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稀土氧化物在硬质合金中应用效果的碳控制技术,所述碳控制技包括(1)配碳量计算:根据公式计算配碳量;其中Ct为总配碳量,CWC为碳化钨中实际碳含量与目标碳含量之间的差量,CReO为稀土氧化物在硬质合金制备过程中所消耗的碳量,A是0.8~1.2的常数;(2)在烧结过程中,控制出现液相前或在1000~1200℃时真空烧结炉内的真空度不高于8Pa。本发明专利技术碳控制在配料和烧结步骤完成,基本上不改变原硬质合金制造工艺和设备;本发明专利技术碳控制技术的通用性强;本发明专利技术碳控制技术的效果良好,可解决稀土氧化物应用于硬质合金中的脱碳问题,明显提高稀土硬质合金产品的综合性能。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稀土硬质合金的制备及性能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提高稀土氧化物在硬质合金中应用效果的碳控制技术,属粉末冶金
技术介绍
WC-Co硬质合金具有极高的硬度和耐磨性、极高的抗压强度、较好的化学稳定性等优良性能。作为一种高效的工具材料和结构材料,近年来硬质合金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对我国的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与发达国家硬质合金产品相比,我国硬质合金产品尚存在强度和韧性不足的弱点,在使用性能和有效寿命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杂质元素在相界面的富集是硬质合金韧性不高的主要原因。稀土元素易与界面上的杂质形成复杂化合物,起到改善夹杂物形态和净化相界的作用。在硬质合金中添加微量稀土元素,可以抑制烧结过程中合金的晶粒长大,提高合金的强度和韧性,进而提高硬质合金产品的使用寿命。稀土元素的化学性质活泼,在硬质合金生产工艺过程中极容易被氧化。稀土在硬质合金中最简单也最常见的添加形态是稀土氧化物。然而,稀土氧化物在硬质合金中的应用效果并不稳定,严重影响了稀土硬质合金的产业化进程。本专利技术通过大量前期研究发现,碳控制是决定稀土氧化物在硬质合金中应用效果的关键问题之一。在稀土硬质合金制备过程中进行适宜的碳控制,可明显提高稀土硬质合金产品的综合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提高稀土氧化物在硬质合金中的应用效果,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提高稀土氧化物在硬质合金中应用效果的碳控制技术。实现本专利技术碳控制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提高稀土氧化物在硬质合金中应用效果的碳控制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I)配碳量计算根据公式Ct = Cwc+AxC^a 计算配碳量,其中G为总配碳量,C1WC为碳化钨中实际碳含量与目标碳含量之间的差量(目标碳含量是一个经验值,一般通过实验方法进行确定),C1Reo为稀土氧化物在硬质合金制备过程中所消耗的碳量按照“稀土氧化物+碳一稀土 + —氧化碳”的化学式进行计算,A是O. 8 I. 2的常数,一般通过实验方法进行确定,对于不同种类的稀土氧化物,A值略有差另1J。( 2 )烧结过程中的真空度控制按照常规硬质合金制造工艺将混合粉进行球磨、压制和烧结。在烧结过程中,出现液相以前或在1000 1200°C时真空烧结炉内的真空度不高于8Pa,以利于脱氧排气。本专利技术碳控制技术中采用的稀土氧化物是氧化铈、氧化钇、氧化镧、氧化镨和氧化钕中的一种或几种。稀土氧化物的粒度不大于5微米,纯度高于99. 9%。本专利技术碳控制技术的对象硬质合金的组分为WC硬质相、Co粘结相和稀土氧化物。其中Co粘结相的质量百分比为5 15%,稀土氧化物的质量百分比为O. 05 4%,WC硬质相为余量。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碳控制在配料和烧结步骤完成,基本上不改变原硬质合金制造工艺和设备;本专利技术碳控制技术的通用性强,对不同成份体系的硬质合金以及添加不同种类的稀土氧化物都可适用;本专利技术碳控制技术的效果良好,可解决稀土氧化物应用于硬质合金中的脱碳问题,明显提高稀土硬质合金产品的综合性能。本专利技术适用于稀土硬质合金的制备及其性能优化。 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碳控制技术流程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碳控制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所示。其控制步骤如下 (I)配碳量计算根据公式Ct = Cwc+AxCb^o 计算配碳量。(2)配料将碳化钨粉、钴粉、稀土氧化物和炭黑按配比进行配制。(3)球磨在混合粉中加入适量酒精和成型剂进行球磨。(4)压制压制成型。(5)烧结进行真空烧结,在出现液相以前(1000 1200°C)炉内真空度不高于8Pa,以利于脱氧排气。实施例I (I)配碳量计算 针对“916克WC粉末(粒度3-5 μ m) +80克Co粉+4克氧化铈粉”成分的硬质合金进行配碳量计算。所选用WC粉末的实际碳含量为6. 00%,前期通过大量实验将目标碳含量确定为6. 13%,因而Ck为(6. 