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着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65085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8 12:04
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得到一种粘着片,该粘着片即使薄膜化至5μm以下时,也显示出高粘着力。该粘着片的特征在于在基材的至少一面设置有粘着剂层,构成所述粘着剂层的粘着剂含有具有交联性官能团的丙烯酸系共聚物A和聚氨酯树脂B,该聚氨酯树脂B通过使扩链剂b3与末端为异氰酸酯的聚氨酯预聚体反应而得到,所述末端为异氰酸酯的聚氨酯预聚体通过使二醇b1与多价异氰酸酯化合物b2反应而得到,所述扩链剂b3含有具有两个羟基和/或氨基的化合物b4和具有三个以上羟基和/或氨基的化合物b5,化合物b4与化合物b5的质量比为b4/b5=7/3~10/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粘着片,特别涉及一种即使将粘着剂层薄膜化也能够显现期望的粘着力的粘着片。
技术介绍
粘着剂的粘着力依赖于涂布量,即形成的粘着剂层的厚度,在标签、胶带等使用的 粘着片中,为了满足各种目的而设定粘着剂层的厚度,但是为了显现稳定的粘着力,几乎不使粘着剂层的厚度薄于10 μ m。近年来,在电子机器或光学机器等中,期望制品的薄型化,同样也期望用于连接构成电子机器或光学机器的部件的粘着片薄型化,或者用于加工时临时粘接的粘着片薄型化。关于用于连接构成电子机器或光学机器的部件的粘着片薄型化,或者关于用于加工时临时粘接的粘着片薄型化,提出了各种方案,其中存在以降低粘着力为手段而薄膜化的方案,还存在即使薄膜化也不希望降低粘着力的方案。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通过控制由2液交联型丙烯酸系粘着剂形成的粘着剂层的厚度为2-10 μ m (实施例中为2. 5-3 μ m),从而提高液晶画面保护薄膜等的再剥离性,即通过薄膜化使粘着力降低。在专利文献2中,通过控制由聚硅氧烷系粘着剂形成的粘着剂层的厚度为O. 5-20 μ m(实施例中为I. O μ m),从而便于从层压电路基板上的剥离,即通过薄膜化使粘着力降低。在专利文献3中,通过使用橡胶系的粘着剂,即使将粘着剂层的厚度薄膜化至2-10 μ m (实施例中为3 μ m)程度,也不降低对液晶显示器的粘接可靠性,也就是说以即使薄膜化也不降低粘着力为目标。在专利文献4中,通过使用橡胶系的粘着剂,即使将粘着剂层的厚度薄膜化至2-10 μ m (实施例中为2-7 μ m)程度,也不降低对光学部件的粘接可靠性,也就是说以即使薄膜化也不降低粘着力为目标。在专利文献5中,通过控制由交联型丙烯酸系粘着剂等形成的两层的粘着剂层的合计厚度小于ΙΟμπι (实施例中I层为3-7 μ m),从而提高晶片(々二 〃)加工工序中的剥离性,即通过薄膜化使粘着力降低。另外,专利文献6中公开了一种粘着型光学薄膜,该光学薄膜为使用了(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和交联剂的光学薄膜,该(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为含有由含杂环的丙烯酸单体、(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和(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形成的重均分子量较大的(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并记载了粘着剂层的厚度为1-15 μ m、以即使薄膜化也不降低粘着力为目标。虽然在专利文献6的实施例中记载了粘着剂层的厚度5μπι时的粘着力为6N/25mm左右,但是,对进一步薄膜化时的粘着力没有记载。另一方面,对于用于皮肤粘贴或用于标签等通用的丙烯酸系粘着剂等也进行薄膜化时,发现特别是在小于5 μ m的范围内,粘着力明显降低。因此,关于通用的粘着片,没有提出以特意对粘着剂层进行薄膜化而达到能够在上述电子机器等中使用的水平为目的的改进。例如,在专利文献7中,使皮肤粘贴药片中的由丙烯酸系粘着剂或橡胶系粘着剂形成的粘着剂层的厚度为10-80 μ m,但其并不是以即使进行薄膜化时也不降低粘着力为目标。另外,虽然在专利文献8中提出了一种适合作为广告、墙壁、车辆等的装饰用大型粘着片的易粘贴性粘着片,粘着剂层的厚度为7-100 μ m,但其也 不是以即使进行薄膜化时也不降低粘着力为目标(实施例中推测为30 μ m左右)。