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退出冷锻零件的顶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6546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以退出冷锻零件的顶出装置,其安装于一冷锻机械上用于顶出一冷锻零件,该顶出装置包含一具有一贯穿孔的顶出套筒、一穿过而设置于该贯穿孔中的顶出件,及一穿过而设置于该贯穿孔中的弹性组件,该弹性组件具有一顶抵于该顶出件的第一端,及一与该第一端相反而顶抵于该冷锻机械上的第二端。借助该顶出套筒与配合该顶出件及该弹性组件,以顶出该冷锻零件,使该冷锻零件所受的顶出力较为平均,有效防止该冷锻零件于顶出时因受力不平均发生变形,进而提高该冷锻零件的良品率。(*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顶出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以退出冷锻零 件的顶出装置。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现有冷锻机械1是用以锻造一冷锻零件14,该冷锻 机械1包含一模座11、 一设置于该模座11中的顶出装置12、 一与该 顶出装置12相配合设置的锻造单元13,及一用以驱动该顶出装置12 的动力源(图未示),该冷锻零件14包括一头部141,及一自该头部 向外延伸的杆身部142。该顶出装置12包括一固定而设于该模座11上的安装座121,及 一穿过而设置于该安装座121中的顶出杆122,而每一锻造单元13包 括一设置于相对应的安装座121中的母模131、 一与该母模131相对 应设置的公模座132,及一设置于该公模座132中的公模133,而该冷 锻零件14的杆身部142是穿过并设置于该母模131中,而该公模133 依据箭头15方向往复移动以冲锻成型该冷锻零件14的头部141。参阅图2,借助一动力源(图未示)用以驱动该顶出装置12的顶 出杆122沿箭头16所示方向往复移动,推抵该冷锻零件14的杆身部 142,将位于该母模131内的该冷锻零件14顶出。利用顶出杆122虽然可以将位于相对应的母模131内的该冷锻零 件14顶出,但是,由于该顶出杆122在顶出该冷锻零件14时,只推 抵于该冷锻零件14的杆身部142上,造成该动力源驱动该顶出杆122 的力量只集中于该冷锻零件14的头部141相对于该杆身部142的位置 上,使得该头部141所受的顶出力量不平均,造成该冷锻零件14的头 部141在顶出该母模131后,产生弯曲变形,大幅度影响了该冷锻零 件14的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提高冷锻零件的品质的用以 退出冷锻零件的顶出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用以退出冷锻零件的顶出装置是安 装于一冷锻机械上用于顶出一冷锻零件,该冷锻零件包括一杆身部, 而该顶出装置包含一可安装于该冷锻机械上的顶出套筒、 一顶出件, 及一弹性組件。该顶出套筒具有一贯穿孔、 一形成于该贯穿孔中的挡止部,及一 由该挡止部所界定而成且小于该贯穿孔的孔径并互相连通的间隙。该 顶出件是穿过而设于该贯穿孔中,且具有一可顶抵于该挡止部的卡制 部,及一自该卡制部向外延伸的顶出部。而该弹性组件穿过而设于该 贯穿孔中,且具有一顶抵在该顶出件的卡制部的第一端,及一与该第 一端相反而顶抵在该冷锻机械上的第二端。该冷锻零件的杆身部是穿过而延伸于该顶出套筒的贯穿孔中,而 该顶出件的顶出部穿过该间隙,并推抵于该冷锻零件的杆身部底面, 以退出该冷锻零件。本技术的功效在于,借助该顶出套筒与配合该顶出件及该弹 性组件,以顶出该冷锻零件,使该冷锻零件所受的顶出力较为平均, 从而有效防止该冷锻零件于顶出时因受力不平均而发生变形,进而提 高该冷锻零件的良品率。附图说明图l是一剖面图,说明现有冷锻机械。图2是一剖面图,辅助说明现有冷锻机械顶出一冷锻零件的状态。 图3是一立体图,说明本技术用以退出冷锻零件的顶出装置 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图4是一剖面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安装于一冷锻机械的状态。图5是一 剖面图,说明该第 一较佳实施例顶出 一冷锻零件的状态。 图6是一局部立体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顶出套筒的第一端面的状态。图7是一剖面图,说明本技术用以退出冷锻零件的顶出装置 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图8是一局部立体图,说明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顶出套筒的第一 端面的状态。图9是一剖面图,说明本技术用以退出冷锻零件的顶出装置 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图IO是一局部立体图,说明该第三较佳实施例的顶出套筒的第一 端面的状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较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用以退出冷锻零件的顶 出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参阅图3,本技术用以退出冷锻零件的顶出装置2的第一较 佳实施例包含一具有一贯穿孔211的顶出套筒21、 一穿过而设置于该 贯穿孔211中的顶出件22,及一穿过而设置于该贯穿孔211中的弹性 组件23。