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组合茶具的给水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出水管,包括上盖、下盖、底座和出水软管,所述上盖和下盖相互扣接,所述出水软管设置于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之间,所述底座设置有出水通道,所述出水软管连通于所述出水通道,所述出水通道卡接有卡环,所述下盖通过所述卡环连接于所述底座;该出水管的下盖通过卡环与底座连接,下盖与底座无需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避免了下盖与底座的连接处发生漏水;出水管还可以与茶炉面板自由拆卸。一种相应茶炉,包括出水管和茶炉面板,所述出水管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茶炉面板;该茶炉的出水管可以自由拆卸,便于使用者后期的清洗和存放。(*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组合茶具的给水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出水管及其相应茶炉。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出水管结构,包括出水管组件、出水管旋钮和安装底座,所述出水管旋钮的上接头外壁上安装有密封圈,所述出水管旋钮安装在所述安装底座上,上接头插入所述出水管组件底部内腔中,所述出水管组件的下端设置有扣钩,所述安装底座上对应的设置有扣位槽,通过所述扣钩与所述扣位槽扣位安装扣紧。现有技术的水管组件中出水管下 盖直接插接在出水管底座上,可以被自由插拔,使用不牢靠;出水管下盖在旋转的时候,内部密封圈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使用一段时间后,密封圈容易破损而发生漏水。水管组件在组装于安装底座上后就不能拆出,当使用者需要对其进行清洗或者存放的时候,该结构的出水管明显就不便于上述操作,所以市场更为需要一种可拆卸的出水管,便于后期清洗和存放的茶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与茶炉面板组合连接使用的出水管,下盖通过卡环与底座连接,下盖与底座无需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避免了下盖与底座的连接处发生漏水;出水管还可以与茶炉面板自由拆卸。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与出水管配合连接的相应茶炉,该茶炉的出水管可以自由拆卸,便于使用者后期的清洗和存放。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出水管,包括上盖、下盖、底座和出水软管,所述上盖和下盖相互扣接,所述出水软管设置于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之间,所述底座设置有出水通道,所述出水软管连通于所述出水通道,所述出水通道卡接有卡环,所述下盖通过所述卡环连接于所述底座。作为优选,所述出水软管的出水口设置有软管弯头,所述软管弯头与所述出水软管一体成型;所述软管弯头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卡接于所述下盖。作为优选,所述下盖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下盖与所述底座的转动角度为270度。作为优选,所述底座设置有珠槽,所述下盖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上端设置有限位垫片,所述通孔的下端与所述珠槽之间设置有圆珠,所述通孔的内部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抵接于所述限位垫片和圆珠之间。作为优选,所述底座的底面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的上端面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偏低的一端设置有倒角。作为优选,所述卡块的数量为3个,所述3个卡块均匀分布于所述底座的底部,所述3个卡块的其中一个设置有定位柱。一种相应茶炉,包括出水管和茶炉面板,所述出水管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茶炉面板。作为优选,所述茶炉面板对应于卡块设置有卡槽,所述卡块与所述卡槽配合连接;所述卡槽对应于定位柱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定位槽配合连接。作为优选,所述茶炉面板与所述出水通道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作为优选,所述茶炉面板设置有圆环凸台,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圆环凸台与所述凹槽配合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一种出水管,包括上盖、下盖、底座和出水软管,所述上盖和下盖相互扣接,所述出水软管设置于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之间,所述底座设置有出水通道,所述出水软管连通于所述出水通道,所述出水通道卡接有卡环,所述下盖通过所述卡环连接于所述底座;该出水管的下盖通过卡环与底座连接,下盖与底座无需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避免了下盖与底座的连接处发生漏水;出水管还可以与茶炉面板自由拆卸。 