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小锻件错差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6702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锻造技术领域的减小锻件错差的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上下模板分别紧固在机床滑块和机床台面上,上下模板的后面分别设有导拄导套,上模板中设有上垫板,下模板中设有下垫板,上垫板上设有上模座,下垫板上设有下模座,上垫板与上模座、下垫板与下模座分别通过前锁紧块、右楔紧块进行固定锁紧,上模座上并排设置预锻上模、终锻上模,下模座上并排设置预锻下模、终锻下模,两块左楔紧块分别设置在上模座和下模座的左面,终锻上模处的上模座、终锻下模处的下模座上还有对位槽,对位块安装在对位槽内,预锻下模、终锻下模的上端都设有环形琐扣,顶料杆设置在下模板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小锻件错差,提高锻件精度。(*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锻造
的装置,具体是一种减小锻件错差的装置。技术背景目前我厂生产的十几种突缘类锻件,都是在1600T热模锻压力机而且装有双导柱窝座式模架上锻造的。模架有镦粗,预锻和终锻三工位。锻件均为S4级,锻件错移量≤0.5(指半径),达到或高于国家精密级标准对锻件的错移量要求。在实际生产突缘锻件过程中,其中有些产品有动平衡要求,换言之,锻件错移量≤0.3(指半径),锻件本身重2KG,这种要求不但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也非常少见。现有的设备,工装精度低,刚性差无法达到这种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减小锻件错差的装置,使其利用现有设备,工装在原模架的模座上重新设计模具,并在模具上增加环型导锁。因此本技术具有双重导向,能够最直接有效地克服锻打过程中的错移力,减小锻件错差,提高锻件精度。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由模架和模具两部分组成。所述的模架包括上下模板,导拄导套,上下垫板,顶料杆,左右楔紧块,上下模座及前锁紧块,紧固螺栓等组成。所述的模具包括预锻上下模,终锻上下模,环形琐扣(在预锻下模,终锻下模上口),对位块,预锻顶杆,终锻顶杆。这些部件之间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小锻件错差的装置,由模架和模具两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架包括:上模板(1)、下模板(2)、导拄导套(3)、上垫板(4)、下垫板(5)、顶料杆(6)、左楔紧块(7)、右楔紧块(8)、上模座(9)、下模座(10)、前锁紧块(11),所述的模具包括:预锻上模(12)、预锻下模(13)、终锻上模(14)、终锻下模(15)、环形琐扣(16)、对位块(17)、预锻顶杆(18)、终锻顶杆(19),上述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为:上下模板(1、2)分别紧固在机床滑块和机床台面上,上下模板(1、2)的后面分别设有导拄导套(3),上模板(1)中设有上垫板(4),下模板(2)中设有下垫板(5),上垫板(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小锻件错差的装置,由模架和模具两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架包括上模板(1)、下模板(2)、导拄导套(3)、上垫板(4)、下垫板(5)、顶料杆(6)、左楔紧块(7)、右楔紧块(8)、上模座(9)、下模座(10)、前锁紧块(11),所述的模具包括预锻上模(12)、预锻下模(13)、终锻上模(14)、终锻下模(15)、环形琐扣(16)、对位块(17)、预锻顶杆(18)、终锻顶杆(19),上述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为上下模板(1、2)分别紧固在机床滑块和机床台面上,上下模板(1、2)的后面分别设有导拄导套(3),上模板(1)中设有上垫板(4),下模板(2)中设有下垫板(5),上垫板(4)上设有上模座(9),下垫板(5)上设有下模座(10),上垫板(4)与上模座(9)、下垫板(5)与下模座(10)分别通过前锁紧块(11)、右楔紧块(8)进行固定锁紧,上模座(9)上并排设置预锻上模(12)、终锻上模(14),下模座(10)上并排设置预锻下模(13)、终锻下模(15),两块左楔紧块(7)分别设置在上模座(9)和下模座(10)的左面,终锻上模(14)处的上模座(9)、终锻下模(15)处的下模座(10)上还有对位槽,对位块(17)安装在对位槽内,预锻下模(13)、终锻下模(15)的上端都设有环形琐扣(16),顶料杆(6)设置在下模板(2)内,预锻顶杆(18)、终锻顶杆(19)设置在在下模座(10)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小锻件错差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管熙荣周煊孙佳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保捷汽车零部件锻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