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线上对清洗污水循环回收利用的方法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56390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6 12: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工作线上对清洗污水循环回收利用的方法与装置,主要特征是在湿制程设备的机台下方设置沿着机台之长度方向的连通空间,再于该连通空间设置污水净化处理模块,所述湿制程设备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直接被输入该污水净化处理模块进行净化处理,至获得达到设定水质标准的净化水后,再回输至湿制程设备的给水管路中以重复提供湿制程设备清洗之用,实现在工作线上直接对污水进行回收﹑过滤﹑净化的循环回收利用;藉由前述装置,可以避免用于湿制程设备之污水净化处理模块对空间的占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污水回收处理的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湿制程设备之工作线上直接清洗污水与循环回收的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印刷电路板等电子组件及其它工业产品的加工过程中,通常需要进行多次清洗,以去除残留于产品中的酸、碱、金属离子等物质,此通称为「湿制程」;这样会产生大量的清洗污水。为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和防止环境污染,业界一般采用回收方式对全厂区之清洗后的污水汇集后再进行处理和回收利用,但这种方式不仅需要占用工厂空间,且会因清洗介质的不同而增加处理污水的困难度,也因为处理不同介质的清洗污水需投入更多的化学药剂,不仅增加处理成本,也造成二次污染。 图I系显示目前常用的一种湿制程设备A,其包含复数个连接的湿制程单元Al,其机台的外侧设置有过滤设备B,机台下方则设置油水泵浦C与其他管路等组件;该湿制程设备A对工件进行清洗后所产生的污水会被导引进入过滤设备B进行过滤净化处理后,再由抽水泵浦C将净化后的水抽出再输送至湿制程设备提供清洗之用;由于一组过滤设备B是对应于一组湿制程单元Al而设备,一个湿制程设备具有多数湿制程单元时即配备有相应数量的过滤设备B,因此,设置于机台外侧的多数过滤设备B即会占用过多的空间。此外,图I同时显示了习知的湿制程机台下方都是方格状的空间结构,亦即机台经由复数水平管件与直立管件焊接组构成复数个方格空间,相邻的方格空间则可能再以板件予以区隔,其中,每一支直立管件均做为机台最外围的支撑结构,因而直接限制了机台下方可供布局的范围,且每一个方格空间十分狭小,无法做更充份的利用,充其量仅能做为配置抽水泵浦、管件的用途,无法将污水净化处理模块设于习知的湿制程设备之机台下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工作线上对清洗污水循环回收利用的方法与装置,系采用将湿制程设备之机台下方做空间的巧妙布局组构,使整套大体积的污水净化处理模块可以直接设于湿制程设备之机台下方,不仅节约空间,还能在湿制程设备对工作物的清洗处理过程中,同时对产生的污水直接在工作线上进行回收、过滤、净化后再循环利用,其具有效率高、节约环保的特点,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手段 本专利技术包括有一湿制程设备的机台,以及用来对该湿制程设备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的污水净化处理模块,所述机台的下方设置有足以容纳整套污水净化处理模块的连通空间,并将所述污水净化处理模块在该连通空间中沿着机台的长度方向分布设置;该污水净化处理模块具有至少一进水管与至少一出水管,该进水管与出水管分别连接该湿制程设备,该湿制程设备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从该进水管被输送进入该污水净化处理模块进行净化处理,至获得水质达到设定标准的净化水后,再由该出水管回输至该湿制程设备进行循环回收利用。作为较佳的技术手段之一,本专利技术之机台下方是设为笼型框架结构,所述污水净化处理模块设于所述笼型框架结构所构成的连通空间内。本专利技术设于机台下方之笼型框架结构,是在所述机台设置一上承架与一下承架,该上承架与下承架之间设置复数立柱,其中,部分立柱是从该机台之上承架与下承架之间的前侧往后侧方向退缩一距离,藉以使该退缩的立柱与该上、下承架的前侧之间共同构成前述连通空间。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湿制程设备的立体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之湿制程设备的立体 图3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之湿制程设备的前视平面 图4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之湿制程设备的侧视平面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_机台,10-连通空间,11-上承架,12-下承架,13、13A-立柱,14-支脚,2-湿制程设备,2A-湿制程单元,3-污水净化处理模块,31-收集桶,32-抽水泵浦,33-进水管,34-过滤组件,4-湿制程设备,4A-湿制程单元。