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层制冷空调系统机组中配用液泵的低压循环桶的结构形式,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筒体(4)的内部至少还设置了:一.定位在筒体(4)内顶部或上部位置的伞形阻挡隔离片(9),并且,至少让该伞形阻挡隔离片(9)从回气管(6)管口与抽气管(5)管口之间的直线连线中切过,对回进的制冷剂按照比重不同起到气、液分离的作用;二.在供液管(P)管口与回气管(6)管口之间对制冷剂设阻的防溅网(10),降低供液管(P)喷出膨胀状液态制冷剂的飞溅力度以及制冷剂的液面(11)受冲击后的飞溅力度。——由于上述“一”与“二”两款技术举措在可以促使制冷低压循环桶的容积大幅度缩小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让压缩机(3)吸入液体发生“敲缸”现象,这就为实现上述“空调机组的紧凑结构形式”创造了条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央空调系统中配用液泵时的低压循环桶的结构形式。
技术介绍
目前,配用液泵及其为其配套使用的制冷低压循环桶结构形式,已经在高层冷库的低温制冷系统中普遍采用,并且,制冷低压循环桶的容积一般都很大(好几个立方米甚至更大),主要为了防止该桶内飞溅的液态制冷剂被压缩机吸进而发生不允许的“敲缸”现象(压缩机若压缩任何液体将会导致自己的损坏)。这对于需要制冷量极大的高层低温冷库的专设制冷车间(放置所有的与制冷有关的动力设施)来说,是有足够的地方来放置大容积的低压循环桶的,而且还可以同时放置好几个;也只有采用大容积的低压循环桶的结构形式,才能够高可靠性地确保其能够有效而正常地使用。而对于低层(例如 单层)冷库来说,就没有必要在其制冷系统当中设置配用液泵及其为其配套使用的低压循环桶结构形式了。一种《全密封型制冷剂液泵及在高层楼房制冷系统中的使用方法》的专利技术专利技术(ZL200810037613. 7)揭示了 一种不会泄漏制冷剂分子的液泵结构形式以及为它配用的制冷低压循环桶设施(该低压循环桶的结构形式与上述冷库中采用的现有技术结构形式是一样的)。空调中央制冷系统的使用与冷库会有所不同,例如在高层楼房中,很可能不在其全部,而是在其中的一层或几层楼房中实施为了与净化空气车间配套使用的房间空调,等等;这样,在其空调机组中(不是采用上述很大的专设制冷车间)设置的为了上述制冷剂泵配套使用的制冷低压循环桶的体积就应该尽可能地减小为妥。一否则,由于上述大体积的低压循环桶将会导致难以形成可以容易搬运的空调机组的紧凑结构形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空调机组的紧凑结构形式”而设计的。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拟采用以下的技术本专利技术包括筒体以及与该筒体内部连通的管道,所述的管道至少有位于该筒体侧部的供夜管,位于该筒体底部的出液管,以及位于该筒体顶部或上部的回气管与抽气管;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筒体的内部至少还设置了 一 .定位在筒体内顶部或上部位置的伞形阻挡隔离片,并且,至少让该伞形阻挡隔离片从回气管的管口与抽气管的管口之间的直线连线中切过对来自回气管的制冷剂按其比重不同实施气、液分离,制止液态制冷剂被压缩机抽气管吸走。二 .在供液管管口与回气管管口之间对制冷剂设阻的防溅网降低供液管喷出的膨胀状液态制冷剂向上的飞溅力度以及筒体内制冷剂的液面受到冲击而向上的飞溅力度,制止液态制冷剂被压缩机抽气管吸走。——所述的伞形阻挡隔离片的伞面倾斜方向下倾斜的或是向上翘起的。—所述的防溅网外缘由板材支撑,其直径与筒体内的直径之比小于I: 3。—所述的筒体的容积最小可以达到小于I个立方米。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比较的特点由于采用了上述的“一”与“二”两款技术举措在可以促使制冷低压循环桶的容积大幅度地缩小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让压缩机吸入液态制冷剂发生“敲缸”现象,这就为实现上述“空调机组的紧凑结构形式”创造了条件。附图说明图I示意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O. I立方米容积一配用5千瓦空调制冷机组)。I :冷凝器;2 :膨胀阀(节流器);3 :压缩机;4 :低压循环储液桶的筒体;5 :抽气管 (压缩机的吸气管);6 :回气管;7 :蒸发器;8 :气体平衡管(促使泄漏的液态制冷剂汽化并予以回收的管道);9 :伞形阻挡隔离片10 :防溅网;11 :储存液态制冷剂的液面;12 :全密封型屏蔽壳;13 :液泵的拖动电机;14 :制冷剂液泵;15 :出液管;P :位于筒体高度中间位置的侧部液态制冷剂供液管。具体实施例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中,压缩机3通过抽气管5从回气管6的管口抽吸回来并进入筒体4内的低压气态制冷剂与低压液态制冷剂的混合体,以及空调制冷系统从供夜管P管口喷入筒体4内部的液态制冷剂,无论混合体中的液态制冷剂还是从供夜管P喷入的液态制冷剂,两者有多大能耐在筒体4内部飞溅,但是,只要确保其中的液态制冷剂不会通过抽气管5被压缩机3吸进就行。