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沟串联布置的脱硫塔及使用此脱硫塔的脱硫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169559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8 17: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氧化沟串联布置的脱硫塔,包括脱硫前塔和脱硫后塔,脱硫前塔的烟气出口和脱硫后塔的烟气进口连通,脱硫前塔和脱硫后塔的下部浆液出口通过氧化沟连通;还公开了一种脱硫系统,包括氧化沟串联布置的脱硫塔,还包括第一浆液循环泵、第一氧化空气管、第二浆液循环泵、第二氧化空气管、氧化风机和排浆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氧化沟串联布置的脱硫塔及使用此脱硫塔的脱硫系统,两个脱硫塔的底部通过氧化沟连通,进出脱硫塔的水和物质在氧化沟中汇聚,因此通过在氧化沟中调节浆液,即可很容易的控制脱硫系统和单个脱硫塔的水和物质平衡,控制简单,且通过两个串联的脱硫塔吸收烟气中的SO2,脱硫效率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烟气净化设备,特别涉及一种脱硫塔和脱硫系统。技术背景燃煤发电是煤炭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燃煤火电机组需排放大量污染物,其中SO2以及粉尘对环境的危害较为严重,也是需要重点控制的主要污染物。因而,需要在燃煤发电的烟气排放处设置脱硫系统。烟气脱硫技术包括湿法脱硫和干法脱硫等,其中湿法脱硫技术的运用最为广泛。湿法烟气脱硫吸收塔的原理是利用石灰石碱性浆液从上向下喷淋,烟气从下向上流动,石灰石浆液滴在下落过程中吸收烟气中的SO2,生成石膏等副产品,达到脱除烟气中的SO2的目的。在湿法脱硫工艺中,排放的要求有越来越严格的趋势,同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比如西南地区的煤含硫量很高,这都要求脱硫吸收塔有很高脱硫率;而喷淋塔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技术喷淋层的设置最多都只有6层,如果再增加喷淋层,提高吸收区,虽然二氧化硫的溶解会加强,但是石灰石的溶解跟不上,造价和电耗增加很多,脱硫的效果却提高不明显;为达到高的脱硫率,出现了圆形塔两个单塔的串联。现有技术中,串联的两个脱硫塔的浆液池是分开设置的,然而对于单个脱硫塔和整个脱硫系统而言,都必须做到水与物质的平衡,否则,当水与物质不平衡时,便可能造成物质的堆积,致使脱硫系统出现故障,或者造成脱硫系统的脱硫效率降低。目前两个串联设置的脱硫塔,其分开设置的两个浆液池是通过浆液泵和管道联通,脱硫塔系统运行能耗较高,且难以控制系统和单个脱硫塔达到水和物质的平衡。因此,需要对现有技术中的串联脱硫塔进行改进,以使脱硫塔和脱硫系统能更容易的达到水和物质的平衡,提闻脱硫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氧化沟串联布置的脱硫塔及使用此脱硫塔的脱硫系统,其能使脱硫塔和脱硫系统容易的达到水和物质的平衡,并提闻脱硫效率。本技术氧化沟串联布置的脱硫塔及使用此脱硫塔的脱硫系统的具体方案为本技术氧化沟串联布置的脱硫塔,包括脱硫前塔和脱硫后塔,脱硫前塔的烟气出口和脱硫后塔的烟气进口连通,脱硫前塔和脱硫后塔的下部浆液出口通过氧化沟连通。进一步,所述脱硫前塔的烟气出口设置于塔的顶部,脱硫前塔的烟气入口设置于塔的中部;所述脱硫后塔的烟气入口设置于塔的顶部,脱硫后塔的烟气出口设置于塔的中部;进一步,所述脱硫前塔的中部内设有喷淋层A,所述脱硫后塔的中部内设有喷淋层B ;进一步,所述喷淋层A的上方设置有管式除雾器,所述喷淋层B的上方设置有屋脊式除雾器;进一步,所述喷淋层A的喷嘴喷淋方向向下,所述喷淋层B的喷嘴喷淋方向向上;进一步,所述喷淋层A和喷淋层B分别为2至6层;进一步,所述脱硫前塔和脱硫后塔均为圆形塔;进一步,所述氧化沟为直槽或U形折弯槽;进一步,所述氧化沟中部设置有沿其纵向延伸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氧化沟分隔成第一浆液通道和第二浆液通道,第一浆液通道和第二浆液通道的端部联通形成循环的浆液流道,所述第一浆液通道中设置有第一水下推进器,所述第二浆液通道中设置有第二水下推进器。本技术使用前述氧化沟串联布置的脱硫塔的脱硫系统,包括氧化沟串联布置的脱硫塔,还包括第一浆液循环泵、第一氧化空气管、第二浆液循环泵、第二氧化空气管、氧 化风机和排浆泵;所述第一浆液循环泵的进口设置于第一浆液通道中,第一浆液循环泵的出口和喷淋层A连通,所述第二浆液循环泵的进口设置于第二浆液通道中,第二浆液循环泵的出口和喷淋层B连通;所述第一氧化空气管设置于第一浆液通道中,所述第二氧化空气管设置于第二浆液通道中,所述氧化风机的排风口分别与第一氧化空气管和第二氧化空气管连通;所述排浆泵的进口设置于第一浆液通道或/和第二浆液通道中。