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晶背光驱动电流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62142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7 19: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晶背光驱动电流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控制单元;电平转换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控制单元基于获得的控制信号而输出的控制电平,并基于所述控制电平生成参考电平;恒流单元,与所述电平转换单元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参考电平,并基于所述参考电平生成至少包括第一电流和第二电流的两种电流,其中,所述第一电流的第一电流值与所述第二电流的第二电流值为不同电流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领域,尤其涉及液晶背光驱动电流控制领域。
技术介绍
3D (D :Dimension,线度、维的意思)显示作为ー种新兴的显示方式,因相比普通的2D显示画面更加立体逼真,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备受消费者的亲睐。而目前的有线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大部分还是2D画面,3D画面还比较少,要想观看3D画面需要将电视台传送的2D画面转换成3D画面来显示。因此,消费者对于液晶电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购买的一台液晶电视既能够观看2D画面又能够观看3D画面,由此,液晶电视厂家尽力开发2D和3D可转换的液晶电视,使购买者在观看时可以根据自己的 需要切换显示模式。目前的技术中,对2D/3D可切换显示的立体显示器,必须在液晶面板的后部加一可控制开关的液晶光阀,液晶光阀开启吋,实现3D显示,液晶光阀关闭吋,实现2D显示,进而实现2D/3D显示的切换;液晶光阀的存在,虽然实现了 2D/3D的切换;但在液晶光阀开启状态,会使光源提供的很大一部分光线无法投射到液晶面板上,造成在3D模式下亮度的锐減,进而在同样的背光亮度下,会使得在3D模式下的亮度较2D模式下的亮度要衰减三分之ニ左右,但是,亮度的高低对3D显示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在现有技术中,为了使3D状态下亮度增加,通常采用把背光源在2D模式下亮度就设置的很高,这样做虽然保证了 3D状态下的亮度要求,但也使2D和3D状态下亮度差异较大,不但会对观看者带来不适,也使2D模式下存在电カ浪费的技术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目前的方法是,在2D显示时使用适合2D显示的较低电流和使用较大占空比的调光信号,而在3D显示时切换成较2D显示要高的电流和使用较小占空比的调光信号,这样既保证了 3D显示时对亮度大的要求,又保证了 2D显示时适合观看的低亮度以及节能的需求。该方法目前都是通过采用控制开关管添加并联电阻的方式来调整液晶面板背光源的驱动芯片的控制电平的输入,用该控制电平控制驱动芯片产生參考电平,从而实现改变背光源驱动电流。如图I,2D/3D控制电平控制开关管VI,使LED驱动芯片的ADMIN引脚在Vl处于开或者关的状态时,由于电阻R1、电阻R2和电阻R3的分压而产生不同的控制电平。当输入驱动芯片的PWMIN信号为高电平吋,驱动芯片的COMP引脚处的开关管V2处于关闭状态,ISENSE引脚检测电阻RO非接地端的电压,根据检测到的电压值控制引脚DRI的输出,控制电平不同,对应的DRI的输出值就不同,通过电压控制模块产生的VOUT就不同,从而使LED灯组两端有不同压差,即LED灯组具有不同的电流;同吋,ISENSE引脚的检测还是ー个动态的过程,该过程也是保持电流恒定的过程;当PWMIN信号为低电平时,控制COMP引脚处的开关管V2打开,则LED灯组上无电流。由此,依靠2D/3D控制电平来驱动芯片完成背光源电流的切换和调光。但本申请专利技术人在实现申请实施例中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问题I、需要背光源驱动芯片必须具有2D/3D控制电平接收引脚、灯组电压控制引脚、恒定电流控制引脚等,因此存在需要的引脚较多的技术问题;2、同时,需要恒定电流的外围电路配合驱动芯片来完成背光电流的恒定功能,这样就存在对芯片的动态调整速度要求高的技术问题;3、由于现有技术中脱离驱动芯片,无法完成电流的切換,所以,存在实现方案単一且依赖性强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ー种液晶背光驱动电流控制装置以及方法,解决了现有技 术中存在的实现方案单ー且依赖性强的技术问题,实现了不用背光源驱动芯片也可实现背光驱动电流的切換和恒定功能的技术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ー种液晶背光驱动电流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单元;电平转换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控制単元基于获得的控制信号而输出的控制电平;并基于所述控制电平生成參考电平;恒流单元,与所述电平转换单元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參考电平,并基于所述參考电平生成至少包括第一电流和第二电流的两种电流,其中,所述第一电流的第一电流值与所述第二电流的第二电流值为不同电流值。