13%-6· 00%) X 916克=1. 19克。CRe0按照“氧化铈+碳一铈+ 一氧化碳”的化学式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为Gm=O. 56克,A值通过实验确定为1,则总配碳量应为Ct=C^kXClie0=I. 75 克。本实施例为了说明加入氧化铈后配碳量的变化,在成分I中加入的炭黑量为Cw=I. 19克(不考虑氧化铈消耗的碳量CKeQ),在成分2中加入的炭黑量为Ct=L 75克,比较两种成分配炭后的效果。(2)配料 成分I :916克WC粉末(粒度3-5 μ m) +80克Co粉+4克氧化铈粉+1. 19克炭黑; 成分2 :916克WC粉末(粒度3-5 μ m) +80克Co粉+4克氧化铈粉+1. 75克炭黑。(3)球磨、烧结 按照相同工艺,将两种成分的混合料分别进行球磨,加入无水乙醇320毫升、成型剂聚乙二醇20克,球料质量比4 :1,湿磨48小时。经85±5°C干燥后,用80目筛网擦筛。压制出14根试验条,在真空烧结炉中进行烧结,烧结温度为1450°C,保温I小时。检测其中2根试验条的密度、2根试验条的硬度和10根试验条的抗弯强度,检测结果取平均值。对于成分I和成分2,其在烧结过程中,1000 1200°C时真空烧结炉内的真空度为6 7Pa。成分I制备硬质合金的密度为14. 69 g/cm3,硬度HRA为91. 2,抗弯强度为1820 N/mm2,金相检测结果显示该合金组织内部严重脱碳。成分2制备硬质合金的密度为14. 73 g/cm3,硬度HRA为92. 0,抗弯强度为1960 N/mm2,金相检测结果显示该合金组织内部无脱碳或渗碳相。金相检测结果表明本实施例成分2硬质合金的碳控制效果较好。实施例2 (I)配碳量计算 WC粉末的实际碳含量为6. 00%,前期通过大量实验将目标碳含量确定为6. 13%,因而本实施例“配料”步骤中的成分I中C;。为(6. 13%-6. 00%) X 920克=1. 20克,成分2和成分3中Ck为(6. 13%-6. 00%) X917克=1. 19克。CKeQ按照“氧化钇+碳一钇+ —氧化碳”的化学式进行计算,成分I中Qe0=O. 00克,成分2和成分3中Cse0=O. 48克,A值通过实验确定为I. I。则成分I 中总配碳量 Ct=Cff^A X ^e0=L 20 克 +1. I X0. 00 克=L 20 克; 成分2和成分3中总配碳量Ct=Cff^AX^e0=L 19克+1. I X0. 48克=1. 72克; 本实施例成分I中加入的炭黑量为G=I. 20克,成分2中加入的炭黑量为C1t=L 72克,成分3中加入的炭黑量为C1t=I. 72克。(2)配料 成分I :920克WC粉末(粒度2 4 μ m) +80克Co粉+1. 20克炭黑; 成分2 :917克WC粉末(粒度2 4 μ m) +80克Co粉+3克氧化钇粉+1. 72克炭黑; 成分3 :917克WC粉末(粒度2 4μ m) +80克Co粉+3克氧化钇粉+1. 72克炭黑。(3)球磨、烧结 按照相同工艺,将三种成分的混合料分别进行球磨,加入无水乙醇320毫升、成型剂聚乙二醇20克,球料质量比4 :1,湿磨48小时。经85±5°C干燥后,用80目筛网擦筛。压制出14根试验条,在真空烧结炉中进行烧结,烧结温度为1450°C,保温I小时。检测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提高稀土氧化物在硬质合金中应用效果的碳控制技术,碳控制技术的对象硬质合金的组分为WC硬质相、Co粘结相和稀土氧化物;其中Co粘结相的质量百分比为5~15%,稀土氧化物的质量百分比为0.05~4%,WC硬质相为余量;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控制技术包括以下步骤:(1)配碳量计算:根据公式计算配碳量;其中Ct为总配碳量,CWC为碳化钨中实际碳含量与目标碳含量之间的差量,CReO为稀土氧化物在硬质合金制备过程中所消耗的碳量,A是0.8~1.2的常数;(2)烧结过程中的真空度控制:按照常规硬质合金制造工艺将混合粉进行球磨、压制和烧结;在烧结过程中,出现液相以前或在1000~1200℃时真空烧结炉内的真空度不高于8Pa,以利于脱氧排气。2012103749982100001dest_path_image002.jpg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稀土氧化物在硬质合金中应用效果的碳控制技术,碳控制技术的对象硬质合金的组分为WC硬质相、Co粘结相和稀土氧化物;其中Co粘结相的质量百分比为5 15%,稀土氧化物的质量百分比为O. 05 4%,WC硬质相为余量;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控制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1)配碳量计算根据公式Cf = Cmc'1' AxCmtf 计算配碳量;其中G为总配碳量,C1WC为碳化钨中实际碳含量与目标碳含量之间的差量,Qe0为稀土氧化物在硬质合金制备过程中所消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艳玲,吴爱华,陆德平,陈进耿,陈志宝,尹桦,刘秋香,邹晋,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省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南昌硬质合金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