一种相应茶炉,包括出水管和茶炉面板,所述出水管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茶炉面板;该茶炉的出水管可以自由拆卸,便于使用者后期的清洗和存放。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出水管的剖切视图。图2为图I的A处放大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出水管的主视图。 图4为图3的B处放大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出水管的爆炸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出水管与茶炉面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出水管与茶炉面板连接的剖切视图。图9为本技术的出水管与茶炉面板的爆炸视图。图10为图9的C处放大视图。附图标记包括I 一上盖 2—下盖 21—通孔 22—限位垫片 23—圆珠 24—弹簧25—卡环 26—卡环槽 3—底座 31—出水通道 32—卡块 321—定位柱 33—倾斜面 34—珠槽 35—凹槽 4 一出水软管 41 一软管弯头 42—限位块 5—茶炉面板 51—卡槽 511—定位槽 53—密封圈 54—圆环凸台 6—面板接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I至图10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出水管,包括上盖I、下盖2、底座3和出水软管4,所述上盖I和下盖2相互扣接,所述出水软管4设置于所述上盖I和所述下盖2之间,所述底座3设置有出水通道31,所述出水软管4连通于所述出水通道31,所述出水通道31卡接有卡环25,所述下盖2通过所述卡环25连接于所述底座3。所述出水软管4的出水口设置有软管弯头41,所述软管弯头41与所述出水软管4一体成型;所述软管弯头41设置有限位块42,所述限位块42卡接于所述下盖2。所述下盖2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底座3,所述下盖2与所述底座3的转动角度为270 度。所述底座3设置有珠槽34,所述下盖2设置有通孔21,所述通孔21的上端设置有限位垫片22,所述通孔21的下端与所述珠槽34之间设置有圆珠23,所述通孔21的内部设置有弹簧24,所述弹簧24抵接于所述限位垫片22和圆珠23之间。所述底座3的底面设置有卡块32,所述卡块32的上端面为倾斜面33,所述倾斜面33偏低的一端设置有倒角。 所述卡块32的数量为3个,所述3个卡块32均匀分布于所述底座3的底部,所述3个卡块32的其中一个设置有定位柱321。—种相应茶炉,包括出水管和茶炉面板5,所述出水管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茶炉面板5。所述茶炉面板5对应于卡块32设置有卡槽51,所述卡块32与所述卡槽51配合连接;所述卡槽51对应于定位柱321设置有定位槽511,所述定位柱321与所述定位槽511配合连接。所述茶炉面板5与所述出水通道31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53。所述茶炉面板5设置有圆环凸台54,所述底座3的底部设置有凹槽35,所述圆环凸台54与所述凹槽35配合连接。当使用者需要将出水管安装于茶炉面板5时,先通过出水管上的箭头标识对准茶炉面板5上的箭头标识,直接将底座3插接于茶炉面板5的面板接头6上,面板接头6与茶炉面板5是一体成型的,结构更加简单、牢靠。密封圈53密封于出水管与面板接头6之间,可以起到防止漏水的作用。再通过出水管上的旋进/旋出标识,将出水管拧紧于茶炉面板5。由于卡块32的上端面是倾斜面33,当卡块32在旋进卡槽51的时候,倾斜面33与卡槽51的底面随着旋进的深度会抵接得越来越紧,直至定位柱321卡进定位槽511为止。此时,圆环凸台54与凹槽35配合连接,出水管牢固的安装在茶炉面板5上。所述底座3的出水通道31卡接有卡环25,所述下盖2通过所述卡环25与所述底座3连接;出水通道31的管壁上设置有卡环槽26,出水通道31穿过下盖2的底部,卡环25卡接于卡环槽26,底座3与下盖2卡接在一起。所述下盖2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底座3,所述下盖2与所述底座3的转动角度为270度,使用者可以轻松的拨动下盖2,让出水软管4的出水口可以对准不同的位置,方便使用者泡茶之用。下盖2在转动的时候,通孔21同时也带动圆珠23在转动,由于圆珠23被弹簧24抵接于珠槽3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出水管,包括上盖、下盖、底座和出水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和下盖相互扣接,所述出水软管设置于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之间,所述底座设置有出水通道,所述出水软管连通于所述出水通道,所述出水通道卡接有卡环,所述下盖通过所述卡环连接于所述底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琼雄,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唯成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