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进巷道防脱轨承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72996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8 1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掘进巷道防脱轨承载车,包括车架和支撑脚;所述支撑脚的下部设置有车轮;车架包括前横梁和后横梁;前横梁与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前连接梁和第二前连接梁固定连接;后横梁与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后连接梁和第二后连接梁固定连接;第一前连接梁的后端固定有第一限位板;第一限位板的后端焊接有第一连接块;第一连接块伸入第一可旋转接头侧板内,并通过第一连接轴销与第一可旋转接头侧板连接;第一限位板与第一可旋转接头侧板间隔设置;第一可旋转接头侧板的后端焊接有第一轴套;第一后连接梁的前端伸入第一轴套内,并与第一轴套间隙配合;第一后连接梁的前端通过第一螺钉和第一挡板轴向定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防止车轮脱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承载车,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掘进巷道的承载车。
技术介绍
目前井下用于运输的轨道很多是临时铺设,用于铺轨道的底板没有经过专业人员及设备处理,所铺轨道不但高低不平而且弯道多、铺设不规范,导致在轨道上运行的设备发生掉道的事件经常发生,给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对轨道适应性强的掘进巷道防脱轨承载车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轨道适应性强的掘进巷道防脱轨承载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掘进巷道防脱轨承载车,包括车架和支撑脚;所述支撑脚的下部设置有车轮;所述车架包括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与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前连接梁和第二前连接梁固定连接;所述后横梁与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后连接梁和第二后连接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前连接梁的后端固定有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的后端焊接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伸入第一可旋转接头侧板内,并通过第一连接轴销与所述第一可旋转接头侧板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一可旋转接头侧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可旋转接头侧板的后端焊接有第一轴套;所述第一后连接梁的前端伸入所述第一轴套内,并与所述第一轴套间隙配合;第一后连接梁的前端通过第一螺钉和第一挡板轴向定位;所述第二前连接梁的后端固定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的后端焊接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伸入第二可旋转接头侧板内,并通过第二连接轴销与所述第二可旋转接头侧板连接;所述第二限位板与所述第二可旋转接头侧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可旋转接头侧板的后端焊接有第二轴套;所述第二后连接梁的前端伸入所述第二轴套内,并与所述第二轴套间隙配合;第二后连接梁的前端通过第二螺钉和第二挡板轴向定位。所述前横梁的中心部位通过支撑轴设置有万向节;所述万向节上设置有平衡杆;所述平衡杆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与承载设备前端连接部位相对应的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后横梁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与承载设备后端连接部位相对应的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所述前横梁的前端面上固定有牵引支撑座;所述牵引支撑座内设置有牵引连接块;所述牵引连接块上设置有牵引连接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能充分实现承载车四个车轮与轨道密实接触,以实现防脱轨功能,并且可防止承载车单边受カ而侧翻;另一方面,对承载设备的固定更加稳固,并且使承载设备自动适应所铺设轨道的前后、左右,在< 20mm范围内的高度差。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I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I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I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本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ー步说明如图I至图6所示,一种掘进巷道防脱轨承载车,包括车架和支撑脚4,支撑脚4的下部设置有车轮5,车架包括前横梁11和后横梁16。前横梁11与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前连接梁2和第二前连接梁固定连接,后横梁16与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后连接梁3和第二后连接梁固定连接。第一前连接梁2的后端固定有第一限位板12,第一限位板12的后端焊接有第一连接块18。第一连接块18伸入第一可旋转接头侧板14内,并通过第一连接轴销13与第一可旋转接头侧板14连接。第一限位板12与第一可旋转接头侧板14间隔设置。