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制冷循环装置,将压缩机(3)、冷凝器(4)、减压机构(5)、蒸发器(7)依次用配管连接成环状,形成制冷循环,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有:第二旁通管(13),其一端与从过冷却热交换器(8)至减压机构(5)的配管连接,另一端与从蒸发器(7)至压缩机(3)的配管连接,配置有第二流量调节机构(12);和控制机构(16),其根据用温度传感器(15)检测出的温度,使减压机构(5)和第二流量调节机构(12)动作,对于压缩机排出温度的急剧的上升,也能够边维持制冷循环的稳定运转边降低排出温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循环装置和具有该制冷循环装置的热水供暖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在室外温度为-20°C等极低温条件下进行供暖运转时,根据蒸发压力的降低和高冷凝温度的要求,在一般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压缩机的排出温度极度地上升。特别是在制冷循环装置的运转开始时和负载变动较大等过度的运转状态下,有时受制冷循环内的制冷剂的不均或膨胀阀的开度操作量的影响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温度(排出温度)急剧上升,直至制冷循环达到稳定。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针对这种压缩机的排出温度的上升,将从冷凝器至膨胀阀 的制冷剂配管和压缩机的吸入制冷剂配管,经由膨胀阀和过冷却热交换器用旁通管连接,将液态制冷剂吸入压缩机。图6是表示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现有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图。如图6所示,在压缩机101、四通阀102、冷凝器103、桥接电路104、蒸发器105被连接成环状的制冷循环中,冷凝器103与桥接电路104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桥接电路104的第一输出端的一方经由过冷却热交换器106和减压机构107与桥接电路104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桥接电路104的第二输出端与蒸发器105连接。桥接电路104的第一输出端的另一方,通过旁通管108经由过冷却热交换器106与压缩机101的吸入制冷剂配管连接。在旁通管108的过冷却热交换器106的上游侧,配置有过冷却热交换器用的流量调节阀109。另外,压缩机101的排出管中具有排出温度传感器110。而且,基于用排出温度传感器110检测出的排出温度,调节流量调节阀109的开度,控制流过旁通管108的制冷剂量。先行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许第344091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现有的结构中,用于降低排出温度的液态制冷剂一旦通过过冷却热交换器106,液态制冷剂的一部分潜热就会被过冷却热交换器106吸热。因此,存在不能迅速地抑制在负载变动和过渡性的运转状态下产生的排出温度的急剧上升的课题。本专利技术是为解决所述课题而设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能够维持制冷循环的稳定运转,并且抑制排出温度的急剧上升。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为了解决现有课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将压缩机、冷凝器、减压机构、蒸发器依次用配管连接成环状,形成制冷循环,在上述冷凝器与上述减压机构之间配置有过冷却热交换器,在从上述过冷却热交换器至上述减压机构的上述配管,连接有第一旁通管的一端,在上述第一旁通管配置有第一流量调节机构,使从上述第一流量调节机构流出的制冷剂与流过上述过冷却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上述第一旁通管的另一端与上述压缩机连接,或者与从上述蒸发器至上述压缩机的上述配管连接,设置有检测上述压缩机的排出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上述制冷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二旁通管,其一端与从上述过冷却热交换器至上述减压机构的上述配管连接,另一端与从上述蒸发器至上述压缩机的上述配管连接,且配置有第二流量调节机构;和控制机构,其根据用上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温度,使上述减压机构和上述第二流量调节机构动作。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能够使充分确保了高压液体配管中的过冷却的液态制冷剂,经由第二旁通管直接与压缩机吸入管旁通。另外,能够与流过第二旁通管的制冷剂流量的变更匹配地变更流过减压机构的制冷剂流量,以使流过减压机构和第二旁通管的制冷剂量的总和维持一定。另外,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控制机构中,在用上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温度高于第一规定值的情况下,使上述减压机构向关闭方向动作, 并且使上述第二流量调节机构向打开方向动作。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与流过第二旁通管的冷流的增加量匹配地减少流过减压机构的制冷剂流量,以使流过减压机构和第二旁通管的制冷剂量的总和维持一定。其结果是,在来自压缩机的排出温度急剧上升的情况下,通过液体旁通也能够使排出温度迅速地降低,从而提高可靠性。另外,即使为了抑制排出温度上升而使液体旁通量增加,由于将流入压缩机的制冷剂流量维持一定,所以能够抑制制冷循环的高低压变化。即,能够稳定地维持制冷循环,能够地将制冷循环装置的效率降低抑制在最小限度。