此外,专利文献9中公开了一种用于通用粘着片的粘着剂组合物,该粘着剂组合物含有使用两种具有3个以上官能团的扩链剂配制的聚氨酯树脂和丙烯酸系聚合物。但是,实施例中仅测定粘着剂层的厚度为25μπι的初期粘接力和再剥离性,其并不是以即使进行薄膜化时也不降低粘着力为目标。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I :特开2005-007618号公报专利文献2 :特开2006-281488号公报专利文献3 :特开2008-133435号公报专利文献4 :特开2008-102271号公报专利文献5 :特开2009-158503号公报专利文献6 :特开2007-277510号公报专利文献7 :特开2008-255038号公报专利文献8 :特开2009-035692号公报专利文献9 :特开2009-15553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将粘着剂层薄膜化至例如5μπι以下时,也能够显示高粘着力的粘着片,即通过薄膜化不降低粘着力的粘着片。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进行了深入研讨,结果发现通过以特定的比例将使用具有特定的官能团的扩链剂合成的聚氨酯树脂和具有交联性官能团的丙烯酸系聚合物混合,即使将粘着剂层的厚度薄膜化至5 μ m以下时,也能够显示出高粘着力,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SP,本专利技术提供下述(I) 一种粘着片,其特征在于,该粘着片为在基材的至少一面设置有粘着剂层的粘着片,构成所述粘着剂层的粘着剂含有具有交联性官能团的丙烯酸系共聚物A和聚氨酯树脂B,该聚氨酯树脂B通过使扩链剂b3与末端为异氰酸酯的聚氨酯预聚体反应而得到,所述末端为异氰酸酯的聚氨酯预聚体通过使二醇bl与多价异氰酸酯化合物b2反应而得到,所述扩链剂b3含有具有两个羟基和/或氨基的化合物b4以及具有三个以上羟基和/或氨基的化合物b5,化合物b4与化合物b5的质量比为b4/b5=7/3 10/0。(2)上述(I)中记载的粘着片,所述二醇bl为分子量1000-3000的二元醇。 (3 )上述(I)或(2 )中记载的粘着片,所述化合物b4为具有羟基和氨基的化合物。(4)上述(I)- (3)中任意一项记载的粘着片,所述交联性官能团来自于乙烯型不饱和羧酸或(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5)上述(I) - (4)中任意一项记载的粘着片,构成所述丙烯酸系共聚物A的单体还包括以含氮的乙烯型不饱和单体作为构成成分。(6)上述(I) - (5)中任意一项记载的粘着片,所述粘着片还含有交联剂C。(7 )上述(I) - (6 )中任意一项记载的粘着片,所述粘着片以所述丙烯酸系共聚物A和聚氨酯树脂B的质量比为A/B=40/6(Tl/99的比例含有所述丙烯酸系共聚物A和聚氨酯树脂B。(8)上述(I)- (7)中任意一项记载的粘着片,所述丙烯酸系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 (Mw)为30万 150万。(9)上述(I)- (8)中任意一项记载的粘着片,粘着剂层的厚度为O. 1-5 μ m。根据本专利技术,即使将粘着剂层薄膜化时,也能够得到可呈现高粘着力的粘着片。通过将粘着剂层薄膜化,减少粘着剂的涂布量,能够实现削减成本或减少进行多层化时的总厚度,适用于多种领域。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粘着片的特征在于,该粘着片为基材和在基材的至少一面设置有粘着剂层的粘着片,所述粘着剂层为含有具有交联性官能团的丙烯酸系共聚物A和聚氨酯树脂B;且以特定比例含有作为聚氨酯树脂B的成分的具有两个羟基和/或氨基的化合物以及具有三个以上羟基和/或氨基的化合物。首先,对本专利技术的粘着剂层中所使用的作为成分A的具有交联性官能团的丙烯酸系共聚物进行说明。作为成分A的具有交联性官能团的丙烯酸系共聚物是以(甲基)丙烯酸酯为主要成分的单体混合物聚合而得到的丙烯酸系共聚物。作为该单体混合物,以(甲基)丙烯酸酯为主要成分,且含有具有与后述的交联剂反应的交联性官能团的单体。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甲基)丙烯酸酯指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二者。其它的类似用语也同样。交联性官能团具体指羧基、羟基、氨基等。其中,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稻男洋一樫尾干広
申请(专利权)人:琳得科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