第一可旋转接头侧板14的后端焊接有第一轴套19,第一后连接梁3的前端伸入第一轴套19内,并与第ー轴套19间隙配合。第一后连接梁3的前端通过第一螺钉20和第一挡板21轴向定位。第二前连接梁的后端固定有第二限位板,第二限位板的后端焊接有第二连接块。第二连接块伸入第二可旋转接头侧板内,并通过第二连接轴销与第二可旋转接头侧板连接,第二限位板与第二可旋转接头侧板间隔设置。第二可旋转接头侧板的后端焊接有第二轴套,第二后连接梁的前端伸入第二轴套内,并与第二轴套间隙配合。第二后连接梁的前端通过第二螺钉和第二挡板轴向定位。前横梁11的中心部位通过支撑轴10设置有万向节9,万向节9上设置有平衡杆8,平衡杆8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与承载设备前端连接部位相对应的第一连接孔22和第二连接孔23。后横梁16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与承载设备后端连接部位相对应的第三连接孔17和第四连接孔24。前横梁11的前端面上固定有牵引支撑座7,牵引支撑座7内设置有牵引连接块6,牵引连接块6上设置有牵引连接孔6a。如图7所示,承载车工作时,将承载车置于轨道27上,将除尘器25置于承载车上,并在第一连接孔22、第二连接孔23、第三连接孔17和第四连接孔24处通过螺栓将其固定。在牵引连接孔6a处通过连接杆26与ニ运机架I连接。当承载车在掘进机的牵引下运动时,如果轨道基础出现前后不平的情况时,由于第一前连接梁2和第一后连接梁3可相对第一连接轴销13旋转,第二前连接梁和第二后连接梁可相对第二连接轴销旋转,因此承载车自动调整四个支撑脚的高低位置,从而实现承载车四个车轮与轨道的密实接触;当轨道基础出现左右底板严重高低不平吋,由于后连接梁可在轴套中旋转,因此承载车通过由第一可旋转接头侧板14和第一轴套19组成的第一可旋转接头,以及由第二可旋转接头侧板和第二轴套组成的第二可旋转接头来自动调整承载车四个支撑脚的高低位置,从而实现承载车轮对与轨道的密实接触。牵引装置传递给承载车的力始終作用位于承载车中间位置的牵引连接块6上,不会出现承载车受カ单边而将承载车推翻的情況。承载设备除尘器25与承载车为三点式动态接触,承载设备前端完全作用于平衡杆8上,并通过万向节9来适应轨道的左右不平衡,保证平衡杆8始終处于水平状态。将承载设备的重心锁定在平衡杆8的中心点,并通过与平衡杆8连接的万向节9实现支撑点与承载车动态连接。承载设备后端通过两个支撑点实现与后横梁16刚性连接,使连接更加稳固。显然,整个承载车是ー个柔性机构,每ー个支撑脚都可以单独上下调整并根据轨 道基础的变化进行自动平衡,但是由于第一限位板12和第二限位板的设置,使得柔性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使得前后连接梁的相对旋转具有ー极限位置。以上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技术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
中技术人员依本技术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掘进巷道防脱轨承载车,包括车架和支撑脚(4);所述支撑脚(4)的下部设置有车轮(5 );所述车架包括前横梁(11)和后横梁(16 );其特征是所述前横梁(11)与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前连接梁(2)和第二前连接梁固定连接;所述后横梁(16)与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后连接梁(3)和第二后连接梁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前连接梁(2)的后端固定有第一限位板(12);所述第一限位板(12)的后端焊接有第一连接块(18);所述第一连接块(18)伸入第一可旋转接头侧板(14)内,并通过第一连接轴销(13)与所述第一可旋转接头侧板(14)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12)与所述第一可旋转接头侧板(14)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可旋转接头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掘进巷道防脱轨承载车,包括车架和支撑脚(4);所述支撑脚(4)的下部设置有车轮(5);所述车架包括前横梁(11)和后横梁(16);其特征是:所述前横梁(11)与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前连接梁(2)和第二前连接梁固定连接;所述后横梁(16)与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后连接梁(3)和第二后连接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前连接梁(2)的后端固定有第一限位板(12);所述第一限位板(12)的后端焊接有第一连接块(18);所述第一连接块(18)伸入第一可旋转接头侧板(14)内,并通过第一连接轴销(13)与所述第一可旋转接头侧板(14)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12)与所述第一可旋转接头侧板(14)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可旋转接头侧板(14)的后端焊接有第一轴套(19);所述第一后连接梁(3)的前端伸入所述第一轴套(19)内,并与所述第一轴套(19)间隙配合;第一后连接梁(3)的前端通过第一螺钉(20)和第一挡板(21)轴向定位;所述第二前连接梁的后端固定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的后端焊接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伸入第二可旋转接头侧板内,并通过第二连接轴销与所述第二可旋转接头侧板连接;所述第二限位板与所述第二可旋转接头侧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可旋转接头侧板的后端焊接有第二轴套;所述第二后连接梁的前端伸入所述第二轴套内,并与所述第二轴套间隙配合;第二后连接梁的前端通过第二螺钉和第二挡板轴向定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少华李德文隋金君张小涛黄金星包亮王军张平黄立宁颜鸽来严春
申请(专利权)人: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