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行车控制系统,包括一第一凸轮控制器、一第二凸轮控制器、一小车电动机、一大车电动机、一第一制动器和一第二制动器,其中小车电动机用于带动小车的运动,所述大车电动机用于带动大车的运动,其中用户通过所述第一凸轮控制器控制所述小车电动机的运转、并通过所述第二凸轮控制器控制所述大车电动机的运转,其中用户通过所述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分别对所述小车和大车进行制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分别控制调节所述行车的大车和小车的电动机以及行车的制动器,从而所述大车和小车的制动器可以调整的较紧,因而保证行车在高速运行时,一旦需要紧急制时,能够有效地将大车和小车可靠地刹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行车控制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桥式或龙门式行车的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的行车的大车或小车中,所述大车的制动器和大车的电动机串接,所述小车的制动器和小车的电动机串接,所以用户同时控制所述大车或小车的制动器的制动动作和大车或小车的电动机的运转,即用户控制电动机运转的同时,还控制所述制动器释放大车或小车,从而使得电动机能够大车或小车运动,当用户停止电动机运转时,控制所述制动器 制动,因而所述制动器对所述大车或小车进行制动。然而行车的大车和小车机构的运行过程中,为了避免停车时起重机和吊运物件的剧烈晃动,一般将大车和小车机构的制动器都调整得比较松,即大车或小车停止运行后依旧依靠惯性滑行时,所述制动器提供较小的制动カ矩,从而避免剧烈晃动,在完全停车后,制动器依旧提供较小的制动カ矩,保证静止状态下大车和小车机构不会“溜坡”。但是上述对行车的大车和小车机构的控制方式存在ー个致命缺陷,例如,当驾驶员操作起重机的大车向南运行,到达位置前手柄归零,所以起重机的大车依靠惯性滑行,如大车没有到达目的位置,驾驶员通过手柄的点动,到达位置后停止大车。如超过目的位置,即大车行驶过头,驾驶员就靠打“反车”,即手柄控制反向的点动,电气反接制动迫使大车停车。这种操作方式对于机械、电气元器件的损伤相当严重,违反了操作規程。但在使用频率高的场合,依靠惯性滑行停车来了工作效率很低的问题,无法满足生产要求。所以对安全生产和设备管理、维修带来很大的难题。而且由于制动器调得较松,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即使驾驶员即使通过制动器对大车或小车进行制动,大车或小车依然会惯性滑行,并且这种故障往往在例行保养和检查中很难发现,属于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事故也产生了,吊运物件损坏,起重机下方设备被撞坏,甚至有人身伤亡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行车的控制方式使得制动器无法有效地对所述行车的大车和小车进行制动的缺陷,提供ー种行车控制系统,通过分别控制调节所述行车的大车和小车以及行车的制动器从而提高对行车的大车和小车的制动效率。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技术提供了ー种行车控制系统,包括一第一凸轮控制器、一第二凸轮控制器、一小车电动机、一大车电动机、一第一制动器和一第二制动器,其中小车电动机用于带动小车的运动,所述大车电动机用于带动大车的运动,其特点是,所述小车电动机的运转由所述第一凸轮控制器控制,并且所述大车电动机的运转由所述第二凸轮控制器控制,其中所述小车和大车的制动分别由所述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控制。较佳地,所述第一凸轮控制器通过控制所述小车电动机的运转方向来改变所述小车的运动方向,所述第二凸轮控制器通过控制所述大车电动机的运转方向来改变所述大车的运动方向。较佳地,所述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均为抱闸。较佳地,所述第一凸轮控制器包括一第一零位触点、一第一正/反转控制触点以及一第一调速单元,其中所述第一零位触点用于停止小车电动机的运转,所述第一正/反转控制触点用于控制所述小车电动机的转动方向,所述第一调速单元用于调节所述小车电动机的转速。较佳地,所述第一调速单元为调速电阻控制触点。较佳地,所述第二凸轮控制器包括一第二零位触点、一第二正/反转控制触点以及一第二调速单元,其中所述第二零位触点用于停止大车电动机的运转,所述第二正/反转控制触点用于控制所述大车电动机的转动方向,所述第二调速单元用于调节所述大车电·动机的转速。较佳地,所述第二调速单元为调速电阻控制触点。