到10槽出、14槽入,再转到11槽出、14槽入,就在12槽正中心产生S极中心;(5)电流从14槽入、17槽出,就在15槽和16槽之间产生N极中心;(6)电流从17槽出、21槽入,再转到18槽出、21槽入,就在19槽和20槽之间严生S极中心;(7)电流从21槽入、24槽出,就在22槽和23槽之间产生N极中心;(8)电流从24槽出、28槽入,再转到25槽出、29槽入,就在26槽和27槽之间产生S极中心;(9)电流从29槽入、32槽出,转到28槽入、31槽出,就在30槽正中心产生N极中心;(10)电流从31槽出、转到35槽入,再转到32槽出,再连接到36槽入,就在33槽和34槽之间产生S极中心; 以后如此类推直至20极72槽;第三条线U1电流线的绕线方式如下,(I)电流从I槽入、4槽出,就在2槽和3槽之间产生N极中心(2)电流从4槽出、7槽入,转到4槽出、8槽入,再转到5槽出、8槽入,就在6槽正中心产生S极中心,(3)电流从8槽入、转到11槽出,就在9槽和10槽之间产生N极中心;(4)电流从11槽出、转到15槽入,再转到12槽出、15槽入,就在13槽和14槽之间产生S极中心;(5)电流从15槽入、18槽出,就在16槽和17槽之间产生N极中心;(6)电流从18槽出、22槽入,再转到19槽出、23槽入,就在20槽和21槽之间产生S极中心(7)电流从23槽入、26槽出,再转到22槽入、25槽出,就在24槽中心产生N极中心;(7)电流从23槽入、26槽出,再转到22槽入、25槽出,就在24槽中心产生N极中心;(8)电流从25槽出、转到29槽入,再转到26槽出、30槽入,就在27槽和28槽之间产生S极中心;(9)电流从30槽入、33槽出,就在31槽和32槽之间产生N极中心;(10)电流从33槽出、转到36槽入,再转到33槽出、直至与37槽连接,就在34槽和35槽之间产生S极中心;以后如此类推直至20极72槽。其中,在转子外设有制动装置,制动装置包括刹车臂、刹车毂盖、刹车块和刹车轴,它们各有两个,形成左右对称刹车臂的下段为圆弧形,在圆弧形的末端为圆形结构,在圆形结构的中心设有固定孔,通过该固定孔将刹车臂铰链连接在机壳上;在刹车臂与转子之间还设有刹车块,刹车块的内面为圆弧形,通过摩擦片与转子外的制动轮直接接触;在刹车块的两侧边设有刹车臂固定架,刹车臂落在由两个刹车臂固定架所形成的凹槽内,通过定位销将刹车臂与刹车块连成一体;刹车臂的上段为直杆,在直杆的中间部分设有安装孔,刹车臂连接轴水平穿过安装孔,刹车臂可在连接轴上微动,刹车臂连接轴的两端延伸出安装孔外,在曳引机外的连接轴上设有压簧装置,对刹车臂产生向内的顶压力,将转子抱死而不能转动,在曳引机内的连接轴的末端固定在机壳上;在直杆的末端固定连接有磁力器,磁力器固定在主机座上,磁力器包括磁力器外壳、电磁线圈、刹车轴、刹车外端盖,其中电磁线圈、刹车轴和刹车外端盖各有相同的两个;由粗细两段构成,电磁线圈固定套在刹车轴粗段夕卜,它们均位于磁力器外壳内,磁力器外壳为圆桶形,刹车轴的细段延伸到磁力器外壳外,并与刹车臂的直杆末端固定连接。其中,在磁力器外壳上还设有手动刹车装置,手动刹车装置包括手动刹车转动臂和手动刹车转动块,手动刹车转动块连接在手动刹车转动臂的末端,手动刹车转动臂位于磁力器外壳外,手动刹车转动块位于磁力器外壳内的两个刹车轴之间,手动刹车转动块呈薄的矩形块状。 其中,它还包括防脱攀车装置包括手动攀车盘、攀车盘固定座和手动攀车齿轮,攀车盘固定座固定在主机座上,在手动攀车盘上设有与之同轴的主动齿轮,该主动齿轮与手动攀车齿轮相配合,手动攀车齿轮设置在电梯曳引钢丝绳带轮的外侧边沿的圆周上。本技术的电梯曳引机在转子上不耗电,直接由定子上的有功磁场带动转子转动,因此无功损耗极小,与现有同类电机相比可节电40%以上,甚至可节电45%以上。本技术曳引机在较低的转速下即可实现同类电机的电动效果,且无需通过减速装置即可带动电梯升降工作,具有低转速、高扭矩,低噪音、无故障的特点。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磁极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a)是立体图,图3(b)是图3 (a)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定子的布线结构展开示意图,由图4(a)、图4(b)、图4(C)对应相接构成。图5是刹车臂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5(a)是主视结构图,图5(b)是左视结构图,图5 (c)是右视结构图,图5(d)是局部断面结构图。图6是刹车块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6(a)是主视结构图,图6(b)是左视或右视结构图。图7是刹车轴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1磁力器、2防脱攀车装置、3手动刹车转动臂、4压簧装置、5刹车臂、6曳引轮、7主机座、8固定孔、9刹车臂连接轴、10定子、11转子、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性能电梯曳引机,它包括转子(11)、定子(10)、主机座(7),其特征在于:定子(10)上采用20极72槽双叠绕组的布线结构,且定子(10)上的绕组布线的结构能够使其产生的磁场分布形式呈出如下规律:连续四次的磁场中心产生于两个槽之间后,就会出现一次磁场中心产生于一个槽的正中心,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转子(11)中采用钕铁硼制成的磁极片(15)的规格尺寸是:内圆弧半径为218.40cm,外圆弧半径为226.40cm,外圆弧的投影宽是66.125cm,长是75.5c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兴刘成基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科特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