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进给装置和设置有其的图像形成设备,其包括可转动带构件、第一第二张架构件和转向装置,转向装置包括随带构件转动的可转动部、设置于可转动部两端以与带构件滑动接触的摩擦部、支撑可转动部和摩擦部的支撑装置、和转动支撑支撑装置的转动轴,转向装置由带构件和摩擦部之间滑动产生的力使支撑装置转动来使带构件沿可转动部转动轴线运动,摩擦部在垂直于转动轴线的平面与第一第二张架构件与摩擦部之间的距离和恒定时形成的椭圆圆周交叉的位置;施加到转向装置的转向力大于施加到其的阻力;第一第二张架构件分别包括第一第二可转动辊,在通过可转动部且与可转动部转动轴线垂直的平面中,第一线段比第二线段短,第一和第三线段之间的角度是钝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给送图像形成用带构件的带给送単元。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给送中间转印帯、转印带、感光带等的带单元和设置有这种带単元的例如复印机、印刷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设备。本专利技术适合不直接用于图像形成的带构件(例如记录材料用传输带、定影装置用定影带)。
技术介绍
近来,随着图像形成设备的图像形成操作的速度的提高,多个图像形成部被配置于环形帯状的图像承载构件,多色图像形成处理被并行处理。例如,电子照相式的全色图像形成设备中的中间转印带是这种图像形成设备的典型例子。不同顔色的调色剂图像被顺次叠加地转印至中间转印带的带表面上,且彩色调色剂图像被全部一起转印到记录材料上。该中间转印带由包括驱动棍的多个张架构件(stretching member)张架,且能够转动。对于这种带构件,根据辊的直径精度或辊之间的对准精度等在行进时存在宽度方向的端部朝向一侧偏离(offset)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特开平9-169449号公报提出了ー种由致动器控制的转向棍(steering roller)控制。另夕卜,日本特开2001-146335号公报提出了ー种带偏离限制构件。然而,日本特开平9-169449号公报需要复杂的控制算法,并且所用的传感器和致动器等电器部件导致高成本。日本特开2001-146335号公报不需要传感器和致动器,但是由于限制构件在给送期间总是从带构件接收偏离力,因此限制了图像形成设备的速度的增大。另外,对于限制构件的安装精度,检查和管理成本増大。在这种状况下,日本特开2001-520611号公报提出了如下系统作为不需要致动器的系统其中,转向辊通过摩擦力al的平衡自动地执行带对准(自动对准);部件的数目小,结构简单并且成本低廉。日本特开2001-520611号公报的装置设置有如图9所示的转向系统。转向辊97具有能随着带构件的转动而从动的中央辊部90和不能从动的端构件91,并且转向辊97由能在箭头S的方向相对于设置在中央部的转向轴(steering shaft)93转动的支撑板92支撑。这里,支撑板92被张カ施加装置95在箭头K的方向上施力,该张カ施加装置95被压力解除凸轮96挤压,結果,转向辊的外表面将张カ施加至未示出的带构件的内表面。參考图10,将对带自动对准的原理进行说明。如前面已经说明的,端构件91是不能从动的,因此,环形带给送时内侧总是从带构件的内表面接收摩擦阻力。在图10的(a)中,在箭头V的方向被驱动的带构件50在端构件91上卷起,包角(wrapping angle)为0 s。这里,对于宽度(在垂直于纸的方向上测量的),取单位宽度。对于对应于包角0的无穷小的包角d0的带长度,其上游侧为松侧,这里的张カ为T,其下游侧为紧侧,且这里的张カ为T+dT。这些张力指向切线方向。因此,在无穷小的带长度内,在端构件91的向心的方向上由带施加近似Td0。当端构件91的摩擦系数为、时,摩擦力dF为dF = u sTd 0 (I)这里,张カT由未示出的驱动辊控制,且当驱动辊的摩擦系数为U r吋,dT = U rTd 9 (2)即,-----------= ~~f/r d-0 * * * 12*} 2.当公式( 2’)关于包角0S积分时,张カT为T=TieIr0 ⑶这里,Tl是0 =0时的张力。从公式(I)和(3),dF = UllQ^rdd0 . . (4)如图10的(a)所示,在支撑台相对于转向轴的转动方向是箭头S的方向的情况下,卷起开始的位置(9=0)是相对于转动方向偏差角度a倾斜的位置。因此,由公式(4)表示的力的向下S方向的分量为= fisT'e—が + a)d0 (5)另外,通过相对于包角03对公式(5)进行积分,Fs = /.Ij7T1 J s sin(^ + a)d$ ... (6)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在带给送时的内侧由端构件91从环形带接收的向下箭头S的方向的力(每单位宽度)。图10的(b)为图10的(a)的从箭头TV方向观察的俯视图。可以假定,如图10的(b)所示,当带构件50在箭头V的方向被给送时,带向左偏离。此时,带构件50在端构件上的骑跨宽度(riding width)之间的关系为,使骑跨宽度w只存在于图10的(b)所示的左手侦U。