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若干较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图2至图4所示系本专利技术的一典型实施方案,其特征是在一机台I的上方承载包含复数湿制程单元2A的湿制程设备2,该湿制程设备2 —般包含化学处理区段与水洗处理区段;工件被输送进入化学处理区段时,被使用化学药液进行化学处理;工件被输送进入水洗处理区段时,则被使用清水进行水洗处理。机台I下方则设置一空间,该空间则设置用来对该湿制程设备2产生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的污水净化处理模块3,该污水净化处理模块3包含有一用来收集污水的收集桶31与一抽水泵浦32,该收集桶31以至少一进水管33连接至湿制程设备2的出水口(图中未显示),收集桶31与抽水泵浦32之间则以管路连接,抽水泵浦32复以管路连接复数过滤组件34,该过滤组件34可以是一种半透膜管、吸附树脂管、…等;此外,该等过滤组件34可以利用管路进行串联连接或是并联连接;最后一组过滤组件34则以至少一出水管(图中未显示)连接至湿制程设备的供水管路(图中未显示)。再者,前述的收集桶31、抽水泵浦32、进水管33、过滤组件34、出水管等均设于机台I下方的空间范围内,并沿着机台I的长度方向分布设置。藉此,湿制程设备2在清洗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直接从进水管33被输送进入收集桶31,再由抽水泵浦32将收集桶31内的污水抽出经由管路通过该等过滤组件34进行过滤、净化处理,直到获得水质达到设定标准的净化水后,再由出水管回输至湿制程设备2利用以提供清洗工作,如此循环不已地运作。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是将承载湿制程设备2的机台I下方之空间设为具有连通空间10(如第四图的虚线所围的区域所示)的笼型框架结构,并将污水净化处理模块3设于该笼型框架结构的连通空间10内,藉由此种开放式的结构设计,可获得远大于传统板框式机台的容置空间。所述笼型框架结构,是指在机台I的上承架11与下承架12之间设置复数垂直的立柱13与13A,其中,立柱13位于机台I的后方,而部分立柱13A系从该上承架11与下承架12之间的前侧往后侧方向退缩一距离,亦即立柱13A不与支脚14在同一直在线,藉以使该退缩的立柱13A与该上、下承架11、12的前侧之间共同构成所述连通空间10,此一连通空间10足以安装前述污水净化处理模块3 ;而立柱13A后方至立柱13之间所构成的后方空间,则可供配置其他管件或组件;且藉由立柱13与13A提供足以支撑上承架11与整个机台I的结构强度。进一步的,在前述的净化处理过程中,还包括以水质检测仪器检测经所述污水净化处理模块3净化处理后的水,当水质达到设定标准,则将净化后的水回输至湿制程设备的给水管路中,若水质未达到设定标准,则重新将净化后的水输入所述污水净化处理模块,进行再次净化处理,直至水质达到设定标准,并将再次净化后的水回输送至湿制程设备的给水管路中。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当经过所述污水净化处理模块净化处理后的水质未能达到设定标准时,亦可将净化后的水直接向外界排出,或藉由湿制程设备的污水排放管路排出外界,或输送至另外设置的处理设备进行进一步处理,这可以依据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而进行适当调整。此外,为使清洗污水处理过程更为安全流畅,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而在清洗污水行进管路上设置流量计和压力表等组件。综述之,藉由前述设计,使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如下积极效果 (I)采用集中式的设计,挪出原有的湿制程设备下方空间,将清洗污水循环回收装置所需的污水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在工作线上对清洗污水循环回收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一湿制程设备的机台,将该机台的下方的前侧留置一沿着机台长度方向的连通空间;提供一包含进水管与出水管的污水净化处理模块,并将该污水净化处理模块设于该机台下方前侧的连通空间,该进水管与出水管均连接至该湿制程设备,所述湿制程备产生的污水经由该进水管通过该污水净化处理模块被净化处理后,由该出水管回输至该湿制程设备的给水管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品椿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创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