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冷凝式径向热管锅炉,包括径向热管锅炉本体(1)、电控柜(9)、真空泵(10),它们之间通过电缆和导线连接。径向热管锅炉本体(1)包括燃烧机(2)、锅炉前盖(3)、组合式径向热管(4)、隔热筒(5)、空气预热径向热管(6)、锅炉外筒(7)、锅炉后盖(8),它们之间通过法兰和螺栓连接。其特点为:1.径向热管传热速度快,热流密度大,换热效率高,体积小。2.专设空气预热径向热管,充分吸收烟气显热和冷凝余热,大幅提高锅炉效率。3.径向热管锅炉与真空锅炉相似,承压水不直接与高温烟气接触,为常压锅炉,安全性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属于水加热器领域,具体的讲,是属于带有围绕一个或数个燃烧室的水套筒的水加热器领域,依据国际专利分类法,属于F24H1/24。
技术介绍
现有热管锅炉,如我国专利号为ZL200820005556. X,名称《燃油(气)卧式常压超导热管热水节能环保锅炉》,锅筒内设燃烧仓和换热仓。燃烧仓入口与炉体一侧连接,用于外接燃烧器;燃烧仓末端与换热仓前端吻接,换热仓末端与炉体另一侧连接,用于外接烟囱。利用螺旋涡喷技术使燃料的能量充分释放,同时利用超导热管技术将已释放能量最大限度地吸收。其不足之处I、采用轴向热管,相对径向热管,工质蒸发面小,蒸发面到冷凝面路径长,传热密度小,传热效率低。2、采用许多个轴向热管与烟道焊接,难保全部焊缝高质量。3、热管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的不凝气体,聚集在轴向热管上端,由于是小圆长管,对不凝气体聚集很敏感,使冷凝面缩小,换热量衰减较快。4、大量小轴向热管埋在炉水中,检查维护非常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采用了组合式径向热管组成的烟气与热水换热系统、径向热管组成的烟气与进炉空气换热系统,充分发挥了径向热管换热迅速、闻效、结构紧凑的特点,大幅提闻了锅炉效率,节省了占地面积。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冷凝式径向热管锅炉,包括径向热管锅炉本体、电控柜、真空泵,它们之间通过电缆和导线连接。径向热管锅炉本体,包括燃烧机、锅炉前盖、组合式径向热管、隔热筒、空气预热径向热管、锅炉外筒、锅炉后盖。电控柜通过电缆和导线与燃烧机、真空泵和径向热管锅炉本体各控制点传感器相联。燃烧机通过法兰和螺栓固定在锅炉前盖上,锅炉前盖和锅炉后盖均通过螺栓分别固定在组合式径向热管的前后盖联接板片上,组合式径向热管与隔热筒、空气预热径向热管、锅炉外筒之间均由螺旋翅片定位和支撑,金属软管的一端通过法兰和螺栓与空气出口相联,另一端通过法兰和螺栓与燃烧机相联。锅炉前盖包括前盖外壁、隔热层、前盖内壁、前盖外周边;锅炉前盖里面填装隔热层,锅炉前盖外面由前盖外壁、前盖内壁、前盖外周边焊接联接。组合式径向热管包括外热管外筒、外热管内筒、内热管外筒、内热管内筒、热管前盖板、热管前环形盖板、热管前内筒盖板、热管后盖板、热管后环形盖板、热管后内筒盖板、组合式径向热管抽真空接嘴、真空阀门、出水管接嘴、进水管接嘴、烟道出口、组合式径向热管螺旋翅片、前后盖联接板片、热水折流板、A工质;外热管外筒、外热管内筒和内热管外筒、内热管内筒环形空间和两端空间下半部充注A工质,其中组合式径向热管抽真空接嘴与真空阀门之间为螺纹联接,冷凝水接嘴与冷凝水阀门之间为螺纹联接,其余构件之间为焊接联接。隔热筒包括外筒、隔热层、内筒、隔热筒螺旋翅片、前环形盖板、后环行盖板、烟气出口,隔热筒里面填装隔热层,其余构件之间为焊接联接。空气预热径向热管包括热管外筒、热管内筒、空气预热热管抽真空接嘴、真空阀门、空气预热径向热管外螺旋翅片、冷凝水接嘴、冷凝水阀门、烟气出口、空气预热径向热管内螺旋翅片、前盖板、后盖板、B工质;热管外筒和热管内筒之间下半部充注B工质,其中空气预热热管抽真空接嘴与真空阀门之间为螺纹联接,冷凝水接嘴与冷凝水阀门之间为螺纹联接,其余构件之间为焊接联接。锅炉外筒包括锅炉外筒壁、空气进口、空气出口、金属软管,金属软管通过法兰、螺栓与空气出口联接,其余构件之间为焊接联接。 锅炉后盖包括后盖外壁、隔热层、后盖内壁、后盖外周边,锅炉后盖内装填隔热层,外面由后盖外壁、后盖内壁、后盖外周边焊接联接。本冷凝式径向热管锅炉有以下特点I、径向热管传热速度快,热流密度大,换热效率高,体积小。2、专设空气预热径向热管,充分吸收烟气显热和冷凝余热,大幅提高锅炉效率。3、径向热管锅炉与真空锅炉相似,承压水不直接与高温烟气接触,为常压锅炉,有较好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I冷凝式径向热管锅炉结构示意图。