更特别地,左端构件91在S的向下方向接收的カ为Fsw,而右端构件91在相同的方向接收カ为O。摩擦力在端部的这个差值产生绕转向轴(左侧向下)的カ矩FswL。下文中,绕转向轴的力矩被称为转向カ矩。由上述原理产生的转向辊97的转向角的方向是带构件50减小偏离的方向,因此,实现自动对准。在日本特开2001-520611号公报公开的不使用致动器的带自动对准中,转向カ是在端构件91和带构件50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为此,所产生的转向カ矩的大小比利用致动器的系统中的转向カ矩的大小绝对小和相对小。因此,不使用致动器的系统易受由构成带进给装置(例如,中间转印帯)的部件的累积公差和张架辊之间的平行度不良或误差的变化引起的转向カ矩的损失导致的壳体的扭曲的影响。换句话说,存在克服误差变化的对准余量(耐用性)比使用致动器的系统中的小的趋势,使得当赋予大的干扰时,由于带可能侧向偏离导致自动对准不良。另ー方面,在日本特开2001-520611号公报或日本特开2007-15858号公报的系统中,基于式(6)的分析,通过采用高摩擦系数的端构件91来增大转向カ矩本身。然而,摩擦系数Us的增大产生了急剧的转向カ矩,带姿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大。该变化导致主扫描方向上的位置偏离。參考图12和图13,将对带构件50的姿态变化和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套色不准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图12是带构件的俯视图,其中,在带的运动期间,张架姿态是恒定的。在时刻t吋,带构件50绕包括驱动辊604和转向辊97的辊被张架在由实线所指示的位置,根据辊之间的对准误差等存在一定的倾度(inclination) y。 当带在箭头V的方向以恒定倾度Y的方式被给送时,在时刻t+dt,带构件50被移位至由虚线所示的位置。带边缘的位置在检测位置Ml和M2被检测到。在时刻t在检测位置Ml所检测到的点Pt和在时刻t+dt在检测位置M2检测到的点Pt+dt是同一质点。为此,它们之间的相对差理想地为零。当带以恒定的倾斜姿态Y被给送时,如图12所示,从点Pt到点Pt+dt的轨迹在X方向(副扫描方向)上走直线,因此,此为理想状況,且检测位置Ml和M2之间在y方向(主扫描方向)上不发生位置偏离。另ー方面,图13是在张架姿态不稳定时给送带构件50的俯视图。带构件50在时刻t以由实线指示的位置以倾度Y的方式被张架。当带在箭头V方向以倾度Y变化的方式被给送时,在时刻t+dt带构件50被移动至由虚线示出的位置。与图12类似,在检测位置Ml和M2測量带边缘的位置。当带以倾度Y变化的方式被给送时,从点Pt到点Pt+dt的轨迹相对于X方向(副扫描方向)傾斜。为此,检测位置Ml和M2在y方向(主扫描方向)上出现位置偏离。假定检测位置Ml和M2分别是第一色和第二色图像形成部,在两种颜色之间出现主扫描方向上的位置偏离(主扫描方向套色不准)。通过这种方式,在带构件50涉及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张架姿态的时间变化导致使主扫描方向套色不准,以及在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进给装置,其包括:可转动的带构件;用于张架所述带构件的第一和第二张架构件;以及转向装置,其用于使所述带构件转向,所述转向装置在所述带构件的转动方向上的邻近所述第一张架构件和所述第二张架构件的位置支撑所述带构件,其中,所述转向装置包括:可转动部,其能随着所述带构件的转动而转动;摩擦部,其被设置于所述可转动部的相反的轴向端中的各轴向端,用于与所述带构件可滑动地接触;支撑装置,其用于支撑所述可转动部和所述摩擦部;以及转动轴,其可转动地支撑所述支撑装置,其中,所述转向装置通过由所述带构件和所述摩擦部之间的滑动产生的力使所述支撑装置转动来使所述带构件沿所述可转动部的转动轴线方向运动,所述摩擦部被布置在垂直于所述可转动部的转动轴线的平面与椭圆的圆周交叉的位置,所述椭圆是所述第一张架构件和所述摩擦部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张架构件和所述摩擦部之间的距离之和为恒定时形成的,施加到所述转向装置的转向力大于施加到所述转向装置的阻力,所述第一张架构件包括第一可转动辊,所述第二张架构件包括第二可转动辊,其中,在通过所述可转动部并且与所述可转动部的转动轴线垂直的平面中,第一线段比第二线段短,所述第一线段和第三线段之间形成的角度是钝角,其中,所述第一线段位于所述第一可转动辊的转动中心和所述可转动部的转动中心之间,所述第二线段位于所述第二可转动辊的转动中心和所述可转动部的转动中心之间,所述第三线段位于所述第一可转动辊的转动中心和所述第二可转动辊的 转动中心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本武士,
申请(专利权)人:佳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