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的行车控制系统通过分别控制调节所述行车的大车和小车的电动机以及行车的制动器,从而所述大车和小车的制动器可以调整的较紧,因而保证行车在高速运行时,一旦需要紧急制时,能够有效地将大车和小车可靠地刹住,所以提高了对行车的大车和小车的制动效率。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行车控制系统的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给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实施例如图I所示,本实施例的行车控制系统包括一第一凸轮控制器11、一第二凸轮控制器12、一小车电动机2、一大车电动机3、一第一制动器41和一第二制动器42。其中所述小车电动机2用于带动小车的运动,所述大车电动机3用于带动大车的运动。用户通过所述第一凸轮控制器11控制所述小车电动机2的运转、并通过所述第二凸轮控制器12控制所述大车电动机3的运转,其中用户通过所述第一制动器41和第二制动器42分别对所述小车和大车进行制动。而且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一制动器41和第二制动器42均为抱闸,从而通过抱闸的释放和闭合来对所述小车电动机2和大车电动机3进行制动。本实施例中用户通过所述第一凸轮控制器11控制所述小车电动机2的运转方向来改变所述小车的运动方向,所述用户还通过所述第二凸轮控制器12控制所述大车电动机的运转方向来改变所述大车的运动方向。其中所述第一凸轮控制器11包括一第一零位触点111、一第一正/反转控制触点112以及ー第一调速单元113,其中所述第一零位触点111用于停止小车电动机2的运转,所述第一正/反转控制触点112用于控制所述小车电动机3的转动方向,所述第一调速单元113用于调节所述小车电动机2的转速。而且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速单元113为调速电阻控制触点,通过调节电阻的变化,从而改变电机的机械特性硬度,因而改变小车电动机2的转速。所述第二凸轮控制器12包括一第二零位触点121、一第二正/反转控制触点122以及ー第二调速单元123,其中所述第二零位触点121用于停止大车电动机3的运转,所述第二正/反转控制触点122用于控制所述大车电动机3的转动方向,所述第二调速单元123用于调节所述大车电动机3的转速。而且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速单元123为调速电阻控制触点,通过调节电阻的变化,从而改变电机的机械特性硬度,因而改变大车电动机3的转速。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当用户控制所述大车或小车运行时,用户通过控制第一凸轮控制器11的第一正/ 反转控制触点112和第二凸轮控制器12的第二正/反转控制触点122来启动所述小车电动机2或大车电动机3,同时用户控制所述第一制动器41和第二制动器42释放,从而通过所述小车电动机2或大车电动机3带动小车或大车。此后用户通过控制第一凸轮控制器11的第一调速单元113和第二凸轮控制器12的第二调速单元123来调节所述小车电动机2或大车电动机3的转速,从而调节所述小车或大车的运动速度。当用户控制所述大车或小车停止运行时,用户通过控制第一凸轮控制器11的第一零位触点111和第二凸轮控制器12的第二零位触点121来停止所述小车电动机2或大车电动机3的运转,此时大车或小车依惯性继续运动,此后用户控制所述第一制动器41和第二制动器42闭合,从而对所述大车或小车进行制动。由于用户可以主动控制大车或小车的制动,所述大车和小车的制动器可以调整的较紧,因而保证行车在高速运行时,一旦需要紧急制时,能够有效地将大车和小车可靠地刹住,所以提高了对行车的大车和小车的制动效率。虽然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行车控制系统,包括一第一凸轮控制器、一第二凸轮控制器、一小车电动机、一大车电动机、一第一制动器和一第二制动器,其中小车电动机用于带动小车的运动,所述大车电动机用于带动大车的运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车电动机的运转由所述第一凸轮控制器控制,并且所述大车电动机的运转由所述第二凸轮控制器控制,其中所述小车和大车的制动分别由所述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控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辛鸿明,刘剑荣,张红旗,邵庆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