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冷却装置的双螺旋榨油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40039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8 0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螺旋榨油机,特别是涉及一种带冷却装置的双螺旋榨油机,包括机架,机架上方设有中空榨轴,榨轴上固定安装有螺旋状叶片,叶片外套装有榨排,榨排由两半圆筒筒构成,榨轴的一端设置有传动机构,榨排与叶片之间构成榨排腔体,榨排腔体的一端与位于上方的物料入口连通,另一端设置有出饼调节机构,所述物料入口内设置有螺旋进料机构,机架中部、榨排下方设置有集油槽,与出饼调节机构对应的机架一侧设置有集饼槽,还包括榨轴冷却装置和榨排冷却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控制花生榨油过程中的温度,确保花生在榨油过程中饼温不超过60℃,避免花生蛋白质和微量有益组分的变性,确保冷榨花生油的品质,而且出油率高,动力消耗小,适于推广实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螺旋榨油机,特别是涉及一种带冷却装置的双螺旋榨油机
技术介绍
花生富含脂肪和蛋白质,还含有人体需要的各种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我国的花生资源丰富,产量在世界上排在第一位,年产花生1700万吨。花生也是我国六大油料作物之一。花生油含有人体所必需的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它对调节人体机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预防人体疾病有重要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花生油所含的亚油酸、花生四烯酸和维生素E等,对冠心病、高血压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并可降低胆固醇,对预防中老年人动脉硬化有明显效果;花生油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具抗不育和抗衰老作用。 虽然现有一些企业在花生油的生产中使用冷榨工艺,但实际上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榨,都忽略了花生在轧制过程中花生破裂、挤压变形、摩擦等因素所产生的热量造成温升,从而造成花生蛋白质的变性和微量有益组分的损失。为解决现有技术上的不足,本技术借助于冷媒,在现有的冷榨设备一螺旋榨油机基础上增加榨轴冷却装置和榨排冷却装置,控制花生榨油过程中的温度,避免花生蛋白质的变性和微量有益组分的损失,确保冷棒花生油的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控制花生榨油过程中的温度,避免花生蛋白质的变性和微量有益组分的损失,确保冷榨花生油的品质的带冷却装置的双螺旋榨油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带冷却装置的双螺旋榨油机,包括机架,机架上方设有两端通过支撑件安装在机架上的中空榨轴,所述榨轴上固定安装有螺旋状叶片,叶片外套装有榨排,榨排由两半圆筒筒构成,所述榨轴的一端设置有传动机构,所述榨排与叶片之间构成榨排腔体,榨排腔体的一端与位于上方的物料入口连通,另一端设置有出饼调节机构,所述物料入口内设置有螺旋进料机构,所述机架中部、榨排下方设置有集油槽,与出饼调节机构对应的机架一侧设置有集饼槽,还包括榨轴冷却装置和榨排冷却装置,所述榨轴冷却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榨轴一端的旋转接头,经所述旋转接头在榨轴的中心空腔内同时安装有冷媒进管和冷媒出管,所述榨排冷却装置包括在榨排两半圆筒外表面分别匹配设置有半圆盘管式结构的冷却盘管。所述冷媒进管为中空长管,所述冷媒出管为中空短管,且冷媒进管的末端伸入到榨轴中心空腔的底部。所述冷媒进管与冷媒出管在中空榨轴内平行设置。所述冷却盘管完全覆盖榨排半圆筒外表面,所述冷却盘管的一端设置有冷媒进口,另一端设置有冷媒出口。所述冷却盘管由多个与榨排半圆筒外表面匹配的半圆弧状弯管和水平直管首尾顺次连接而成。所述弯管和直管相互垂直或倾斜。所述榨轴冷却装置和榨排冷却装置用的冷媒为自来水、软化水、食用油或无毒性矿物油。所述榨排一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叶片间螺距逐渐减小。所述支撑件为轴承。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I、在结构上,本技术同时增加设置有榨轴冷却装置和榨排冷却装置,所述榨轴冷却装置经所述旋转接头在榨轴的中心空腔内同时安装有冷媒进管和冷媒出管,所述榨排冷却装置在榨排两半圆筒外表面分别匹配设置有半圆盘管式结构的冷却盘管,榨轴冷却装置和榨排冷却装置结合,充分带走榨排腔体内产生的热量,保证冷却效果,从而有效控制花生榨油过程中的温度,避免花生蛋白质和微量有益组分的变性,确保冷榨花生油的品质。