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进气道防冰腔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41349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8 03: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飞行器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飞机短舱前缘的进气道防冰腔结构,包括外蒙皮、隔板,还包括内蒙皮,内蒙皮上分布有若干个小孔,内蒙皮和隔板组成供气通道,外蒙皮和内蒙皮组成防冰通道,外蒙皮和内蒙皮之间有间隙,供气通道内的热空气通过小孔进入防冰通道内,热空气进入防冰通道后,沿防冰通道流动,从排气孔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首次提出了将笛形管与结构一体化设计的一种进气道防冰腔结构,该防冰腔结构简单、重量轻、效率高,解决了传统防冰方式所造成的防冰时热量利用率和重量很难匹配的弊端,为飞机短舱前缘提供一种高效并且重量轻的热防护的飞机短舱前缘防冰结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飞行器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飞机短舱前缘的进气道防冰腔结构
技术介绍
当飞机在有过冷水滴的云层飞行时,发动机的短舱前缘会结冰,短舱结冰会大大地限制通过发动机的空气流量,从而引起发动机性能损失并可能会使发动机发生故障,此夕卜,脱落下来的冰块被吸入发动机时可能造成损坏,所以短舱前缘的防冰设计是必要的。现有的发动机进气道防冰系统多为热气防冰系统,采用从发动机压气机引来的热空气,将发动机热气进行一定的温度和压力调节后,对进气道的前缘进行 加热,使撞击在进气道前缘的水吸收从蒙皮传来的热量后蒸发。加热区域通常称为防护区域,防冰区域的内侧加热结构通常称为防冰腔,热空气进入防冰腔后,沿防冰通道流动,热空气在沿通道的流动过程中把热量传给蒙皮,使防冰表面的温度达到一定值,从而保证表面不结冰。防冰腔的形式对防冰的效果影响很大,现有的防冰腔形式多采用通道式或笛形管引射式,如图I、图2所示。图I所示的结构简单、重量轻,但是效率低,图2所示的笛形管引射式,结构复杂、效率高,但是带来重量的增加。CN101962076A中描述了一种防冰腔,如图3所示,这种形式虽然效率很高,但是会影响到外蒙皮的强度,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进气道防冰腔结构,包括外蒙皮[1]、隔板[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蒙皮[3],内蒙皮[3]上分布有若干个小孔[5],内蒙皮[3]和隔板[2]组成供气通道[8],外蒙皮[1]和内蒙皮[3]组成防冰通道[7],外蒙皮[1]和内蒙皮[3]之间有间隙,供气通道[8]内的热空气通过小孔[5]进入防冰通道[7]内,热空气进入防冰通道[7]后,沿防冰通道[7]流动,从排气孔[6]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