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66431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8 1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其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避免车架与用于进行发动机侧和变速箱侧的连动连结的传动带接触。在相比将发动机(60)的输出轴和变速箱(7)的输入轴连接的假想线段(L1)偏向上侧的位置设置中间传动带轮(63a、63b)的中间传动轴,在设置于输出轴的输出带轮(61a)和中间传动带轮(63a)上挂设有第一传动带(62a),在设置于输入轴的输入带轮(70a)和中间传动带轮(63b)之间挂设有第二传动带(62b),将由所述第一传动带和所述第二传动带构成的带传动机构(62)超过车架的前端位置地挂设在输入带轮(70a)和输出带轮(61a)上,将张紧带轮(66)压接在第一传动带和第二传动带的上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经由带传动机构使设置于车架前端侧的变速箱的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输入轴和搭载于所述变速箱后方侧的车架的发动机的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输出轴连动地连结。
技术介绍
作为经由带传动机构使具有机体左右方向的输出轴的发动机和具有机体左右方向的输入轴的变速箱连动地连结的联合收割机,已知有记载在下述及中的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构成为,在设置于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输出 带轮和安装于变速箱上部的液压变速机构的输入带轮之间挂设传动带,发动机动力经由传动带传递至变速箱侧(参照专利文献I)。该联合收割机构成为,在发动机的输出轴侧设置带式无级变速机构,在该带式无级变速机构的输出带轮和设置于变速箱的输入轴的输入带轮之间挂设传动带,发动机动力经由传动带传递至变速箱侧(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1-161147号公报(〔0012〕段、图I、图2)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6-2747号公报(〔0007〕段、图I、图2)在这种联合收割机中,为了提高在较深的水田的作业性能,希望增高车架相对于履带行驶装置的位置以增高车高度,另外为了提高车高度高的机体的前后平衡的稳定性,也希望将发动机的位置配设在自前端侧的变速箱离开的后方侧。然而,如上述所述,对于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的结构而言,在设置于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输出带轮和安装在变速箱上部的液压变速机构的输入带轮之间挂设一条传动带来进行动力传递。因此,例如在不改变变速箱的上下位置而增高搭载有发动机的车架的位置来增高车高度,在增高了该车高度的状态下欲将发动机的配设位置设置在自车架的前端离开的后方侧的情况下,车架的前端侧有可能与在所述输出带轮和输入带轮之间挂设的传动带接触,从而难以将车架的高度更高地设置或使发动机的位置向后方侧更远尚地设置。如上述所述,对于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的结构而言,在被传递发动机的驱动力的带式无级变速机构的输出带轮和设置于变速箱的输入轴的输入带轮之间挂设有传动带。在该结构中,由于带式无级变速机构朝向发动机的前方侧延伸,因此,即便发动机位于比较远离变速箱的后方侧,带式无级变速机构的输出侧的带轮仍处于变速箱附近,可以避免传动带与车架的前端侧接触。但是,由于必须使用设置有如上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机构的传动机构,因此存在容易导致传动结构复杂化、大型化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其与车高度的上升和发动机位置的后方移动无关,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避免车架和用于进行发动机侧和变速箱侧的连动连结的传动带接触,并且可以谋求提高水田性能、使前后平衡稳定。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技术的联合收割机经由带传动机构使输入轴和输出轴连动地连结,该输入轴为设置于车架前端侧的变速箱的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输入轴,该输出轴为搭载于所述变速箱后方侧的车架的发动机的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输出轴,所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在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输出带轮和所述中间传动带轮上挂设有第一传动带,在设置于所述变速箱的输入轴的输入带轮和所述中间传动带轮之间挂设有第二传动带,利用所述第一传动带和所述第二传动带构成所述带传动机构。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为,超过所述车架的前端位置在设置于变速箱的输入轴的输入带轮和设置于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输出带轮上挂设有所述带传动机构。