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折叠式邮政集装箱,其包括:底板、箱门、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顶盖和中间隔板,其中,底板、箱门、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顶盖和中间隔板间为可拆卸、连接的扣式连接或铰接;中间隔板位于集装箱中部,与底板平行设置,将集装箱分为上下两部分;4个侧板内壁分别加装有防护网;顶盖、中间隔板、底板、右侧板的防护网均可折叠,其中,折叠时集装箱以后壁板及与之相邻的左侧板的防护网为固定基准,形成“L”形折叠结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邮政集装箱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折叠式邮政集装箱。技术背景随着邮政业务的不断增多、邮政业务覆盖面的不断扩大、邮政时限的不断加快要求我们邮政运输效 率必须大幅度的提升,才能达到邮政服务质量和邮政行业的效益有效地提闻。2006年,原国家邮政局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邮区中心局生产管理扁平化、作业流程标准化和生产操作规范化的“三化”要求,其目的是提高运输效率、提高交接质量、实现规范化生产。而实现这“三化”的各个环节都涉及到运输容器的改进,只有运输容器的统一、规范、高效,才能真正地使邮政实物传递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提高。目前,邮件运输采用的是原始的散装方式。所使用的邮件封装容器主要是邮袋、信盒和托盘。邮袋作为传统的邮件封装容器,在邮件的封发、运输上占有很大的比例;信盒作为信函的装载容器只是刚刚使用。托盘只是邮件装载容器的一个补充,应用于各个邮件大宗处理中心、印刷品散件出口等。这三种封装容器由于受其外形尺寸的不规则、材质特点各异、装载容器受限等局限,不能实现机械装卸,只能靠人工装卸,存在着劳动强度大、装卸效率低、操作环境差、邮件种类识别困难、易出现交接差错及拉运量不利于核算等弊端。因此,早日能改变传统的人工装卸方式,实现装卸容器统一、提高装卸效率、邮件传递平滑对接、安全快捷装卸的方式,是现代邮政运输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现有技术中邮政集装箱储存占地面积较大、重量较大、不能折叠,导致邮政集装箱的存储与运输较不方便;而且,由于箱体不可拆装,零配件不通用,导致维修较为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折叠式邮政集装箱,用以克服邮政集装箱储存占地面积较大的问题,便于邮政集装箱的存储与运输。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折叠式邮政集装箱,其包括底板、箱门、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顶盖和中间隔板,其中底板、箱门、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顶盖和中间隔板间为可拆卸、连接的扣式连接或铰接;中间隔板位于集装箱中部,与底板平行设置,将集装箱分为上下两部分;4个侧板内壁分别加装有防护网;顶盖、中间隔板、底板、右侧板的防护网均可折叠,其中,折叠时集装箱以后壁板及与之相邻的左侧板的防护网为固定基准,形成“L”形折叠结构。进一步地,防护网为金属防护网,其网眼的尺寸小于30mmX30mm。进一步地,底板、箱门、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顶盖和中间隔板的材质为铝合金或塑钢材料。进一步地,底板下方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角轮,其中一侧的角轮为定向角轮,另一侧的角轮为万向并带有边刹的角轮。上述实施例中,当集装箱存放时,折叠后的集装箱最终形成“L”型的折叠结构,从而使空箱以“L”箱体为基准,彼此贴近码放,形成“链式”码放形式,减少了存放空间,该存储方式占地面积只是非折叠式集装箱的三分之一,便于集装箱的存储与运输。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折叠式邮政集装箱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折叠式邮政集装箱左视图; 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折叠式邮政集装箱右视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折叠式邮政集装箱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折叠式邮政集装箱后视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折叠式邮政集装箱信盒码放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图I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折叠式邮政集装箱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折叠式邮政集装箱左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折叠式邮政集装箱右视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折叠式邮政集装箱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折叠式邮政集装箱后视图;如图所示,该折叠式邮政集装箱包括底板I、箱门2、左侧板(图2所示)、右侧板(图3所示)、顶盖(图4所示)、后侧板(图5所示)和中间隔板3,其中底板I、箱门2、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顶盖和中间隔板3间为可拆卸、连接的扣式连接或铰接;中间隔板3位于集装箱中部,与底板I平行设置,将集装箱分为上下两部分;4个侧板内壁分别加装有防护网;顶盖、中间隔板3、底板I、右侧板的防护网均可折叠,其中,折叠时集装箱以后壁板及与之相邻的左侧板的防护网为固定基准,形成“L”形折叠结构。上述实施例中,折叠式邮政集装箱中间加隔板分为上下两部分,其宽度按照信盒尺寸设计,可分别装载邮政信盒或散件。例如,装载信盒时,一层内可码放四层、一层4个,共16个信盒,信盒在箱内纵向码放,标签向外,便于识别和装卸。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折叠式邮政集装箱信盒码放示意图。折叠式邮政集装箱的各个箱门可以单独封箱,独立开启,根据邮件种类和/或目的地的不同分别封装,有效地利用空间,达到集装箱有效空间与装载邮件的最佳组合。当集装箱存放时,折叠后的集装箱最终形成“L”形的折叠结构,从而使空箱以“L”箱体为基准,彼此贴近码放,形成“链式”码放形式,减少了存放空间,该存储方式占地面积只是非折叠式集装箱的三分之一,便于集装箱的存储与运输。 进一步地,防护网为金属防护网,其网眼的尺寸小于30mmX 30mm,可以有效地防止邮件掉出,保障邮件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进一步地,底板、箱门、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顶盖和中间隔板的材质为轻体材料如铝合金或塑钢材料,在保证整体强度的前提下,有效减轻了集装箱整体重量,为邮车的装载量创造有利的条件。进一步地,为便于折叠式邮政集装箱的移动,底板下方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角轮4,其中一侧(如左侧)的角轮为定向角轮,另一侧(如右侧)的角轮为万向并带有边刹的角轮。上述实施例中的折叠式邮政集装箱改变了目前邮件运输使用的传统邮件封装容器邮袋、信盒和托盘,避免了劳动强度大、装卸效率低、操作环境差、邮件种类识别困难、易出现交接差错及拉运量不利于核算的弊端,是实现装卸容器统一、邮件传递平滑对接、提高运输效率、交接质量、实现规范化生产,满足现代邮政运输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折叠式邮政集装箱的应用,可以优化作业组织流程,使邮政传统的手工作业模式可以真正摆脱人工装卸、体力劳动、效率低下的落后局面,推进企业现代化进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技术所必须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例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例描述分布于实施例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例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式邮政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箱门、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顶盖和中间隔板,其中所述底板、所述箱门、所述后侧板、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所述顶盖和所述中间隔板间为可拆卸、连接的扣式连接或铰接;所述中间隔板位于集装箱中部,与所述底板平行设置,将集装箱分为上下两部分;所述4个侧板内壁分别加装有防护网;所述顶盖、所述中间隔板、所述底板、所述右侧板的防护网均可折叠,其中,折叠时集装箱以所述后壁板及与之相邻的所述左侧板的防护网为固定基准,形成“L”形折叠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宗吾,赵国强,吕学民,胡岳颖,赵世波,冯丽柱,周志华,梁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邮政公司汽车运输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