该顶出套筒21还具有一第一端面212,及一与该第一端面212相 反的第二端面213,该贯穿孔211具有一自该第一端面212朝该第二 端面213方向延伸的第一孔径部214、 一自该第二端面213朝该第一 端面212方向延伸的第二孔径部215,及一形成于该第一孔径部214 及该第二孔径部215相连接处的挡止部216,而该第二孔径部215的 孔径大于该第一孔径部214的孔径,该顶出件22与该弹性组件23是 穿过而设置于该第二孔径部215中,该顶出套筒21还具有一由该挡止 部216所界定,并连通该第一孔径部214及该第二孔径部215的间隙 217,而且该间隙217的孔径小于该第二孔径部215的孔径,等于该第 一孔径部214的孔径。该顶出件22具有一可顶抵于该贯穿孔211的挡止部216的卡制部 221、 一自该卡制部221向外延伸的顶出部222,及一自该卡制部221 朝与该顶出部222相反方向延伸的连接部223,该顶出部222可穿过并设于该间隙217及该贯穿孔211的第一孔径部214中,而该弹性组 件23具有一顶抵于该顶出件22的卡制部221上的第一端231,及一 与该第一端231相反的第二端232。于本较佳实施例中,该弹性组件23是一压缩弹簧。 配合参阅图4,该顶出装置2是安装于一冷锻机械3上,以顶出 一冷锻零件4。该冷锻机械3包含一母模座31、 一与该母模座31相配 合设置的公模座32、 一设置于该母模座31中的母模33、 一设置于该 公模座32中的公模34、 一用以带动该顶出装置2的连接杆35、 一用 以夹制该冷锻零件4的夹制件(图未示),及一用以驱动该连接杆35 的动力源(图未示),该顶出装置2是设置于该母模座31中,并穿过 而设置于该母模33上,该顶出装置2的顶出套筒21的第二端面213 是连接于该连接杆35上,而该弹性组件23的第二端232是顶抵于该 连接杆35上。该冷锻零件4包括一头部41,及一 自该头部41向外延伸的杆身 部42,该冷锻机械3的夹制件夹制于该冷锻零件4的杆身部42,并使 该冷锻零件4的杆身部42压抵于该顶出件22的顶出部222,而将该 冷锻零件4的杆身部42容纳而置于该顶出套筒21的第一孔径部214 中,并压缩了该弹性组件23,同时受该公模34的对应沖锻,在该公 模34冲缎的瞬间该夹制件放松该冷锻零件4,利用该公模34沖锻该 冷锻零件4的头部41,并使该顶出件22处于图4中所显示的位置, 关于该夹制件的运动与构造为熟悉锻造领域的人士可轻易得知,在此 不予多赘述。续参阅图5,当该顶出装置2欲顶出该冷锻零件4时,该动力源 驱动该连接杆35带动该顶出装置2的顶出套筒21依据图5中箭头36 所示方向移动,使该顶出套筒21的第一端面212顶抵于该冷锻零件4 的头部41底面,且突伸于该母模33之外并部分穿过而设置于该公模 34中,同时,该公模座32则依据图5中箭头37所示方向移动使该公 模34与该母模33相互分离,并借助该弹性组件23的弹性回复力的作 用,使该顶出件22也依据图5中箭头36所示方向移动,推动该冷锻零件4的杆身部42,造成该冷锻零件4的杆身部42弹出该顶出套筒 21的第一孔径部214外使该冷锻零件4自该公模座32中落下,此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以退出冷锻零件的顶出装置,其安装于一冷锻机械上用于顶出一冷锻零件,该冷锻零件包括一头部,一自该头部向外延伸的杆身部,其特征在于: 该顶出装置包含一安装于该冷锻机械上的顶出套筒、一顶出件,及一弹性组件,该顶出套筒具有一贯穿孔、一形成于 该贯穿孔中的挡止部,及一由该挡止部所界定而成且小于该贯穿孔的孔径并互相连通的间隙,该顶出件是穿过而设于该贯穿孔中,且具有一可顶抵于该挡止部的卡制部,及一自该卡制部向外延伸的顶出部,而该弹性组件穿过而设于该贯穿孔中,且具有一顶抵于该顶出件的卡制部的第一端,及一与该第一端相反而顶抵于该冷锻机械上的第二端,该冷锻零件的杆身部是穿伸于该顶出套筒的贯穿孔中,该顶出件的顶出部穿伸过该间隙,并推抵于该冷锻零件的杆身部底面,以退出该冷锻零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以退出冷锻零件的顶出装置,其安装于一冷锻机械上用于顶出一冷锻零件,该冷锻零件包括一头部,一自该头部向外延伸的杆身部,其特征在于该顶出装置包含一安装于该冷锻机械上的顶出套筒、一顶出件,及一弹性组件,该顶出套筒具有一贯穿孔、一形成于该贯穿孔中的挡止部,及一由该挡止部所界定而成且小于该贯穿孔的孔径并互相连通的间隙,该顶出件是穿过而设于该贯穿孔中,且具有一可顶抵于该挡止部的卡制部,及一自该卡制部向外延伸的顶出部,而该弹性组件穿过而设于该贯穿孔中,且具有一顶抵于该顶出件的卡制部的第一端,及一与该第一端相反而顶抵于该冷锻机械上的第二端,该冷锻零件的杆身部是穿伸于该顶出套筒的贯穿孔中,该顶出件的顶出部穿伸过该间隙,并推抵于该冷锻零件的杆身部底面,以退出该冷锻零件。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用以退出冷锻零件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顶出套筒还具有一第一端面,及一与该第一端面相反且与该冷锻机械相连接的第二端面,该贯穿孔具有一自该第一端面朝该第二端 面方向延伸的第一孔径部,及一自该第二端面朝该第一端面方向延伸 的第二孔径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朝鹏叶朝麟叶朝彬
申请(专利权)人:长宏工厂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