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为,配置有对所述第一传动带和所述第二传动带分别 向张紧侧施力的张紧带轮,该张紧带轮压接在所述第一传动带和所述第二传动带的上侧。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为,在所述变速箱的输入轴和发动机的输出轴之间且相比将发动机的输出轴和变速箱的输入轴连接的假想线段偏向上侧的位置,设置有中间传动轴,在该中间传动轴上支承有中间传动带轮。根据上述结构,在设置于变速箱的输入轴的输入带轮和设置于发动机的输出轴的输出带轮上挂设的带传动机构超过车架的前端位置地配设在变速箱的输入轴和发动机的输出轴之间,并且在相比将发动机的输出轴和变速箱的输入轴连接的假想线段偏向上侧的位置具有中间传动轴。由此,在设置于中间传动轴的中间传动带轮上挂设的第一传动带和第二传动带以弯折成中间传动轴部分向上前方侧突出的 < 形的形状挂设,车架处于进入该弯折的部分的下侧凹入位置的状态。因此,与变速箱的对地高度相比使车架位于较高位置以增高车高度,而且,使发动机位于自车架的前端离开的后方侧,从而具有能够避免带传动机构和车架接触的优点。另外,对第一传动带和第二传动带分别向张紧侧施力的张紧带轮配设成压接在第一传动带和第二传动带的上侧,因此,在第一传动带及第二传动带的下侧不需要用于配设张紧带轮的空间及其支承结构,可以配设成使车架进一步靠近第一传动带及第二传动带下侧的状态。因此,具有容易使车架位于更高位置以提高车高度,而且使发动机位于更远离车架前端的后方侧的优点。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为,与所述第一传动带和所述第二传动带分别对应的所述张紧带轮安装在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所述中间传动轴的支承臂上。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中间传动轴作为用于对张紧带轮的支承臂进行支承的机构起作用,因此,具有能够谋求简化结构的优点。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为,所述中间传动轴在机体左右方向上的一端侧被竖立设置于所述车架的支承体支承,另一端侧利用设置在车架上的驾驶部底板支承框的横壁支承。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可以将设置在车架上的驾驶部底板支承框的横壁用作对中间传动轴的另一端侧进行支承的部件,因此,具有因构成部件的兼用化而能够谋求简化结构的优点。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为,对所述中间传动轴的一端侧进行支承的支承体竖立设置在装备有用于安装变速箱的安装托架的变速箱支承架上。根据上述结构,可以使位于相比将发动机的输出轴和变速箱的输入轴连接的假想线段偏向上侧的位置的中间传动轴的偏移量较小,从而具有可以谋求带传动机构的小型化的优点。S卩,在车架的前端侧位置支承变速箱的变速箱支承架设置在车架的前端侧位置,安装在该变速箱支承架上的支承体、在支承体所支承的中间传动轴上设置的中间传动带轮也必然位于车架的前端侧位置。而且,因中间传动轴位于车架的前端侧位置,因此,因中间传动轴的位置相对于将发动机的输出轴和变速箱的输入轴连接的假想线段偏移而弯折的带传动机构的弯折位置也位于车架的前端侧位置。 由此,形成在带传动机构的弯折位置的下侧的下侧凹入位置位于前后方向上与处于车架前端侧位置的变速箱支承架一致的位置,在避免带传动机构的传动带产生与车架前端侧接触这样的不良情况方面是优选的,并且,仅通过将中间传动带轮配设成相比变速箱支承架稍微向上侧离开,就能够可靠地避免传动带与变速箱支承架接触。因此,可以避免如将中间传动轴设置成自连接发动机的输出轴和变速箱的输入轴的假想线段较大地离开的情况那样,自发动机的输出轴或变速箱的输入轴至中间传动轴的长度变得较长而导致各传动带的挂设长度变得较长,从而容易谋求带传动机构的小型化,在这方面是有利的。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为,使配设在所述车架的左右方向上的一端侧的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朝向所述车架的另一端侧突出,使配设在所述车架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变速箱的输入轴朝向配设有所述发动机这一侧的车架的一端侧突出,并且,由挂设有所述第一传动带的第一中间传动带轮和挂设有所述第二传动带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经由带传动机构(62)使输入轴(70)和输出轴(61)连动地连结,该输入轴(70)为设置于车架(1)前端侧的变速箱(7)的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输入轴,该输出轴(61)为搭载于所述变速箱(7)后方侧的车架(1)的发动机(60)的朝向机体左右方向的输出轴,所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在设置于所述发动机(60)的输出轴(61)的输出带轮(61a)和所述中间传动带轮(63a)上挂设有第一传动带(62a),在设置于所述变速箱(7)的输入轴(70)的输入带轮(70a)和所述中间传动带轮(63b)之间挂设有第二传动带(62b),利用所述第一传动带(62a)和所述第二传动带(62b)构成所述带传动机构(62)。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乙宗拓也松本健太米田丰西田和彦长野文男滨砂大吾近藤博幸小林宜泰阿瀬勇丸山纯一村山贤多坂井孝次日田定范熊谷雅行内孝广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