2、在结构上,本技术所述冷媒进管为中空长管,所述冷媒出管为中空短管,且冷媒进管的末端伸入到榨轴中心空腔的底部,所述冷媒进管与冷媒出管在中空榨轴内平行设置,由于伴随螺旋推进器的旋转运动及叶片间距的变化,物料向前推进产生挤压与摩擦剧烈,致使榨排腔体内温度升高,越接近饼料出口温度越高,因而设置长管为冷媒进管,短管为出管,以利于带走腔内产生的热量,降低腔内温度;所述冷却盘管由多个与榨排半圆筒外表面匹配的半圆弧状弯管和水平直管首尾顺次连接而成,冷却循环路径较长,冷却循环时间也较长,有利于带走腔内产生的热量,降低腔内温度。3、在结构上,本技术在榨排一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可随时检测花生油冷榨过程中的温度,根据检测到的温度,及时调节榨轴冷却装置和榨排冷却装置中的冷媒流量,从而严格控制花生榨油过程中的温度,确保冷榨花生油的品质。4、在结构上,本技术所述榨排冷却装置冷却盘管的弯管和直管相互垂直或倾斜,结构形式多样化,实施例较多,便于推广实施;本技术所用冷媒为自来水、软化水、食用油或无毒性矿物油等,冷却媒介可以有多种选择,便于就近获取,有利于推广实施。5、在结构上,本技术所述物料入口内设置有螺旋进料机构,有利于物料的压实进入,提高产能,防止物料返流;所述叶片间螺距逐渐减小,在榨油过程中,压榨力逐渐增大,有利于出油,出油率提高;所述支撑件为轴承,榨轴两端绕支撑点转动灵活。6、本技术通过温度传感器,以及通过调节榨轴冷却装置和榨排冷却装置中的冷媒流量,能够有效控制花生榨油过程中的温度,确保花生在榨油过程中饼温不超过60°C,避免花生蛋白质的变性和微量有益组分的损失,确保冷榨花生油的品质,同时,出油率高,动力消耗小,产量大幅度提高,适于推广实施。附图及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I为本技术带冷却装置的双螺旋榨油机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为本技术带冷却装置的双螺旋榨油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I、图2所示带冷却装置的双螺旋榨油机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带冷却装置的双螺旋榨油机的局部I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带冷却装置的双螺旋榨油机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中序号1、机架,2、榨轴,3、叶片,4、榨排,5、传动机构,6、榨排腔体,7、物料入口,8、饼调节机构,9、进料机构,10、集油槽,11,集饼槽、12、温度传感器,13、旋转接头,14、冷媒出管,15、冷媒进管,16、弯管,17、冷媒进口,18、冷媒出口,19、轴承,20、直管。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参见图I至图4,图中,本技术带冷却装置的双螺旋榨油机,包括机架1,机架 I上方设有两端通过支撑件安装在机架上的中空榨轴2,所述榨轴2上固定安装有螺旋状叶片3,叶片3外套装有榨排4,榨排4由两半圆筒筒构成,所述榨轴2的一端设置有传动机构5,所述榨排2与叶片3之间构成榨排腔体6,榨排腔体6的一端与位于上方的物料入口 7连通,另一端设置有出饼调节机构8,所述物料入口 7内设置有螺旋进料机构9,所述机架I中部、榨排4下方设置有集油槽10,与出饼调节机构8对应的机架I 一侧设置有集饼槽11,还包括榨轴冷却装置和榨排冷却装置,所述榨轴冷却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榨轴2 —端的旋转接头13,经所述旋转接头13在榨轴2的中心空腔内同时安装有冷媒进管15和冷媒出管14,所述榨排冷却装置包括在榨排4两半圆筒外表面分别匹配设置有半圆盘管式结构的冷却盘管;所述冷媒进管15为中空长管,所述冷媒出管14为中空短管,且冷媒进管15的末端伸入到榨轴2中心空腔的底部;所述冷媒进管15与冷媒出管14在中空榨轴内平行设置;所述冷却盘管完全覆盖榨排4半圆筒外表面,所述冷却盘管的一端设置有冷媒进口 17,另一端设置有冷媒出口 18 ;所述冷却盘管由多个与榨排半圆筒外表面匹配的半圆弧状弯管16和水平直管20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冷却装置的双螺旋榨油机,包括机架,机架上方设有两端通过支撑件安装在机架上的中空榨轴,所述榨轴上固定安装有螺旋状叶片,叶片外套装有榨排,榨排由两半圆筒构成,所述榨轴的一端设置有传动机构,所述榨排与叶片之间构成榨排腔体,榨排腔体的一端与位于上方的物料入口连通,另一端设置有出饼调节机构,所述物料入口内设置有螺旋进料机构,所述机架中部、榨排下方设置有集油槽,与出饼调节机构对应的机架一侧设置有集饼槽,其特征是:还包括榨轴冷却装置和榨排冷却装置,所述榨轴冷却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榨轴一端的旋转接头,经所述旋转接头在榨轴的中心空腔内同时安装有冷媒进管和冷媒出管,所述榨排冷却装置包括在榨排两半圆筒外表面分别匹配设置有半圆盘管式结构的冷却盘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旭金玉明张生雨郑志成王殿轩吴侠孙旭东李晓东张怀斌刘五奎王卫良杜长安李普选陈小军宋海军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三源粮油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河南工业大学郑州鼎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郑州工大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