进ー步的,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控制单元,包括第一信号输入引脚及第一 PWMIN引脚;第二控制单元,包括与所述第一信号输入引脚连接的第二信号输入引脚,及与所述第一 PWMIN引脚连接的第二 PWMIN引脚。进ー步的,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括第一供电引脚;第一电子开关,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其中,所述第二端与所述供电引脚连接,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控制単元的内部第一控制信号连接;第二电子开关,包括第四端、第五端和第六端,其中,所述第五端与所述第三端连接,所述第四端与所述控制単元的内部第二控制信号连接;第一接地引脚,与所述第六端连接;I/O引脚,连接在所述第五端及所述第三端间的连线上。进ー步的,所述电平转换单元具体包括第二供电引脚;第一电阻,包括第七端和第八端,其中,所述第七端与所述第二供电引脚连接;第二电阻,包括第九端和第十端,其中,所述第九端与所述第八端连接;第三电阻,包括第十一端和第十二端,其中,所述第十一端与所述第十端连接;第二接地引脚,与所述第十二端连接;电平控制引脚,连接在所述第八端及所述第九端间的连线上,并与所述I/O引脚相连;參考电平引脚,连接在所述第十端及所述第十一端间的连线上。进ー步的,所述恒流単元包括运放模块,包括第十三端、第十四端和第十五端,其中,所述第十三端与所述參考电平引脚连接;调流模块,与所述运放模块相连。进ー步的,所述调流模块包括第一三极管,包括第十六端、第十七端和第十八端,其中,所述第十八端与所述第十四端连接;第四电阻,包括第十九端和第二十端,其中,所述第十九端分别与所述第十四端和所述第十八端相连;第五电阻,包括第二十一端和第二十二端,其中,所述第二十一端与所述第十六端相连,所述第二十二端与所述第十五端相连;第三接地引脚,与所述第二十端相连。进ー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LED灯,与所述恒流单元连接,在接收到的所述第一电流或第二电流后,所述LED灯能够处于发光状态。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了 ー种液晶背光驱动电流控制方法,应用于所述背光驱动电流控制装置,包括接收控制信号;基于所述控制信号生成控制电平; 基于所述控制电平生成參考电平;基于所述參考电平生成至少包括第一电流和第二电流的两种电流,其中,所述第一电流的第一电流值与所述第二电流的第二电流值为不同电流值。进ー步的,在所述控制信号包括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时,所述基于所述控制信号生成控制电平,具体为基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当所述液晶背光驱动电流控制装置中的第一电子开关处于关闭状态、第二电子开关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液晶背光驱动电流控制装置中的I/o引脚输出第一控制电平;当所述第一电子开关处于打开状态、第二电子开关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I/O引脚输出第二控制电平。进ー步的,当所述第一电子开关和第二电子开关均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I/O引脚处于高阻状态。进ー步的,所述基于所述控制电平生成參考电平,具体为通过所述液晶背光驱动电流控制装置中电平转换单元的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的分压;当所述I/O引脚输出所述第一控制电平时,通过所述电平转换单元生成第一參考电平;当所述I/O引脚处于高阻状态时,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背光驱动电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单元;电平转换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控制单元基于获得的控制信号而输出的控制电平;并基于所述控制电平生成参考电平;恒流单元,与所述电平转换单元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参考电平,并基于所述参考电平生成至少包括第一电流和第二电流的两种电流,其中,所述第一电流的第一电流值与所述第二电流的第二电流值为不同电流值。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现策迟洪波辛晓光徐爱臣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