图2A-A剖视图。图3B-B剖视图。零部件编号径向热管锅炉本体I、燃烧机2、锅炉前盖3、组合式径向热管4、隔热筒5、空气预热径向热管6、锅炉外筒7、锅炉后盖8、电控柜9、真空泵10、前盖外壁3-1、隔热层3-2、前盖内壁3-3、前盖外周边3-4、外热管外筒4-1、外热管内筒4_2、内热管外筒4_3、内热管内筒4-4、热管前盖板4-5、热管前环形盖板4-6、热管前内筒盖板4-7、热管后盖板4-8、热管后环形盖板4-9、热管后内筒盖板4-10、组合式径向热管抽真空接嘴4-11、真空阀门4-12、出水管接嘴4-13、进水管接嘴4-14、烟道出口 4-15、组合式径向热管螺旋翅片4-16、前后盖联接板片4-17、热水折流板4-18、A工质4-19、外筒5-1、隔热层5_2、内筒5_3、隔热筒螺旋翅片5-4、前环形盖板5-5、后环形盖板5-6、烟气出口 5-7、热管外筒6-1、热管内筒6-2、空气预热热管抽真空接嘴6-3、真空阀门6-4、空气预热热管外螺旋翅片6-5、冷凝水接嘴6-6、冷凝水阀门6-7、烟气出口 6-8、空气预热热管内螺旋翅片6-9、前盖板6_10、后盖板6-11、B工质6-12、锅炉外筒壁7-1、空气进口 7_2、空气出口 7_3、金属软管7_4、后盖外壁8_1、隔热层8_2、后盖内壁8_3、后盖外周边8_4。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从图I、图2、图3中可以看出,本冷凝式径向热管锅炉,包括径向热管锅炉本体I、电控柜9、真空泵10,它们之间通过电缆和导线连接。径向热管锅炉本体I包括燃烧机2、锅炉前盖3、组合式径向热管4、隔热筒5、空气预热径向热管6、锅炉外筒7、锅炉后盖8。电控柜9通过电缆和导线与燃烧机2、真空泵10和径向热管锅炉本体I各控制点传感器相联。燃烧机2通过法兰和螺栓固定在锅炉前盖3上,锅炉前盖3和锅炉后盖8均通过螺栓分别固定在组合式径向热管4的前后盖联接板片4-17上,组合式径向热管4与隔热筒5、空气预热径向热管6、锅炉外筒7之间均由螺旋翅片定位和支撑,金属软管7-4的一端通过法兰和螺栓与空气出口 7-3相联,另一端通过法兰和螺栓与燃烧机2相联。锅炉如盖3包括如盖外壁3_1、隔热层3_2、如盖内壁3_3、如盖外周边3_4 ;锅炉iu盖3里面填装隔热层3-2,锅炉如盖3外面由如盖外壁3_1、如盖内壁3_3、如盖外周边3_4焊接联接。组合式径向热管4包括外热管外筒4-1、外热管内筒4-2、内热管外筒4_3、内热管内筒4-4、热管前盖板4-5、热管前环形盖板4-6、热管前内筒盖板4-7、热管后盖板4-8、热管 后环形盖板4-9、热管后内筒盖板4-10、组合式径向热管抽真空接嘴4-11、真空阀门4-12、出水管接嘴4-13、进水管接嘴4-14、烟道出口 4-15、组合式径向热管螺旋翅片4_16、前后盖联接板片4-17、热水折流板4-18、A工质4-19 ;外热管外筒4_1、外热管内筒4_2和内热管外筒4-3、内热管内筒4-4环形空间和两端空间下半部充注A工质4-19,其中组合式径向热管抽真空接嘴4-11与真空阀门4-12之间为螺纹联接,其余构件之间为焊接联接。隔热筒5包括外筒5-1、隔热层5-2、内筒5_3、隔热筒螺旋翅片5_4、前环形盖板5-5、后环形盖板5-6、烟气出口5-7,隔热筒5里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凝式径向热管锅炉,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径向热管锅炉本体(1)、电控柜(9)、真空泵(10),它们之间通过电缆和导线连接;径向热管锅炉本体(1)包括燃烧机(2)、锅炉前盖(3)、组合式径向热管(4)、隔热筒(5)、空气预热径向热管(6)、锅炉外筒(7)、锅炉后盖(8);电控柜(9)通过电缆和导线与燃烧机(2)、真空泵(10)和径向热管锅炉本体(1)各控制点传感器相联;燃烧机(2)通过法兰和螺栓固定在锅炉前盖(3)上,锅炉前盖(3)和锅炉后盖(8)均通过螺栓分别固定在组合式径向热管(4)的前后盖联接板片(4?17)上,组合式径向热管(4)与隔热筒(5)、空气预热径向热管(6)、锅炉外筒(7)之间均由螺旋翅片定位和支撑,金属软管(7?4)的一端通过法兰和螺栓与空气出口(7?3)相联,另一端通过法兰和螺栓与燃烧机(2)相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杰,朱宝泉,
申请(专利权)人:朱杰,朱宝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