一哪怕该筒体4的容积被人为地缩小到很小的程度(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压缩机3通过抽气管5从回气管6的管口抽吸回来并进入筒体4内部的低压气态制冷剂与低压液态制冷剂的混合体由于受到伞形阻挡隔离片9的直接隔离性的阻挡,上述混合体中比重很小的气态制冷剂会“绕道”经过伞形阻挡隔离片9的外缘部位向上被抽气管5吸走;而液态制冷剂由于自身比重较大的重力作用,将会直接落下,通过防溅网中的洞孔,再落入下部存贮的液态制冷剂当中。—上述的伞形阻挡隔离片9(可取金属板材厚度2_),若是下倾的伞面,可直接密封定位在回气管6上面(见图I),由该伞面的外缘与筒体4内壁之间形成较宽的(可取5cm)大弧形气体孔道;若是上翘的伞面,其外缘可直接以密封定位在筒体4内侧壁上面,该伞面当中应该与回气管6外壁之间形成较宽的小弧形气体孔道。目的在于让由回气管6出来的液态制冷剂必须向上“绕道”或向上来回“绕道”(多重设阻)之后,才能够让它到达抽气管5管口,以此来防止该液态制冷剂被抽气管5吸走的可能。伞面倾斜方向不同的伞形阻挡隔离片9由下至上的排列应该是向下倾斜、向上翘起、再向下倾斜……。又由于受到防溅网10的限制,上述混合体中的液态制冷剂对下部储存液态制冷剂的液面11的冲击力度将会减弱,即减弱了由于该冲击力而飞溅起来的液态制冷剂向上翻腾的力度。一加上该向上翻腾飞溅的力度又再被必经的防溅网10所阻尼,使该飞溅的液态制冷剂即可达到不容易被抽气管5吸走的程度。与此同时,空调制冷系统的膨胀阀(节流器)通过供夜管P进入筒体4内部,由于由高压液体突变为低压液体,膨胀后的液态制冷剂通过供液管P进入筒体4内部之时,四处飞溅的力度极大;由于在该供液管P上部设置了一组防溅网10之后(又外加了上述的伞形阻挡隔离片9的阻挡),将会有效地阻止液态制冷剂强大的飞溅力度导致自己被高处的抽气管5吸走的可能。 ——上述的防溅网10定位在其外缘的板材支撑结构中,该支撑板材定位在筒体4的内壁上,该防溅网可以考虑由3mm直径钢丝编成Icm见方的洞孔构成。权利要求1.一种高层制冷空调系统机组中配用液泵的低压循环桶结构形式,它包括使用制冷空调工况制冷剂的筒体(4)以及与该筒体(4)内部连通的管道,所述的管道至少有位于该筒体(4)侧部的供夜管(P),位于该筒体(4)底部的出液管(15),以及位于该筒体(4)顶部或上部的回气管¢)与抽气管(5); 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筒体(4)的内部至少还设置了 一.定位在筒体(4)内顶部或上部位置的至少一块伞形阻挡隔离片(9),并且,让该伞形阻挡隔离片(9)从回气管(6)的管口与抽气管(5)的管口之间的直线连线中切过; 二.在供液管⑵管口与回气管(6)管口之间对制冷剂设阻的防溅网(10)。2.一种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高层制冷空调系统机组中配用液泵的低压循环桶结构形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伞形阻挡隔离片(9)的伞面倾斜方向是向下倾斜的,或是向上翘起的。3.一种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高层制冷空调系统机组中配用液泵的低压循环桶结构形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溅网(10)外缘由板材支撑,该防溅网(10)的直径与筒体(4)内的直径之比小于I : 2。4.一种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高层制冷空调系统机组中配用液泵的低压循环桶结构形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体(4)的容积小于I个立方米。全文摘要一种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层制冷空调系统机组中配用液泵的低压循环桶结构形式,它包括:使用制冷空调工况制冷剂的筒体(4)以及与该筒体(4)内部连通的管道,所述的管道至少有:位于该筒体(4)侧部的供夜管(P),位于该筒体(4)底部的出液管(15),以及位于该筒体(4)顶部或上部的回气管(6)与抽气管(5);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筒体(4)的内部至少还设置了:一.定位在筒体(4)内顶部或上部位置的至少一块伞形阻挡隔离片(9),并且,让该伞形阻挡隔离片(9)从回气管(6)的管口与抽气管(5)的管口之间的直线连线中切过;二.在供液管(P)管口与回气管(6)管口之间对制冷剂设阻的防溅网(10)。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嘉麟,
申请(专利权)人:梁嘉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