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氧化沟串联布置的脱硫塔及使用此脱硫塔的脱硫系统,两个脱硫塔的底部通过氧化沟连通,进出脱硫塔的水和物质在氧化沟中汇聚,因此通过在氧化沟中调节浆液,即可很容易的控制脱硫系统和单个脱硫塔的水和物质平衡,控制简单,且通过两个串联的脱硫塔吸收烟气中的SO2,脱硫效率高。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氧化沟为直槽的脱硫塔及使用此脱硫塔的脱硫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氧化沟为U形折弯槽的脱硫塔及使用此脱硫塔的脱硫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氧化沟串联布置的脱硫塔,包括脱硫前塔I和脱硫后塔2,脱硫前塔I的烟气出口和脱硫后塔2的烟气进口连通,脱硫前塔I和脱硫后塔2的下部浆液出口通过氧化沟3连通。本实施例中,脱硫前塔I和脱硫后塔2的底部通过氧化沟连通,进出脱硫塔的水和物质在氧化沟3中汇聚,因此通过在氧化沟中调节浆液,即可很容易的控制脱硫系统和单个脱硫塔的水和物质平衡,控制简单,且通过两个串联的脱硫塔吸收烟气中的SO2,脱硫效率高。在具体实施中,脱硫前塔I和脱硫后塔2通过氧化沟边缘基础和架设在氧化沟上的支撑梁固定在氧化沟3的两端。本实施例中,所述脱硫前塔I的烟气出口 Ia设置于塔的顶部,脱硫前塔的烟气入口 Ib设置于塔的中部;所述脱硫后塔2的烟气入口 2a设置于塔的顶部,脱硫后塔2的烟气出口 2b设置于塔的中部,本结构中脱硫塔的烟气出、入口设置部位与塔的结构向适应;当然在不同实施方式中,脱硫塔的烟气出、入口设置位置还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中,所述脱硫如塔I的中部内设有嗔淋层A4,所述脱硫后塔2的中部内设有喷淋层B5,喷淋层用于喷出石灰石衆液吸收烟气中的S02。作为对本实施例的改进,所述喷淋层A4的上方设置有管式除雾器6,所述喷淋层B5的上方设置有屋脊式除雾器7,烟气经除雾后再排除脱硫塔,可节约系统耗水量;当然在脱硫塔设有除雾器的情况下,脱硫塔上需增设排水系统。作为对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喷淋层A4的喷嘴喷淋方向向下,所述喷淋层 B5的喷嘴喷淋方向向上,这只设置方式使浆液的喷出方向和烟气的移动方向相反,脱硫前塔I便为逆流吸收塔,脱硫后塔2便为逆顺流吸收塔,可提高脱硫效率。本实施例中,所述喷淋层A和喷淋层B分别为3层,喷淋层较多,脱硫效率较高;当然在不同实施方式中,喷淋层的数量可根据需要具体调整,脱硫塔的喷淋层数量设置为2至6层较为合适。作为对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脱硫前塔I和脱硫后塔2均为圆形塔,圆形塔运行中烟气阻力较小,烟气运行顺畅。本实施例中,所述氧化沟3为直槽,结构简单,浆液流动顺畅。当然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氧化沟3还可为U形折弯槽或其它形状,氧化沟为U形折弯槽时,脱硫前塔I和脱硫后塔2间的距离较短,便于布置连接两脱硫塔的管路等结构。作为对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氧化沟3中部设置有沿其纵向延伸的隔板8,所述隔板8将氧化沟3分隔成第一浆液通道9和第二浆液通道10,第一浆液通道9和第二浆液通道10的端部联通形成循环的浆液流道,所述第一浆液通道9中设置有第一水下推进器11,所述第二浆液通道10中设置有第二水下推进器12,通过水下推进器推动浆液沿浆液流道循环流动,可使浆液成分均匀,有利于提高脱硫效率。本技术使用前述实施例所述的氧化沟串联布置的脱硫塔的脱硫系统,包括氧化沟串联布置的脱硫塔,还包括第一浆液循环泵13、第一氧化空气管14、第二浆液循环泵15、第二氧化空气管16、氧化风机17和排浆泵18 ;所述第一浆液循环泵13的进口设置于第一浆液通道9中,第一浆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氧化沟串联布置的脱硫塔,其特征在于:包括脱硫前塔和脱硫后塔,脱硫前塔的烟气出口和脱硫后塔的烟气进口连通,脱硫前塔和脱硫后塔的下部浆液出口通过氧化沟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斌懿唐小健杨程但康崔社王梅熊志成胡萍刘宇聂静
申请(专利权)人: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