另外,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控制机构中,在用上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温度低于第二规定值的情况下,使上述减压机构向打开方向动作,并且使上述第二流量调节机构向关闭方向动作。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能够使充分确保了高压液体配管中的过冷却的液态制冷剂,与流过第二旁通管的制冷剂流量的减少量匹配地增加流过减压机构的制冷剂流量,以使流过减压机构和第二旁通管的制冷剂量的总和维持一定。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液态制冷剂向构成制冷剂回路的压缩机的返回。因此,能够防止湿压缩,从而提高可靠性。另外,即使减少液体旁通量,由于将流入压缩机的制冷剂流量维持一定,所以也能够抑制压缩机吸入压力的变化。即,由于能够抑制液体旁通引起的制冷循环的高低压的变化,所以能够稳定地维持制冷循环。由此,能够将热水供暖装置的效率降低抑制在最小限度。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热水供暖装置,尤其是通过使本专利技术第一至第三方面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散热器,成为通过制冷剂与水的热交换对水进行加热的热交换器,不仅能够适用于散热器为制冷剂对于空气热交换器的情况,还适用于制冷剂对于水热交换器的情况。除此之外,能够获得与专利技术第一或第二方面同样的效果。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能够维持制冷循环的稳定运转,并且抑制排出温度的急剧上升。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电路图。图2是该流量调节阀的控制流程图。图3是该流量调节阀的控制开始时的控制概念图。图4是该排出温度变化和流量调节阀的开度控制的概念图。图5是该流量调节阀的控制中的控制概念图。 图6是现有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电路图。符号说明3压缩机5冷凝器(散热器)6膨胀阀(减压机构)7蒸发器8过冷却热交换器9第一旁通管11第一流量调节阀(第一流量调节机构)12第二流量调节阀(第二流量调节机构)13第二旁通管15排出温度传感器16控制机构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并不由本实施方式限定本专利技术。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电路图,图2是流量调节阀的控制流程图,图3是流量调节阀的控制开始时的控制概念图,图4是排出温度变化和流量调节阀的开度控制的概念图,图5是流量调节阀的控制中的控制概念图。作为制冷剂,例如可以使用R407C等非共沸混合制冷剂、R410A等近共沸混合制冷剂或单一制冷剂等。在图I中,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包括室外机I和室内机2。制冷循环,将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3、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四通阀4、使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冷凝液化的冷凝器(散热器)5 (将室内机2作为供暖运转使用的情况)、使高压液态制冷剂减压膨胀的膨胀阀6 (减压机构)、使低温二相制冷剂蒸发气化的蒸发器7 (将室内机2作为供暖运转使用的情况),依次用配管连接成环状而形成。室内机2具有冷凝器5,室外机I具有压缩机3、四通阀4、膨胀阀6、蒸发器7。另外,通过切换四通阀4,能够从通常供暖运转向供冷运转切换,或者从通常供暖运转向除霜运转切换。另外,在冷凝器5与膨胀阀6之间,配置有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压缩机、冷凝器、减压机构、蒸发器依次用配管连接成环状,形成制冷循环,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减压机构之间配置有过冷却热交换器,在从所述过冷却热交换器至所述减压机构的所述配管,连接有第一旁通管的一端,在所述第一旁通管配置有第一流量调节机构,使从所述第一流量调节机构流出的制冷剂与流过所述过冷却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旁通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连接,或者与从所述蒸发器至所述压缩机的所述配管连接,设置有检测所述压缩机的排出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有:第二旁通管,其一端与从所述过冷却热交换器至所述减压机构的所述配管连接,另一端与从所述蒸发器至所述压缩机的所述配管连接,且配置有第二流量调节机构;和控制机构,其根据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温度,使所述减压机构和所述第二流量调节机构动作。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6.22 JP 2011-1379701. 将压缩机、冷凝器、减压机构、蒸发器依次用配管连接成环状,形成制冷循环, 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减压机构之间配置有过冷却热交換器, 在从所述过冷却热交換器至所述减压机构的所述配管,连接有第一旁通管的一端, 在所述第一旁通管配置有第一流量调节机构, 使从所述第一流量调节机构流出的制冷剂与流过所述过冷却热交換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換, 所述第一旁通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连接,或者与从所述蒸发器至所述压缩机的所述配管连接, 设置有检测所述压缩机的排出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有 第二旁通管,其一端与从所述过冷却热交換器至所述减压机构的所述配管连接,另ー端与从所述蒸发器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日下道美,青山繁男,森胁俊二,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